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杭合“1小时”交通圈,建成铁路南京南站,初步形成国家级特大型铁路枢纽。实施宁芜铁路货运线外绕项目,优化铁路枢纽货场布局。配合推进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治理上延至南京工程,加快南京港口建设,推进龙潭、西坝等江海港公用码头建设,完成芜申运河南京段航道整治,建设多功能、江海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加快推进南京、镇江、扬州组合港建设。完善“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及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长江四桥、纬三路过江通道等过江通道,启动江山大街过江通道建设,贯通南京绕越高速公路,建成连接都市圈的江六、溧马、淳芜等高速公路。
完善快速路系统建设。完成绕城公路城市化改造、模范西路快速化改造以及纬七路东进工程等建设,完善主城“井字加外环”快速路系统;完成纬一路快速化改造、胜利村路快速化改造,建成滨江大道江宁段和雨花台段、宏运大道铁路南京南站段等主城边缘快速路和外围地区快速路系统。
第二节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城市能源支撑体系。重点推进华能金陵电厂、东亚电力公司4台9E级燃机热电联产机组、化工园玉带片区2台20MW热电联产机组建设。优化燃煤发电机组结构,继续鼓励热电联产,稳妥推进城市分布式能源技术。进一步发展500千伏双环网,建设江北环网节点。推进220千伏江南主城核心双环网、江北环网建设,全市形成“三片五环”的220千伏主干网架。优化老城110千伏电网,城市新建地区形成“三线串三站”的互联结构。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次)、220千伏变电站25座(次),110千伏变电站74座(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太阳能、风能和垃圾发电。推进八卦洲能源岛建设。完成南京南站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继续推进“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配套工程,新建天然气高压管200公里,重点建成东阳、江宁、江北等LNG调峰储配站。
第三节 完善城乡水利设施
提升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加强南京主城、副城、新城防洪圈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巩固长江堤防,提升长江干堤防洪能力,加快长江南京新济洲、八卦洲河段的整治,加强重点通江河的口门控制及堤防建设。到2015年,长江干堤防洪标准全面达到《长江流
域综合利用规划》设防标准,通江河道达到20—50年一遇;南京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100年一遇;郊县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点城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加强流域治理。继续开展秦淮河、滁河、水阳江等干流及重点支流河道整治、堤防达标工程建设,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到2015年,秦淮河流域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滁河、水阳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20—40年一遇。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中小河流整治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水利工程,不断改善水土环境。“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3个灌区改造、6个圩区综合治理、30个生态小流域和27个节水灌溉片建设。
第十三章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根据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都市区格局,“十二五”期间,按照功能引领、统筹协调、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进的思路,坚持“三集中一疏散”方针,深入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一城三区”建设,加快形成“五个中心”。
功能引领,聚焦突破。重点突破科技研发、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商贸商务、文化教育等功能。加快河西新城建设,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依托铁路南京南站建设和大校场机场搬迁,高标准建设南部新城,培育城市综合服务和高端产业集聚功能,打造智慧新城。以科学城、生态城和宜居城为目标,加快建设麒麟科技创新园。加快旧城更新与产业升级步伐,推进下关滨江商务区和燕子矶地区功能提升。加大浦口新城建设力度,增强服务江北、辐射中西部的功能。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生态化的要求,建设江心洲生态科技岛。
中心提升,南拓北进。中心是指中心城区,包括老城区、南部新城区、东部新城区、河西新城区和江北新城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活动活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有效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形成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集聚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以江海联运港为重点,以仙林副城为核心,加快宁镇扬一体化进程,提高南京的区域辐射力和发展能级。拉开南北发展轴,以铁路南京南站、软件园、空港新城、六合马鞍机场、江北轻轨建设等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顺应南京经济扩散的主体
方向,完善轴线上重要板块的功能,促进南北轴向节点的发展壮大。利用南北轴发展,促进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实现江南江北融合,增强对苏北、皖东的辐射,加快形成南北互动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十四章 建设文化南京
充分发挥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第一节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彰显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深入挖掘南京六朝、明朝、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三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特色。挖掘整理南京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凸显南京国际佛教中心的城市地位。保护和彰显南京革命文化资源,凸显红色文化特色。
保护古都整体格局。进一步加强明城墙以内的老城保护,以疏解老城功能、加快建设新区的总体战略,实施老城双控双提升政策。严格实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推动城南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和复兴,加快实施门西荷花塘、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精心保护历史风貌、传统空间肌理,完成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建设,形成世界独有的四重城郭并举的古都城市格局。
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六朝遗址博物馆、明皇宫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成开放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完成明外郭展示馆等一批博物馆建设。以保护和建设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和琉璃塔为依托,形成南京国际佛教中心的重要载体。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和保护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原址保护”和“应保尽保”的原则,加强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和整治,维护和逐步恢复历史风貌与环境特色。继续做好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与管理工作,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明城墙申遗工作取得突破。
第二节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江苏大剧院、南京文化艺术城、南京美术馆、小红花艺术学校、渡江战役纪念馆二期、南京档案新馆、方志馆等重点工程,改造雨花台纪念馆,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推进文艺人才培养。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支持原创性作品和精品创作。培育特色品牌剧目和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剧目在宁演出,活跃演出市场。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完善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户户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快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精心策划和组织“名城会”、“文博会”等特色鲜明的会展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文化名片。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市民精神。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第十五章 建设智慧南京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智慧产业发展和高端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