推进信息网络的宽带化、泛在化。继续保持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加快实施城市光网工程,形成对瞬间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高速传输和高效处理的能力,基本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推进南京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建设,努力构建无处不在、安全高效的泛在网络。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尤其是结合无线谷和无线宽带专网建设,在下一代广电网络的技术架构及标准规范制订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到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到100%。
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搭建“三网融合”公共平台,重点推进综合业务运营支撑软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电视播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数据和灾备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可控、可测、可管目标。积极参与国家863“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研究”重大项目。大力推动南京相关企业和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产品。
第二节 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完成空间地理、自然人、法人和宏观经济信息数据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整合。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加快城市信息资源融合利用,建成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管理整体效率。汇集权属单位管线基础数据,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工程,为应急管理、行业监管、企业管理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采用无线射频、高速影像识别处理、GPS、GIS等技术形成的综合解决方案,建设以全面感知为基础的新型智能交通工程,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以高性能信息处理、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应急联动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构建全市网格化巡防管理机制,实施城管与公安等执法部门联合巡防,市容管理与治安管理对接,建设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立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指挥和应急处置系统,形成南京特色的长效城市管理模式。
第三节 实施数字惠民行动
让广大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改善市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推进市民卡工程,整合便民服务资源,拓展市民卡应用领域。依托市民卡系统,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智慧医疗工程。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和面向家庭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购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查询服务,以及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配送等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推进行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普及并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十六章 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和模式转变,着力改进和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发展安全、城市安宁、百姓安康。
第一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基础的方针,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带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在实处。推动城市管理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建立统一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系统,彻底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与管理漏洞并存、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切实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政策法规保障等问题。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进一步引入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全民参与城市管理途径和方式。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发挥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
第二节 建设平安南京
有效疏解社会矛盾。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渠道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需求,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风险排查和维稳形势研判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深入推进法治南京建设,加强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继续开展平安街道(镇)、平安社区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定。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重点建设好防汛抗洪、防化救援、防暴防恐、治安防范“四防”队伍,建立城市综合救灾减灾中心,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推动企业严格实施标准化的安全生产,深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建设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监督、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中心。加强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监管。
保障市民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网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和溯源制度,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检测和监管。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以及化妆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加强青奥会、亚青会食品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两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完善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与应急处理、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
第六篇 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十七章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优化提升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三类功能区,对空间开发实施有效调控。通过主导功能区的划分,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区域特色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第一节 推进形成区域主导功能
优化提升区域。主要是以老城为核心的绕城公路和秦淮新河以内地区,是未来承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的全部,雨花台、栖霞的部分区域。着力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服务功能,塑造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交融的高品位城市形象。加快老城保护、更新,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功能和名城形象;主城其他地区以存量建设用地的资源整合和再开发为主,形成功能板块,着重培育综合带动效用明显、区域辐射力强的城市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迁出与城市功能不符的制造业企业,严禁发展污染工业;严格控制老城尤其是历史城区的城市更新建设强度,原则上停止新增居住用地的再开发项目,原则上不扩建、新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适当缓解新街口、湖南路、中央门等区域人口过密的压力。
重点开发区域。以绕城与绕越公路之间地区为主,同时包括绕越公路以外的沿江地区以及宁高路沿线、宁连路沿线部分区域。包括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的部分区域。是现代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区,是一定区域内城市服务功能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效益、关联度大、低消耗、低污染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商贸商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限制发展高能耗、高用地、高污染的产业,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营造良好的城镇发展和人居环境;不断增强新城和新市镇人口承载功能,吸引人口集聚,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绕越公路以内地区和部分绕越公路以外区域,除规划保留特色村庄外,整合撤并现有农村居民点,不再审批农民住宅建设,按照城市化标准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新城、新市镇集聚能力,实现全面融入主城。
生态保护区域。主要是现状生态环境良好、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生态涵养与优质农业区域,以及各类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主要包括六合区的北部区域、溧水县南部和高淳县大部区域,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生态开敞空间系统。着重强化生态涵养功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