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固定结构”,指文言文中,某些结合在一起,解释时不能分开而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词语也叫“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这一考查形式在高考题中出现了多次。既可在Ⅰ卷的选择题里考查,也可在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
1.不亦…乎 2.得无(毋)…乎(耶) 3.何…之有。 4.何所 5.何为 6.何以…为
7.何有于 8.奈何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10.然而 11.然则 12.如何
13.是故 14.是以 15.是之谓、此之谓 16.孰若 17.孰与 18.所谓
19.所以 20.虽然 21.惟(唯)…是(之)… 22.唯独 23.未尝 24.为…所 25.无何 26.无论 27.无乃…乎 28.无所 29.无以 30.以往 31.以…为… 32.因而 33.庸…乎 34.有所 35.有以 36.有…者 37.与其…孰若 38.于是
1.【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吗”。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得无(毋)……乎(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有时有诘问语气。“得”系表疑问语气副词,“无”或“微”、“非”、“毋”系表否定的副词,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何……之有】
(1)即“有什么……”的倒装,译作“有什么……”。助词“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有何”的倒装,译作“对于……来说,有什么呢?”
4.【何所】
是“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一般译作“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99年高考题)
5.【何为】
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询问,有时用作反问。也写作“胡为”“曷为”“奚为”。如: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6.【何以……为】 表示反问。
(1)“何”系疑问代词,表示询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以”介词,“为”语气助词,在句末同“何”呼应,加强询问语气。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有什么……呢”。如: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说新语·阮裕焚车》)
(2)介词“以”后面的宾语属动词或动宾短语,那么“以”可省略,变成“何……为”,译作“(要)……干什么”。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还可写作“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如: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7.【何有于】
动词“有”带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奈何】 (1)怎么办。如: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怎么,为什么。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97年高考题)
(3)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奈……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98年高考题)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高考题)
10.【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