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 下载本文

(3)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与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含义:

自在世界:既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3)区别:与人的活动的不可分性

2、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在实践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1)内在尺度的运用

(2)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类世界中延续自己的存在 (3)实践推进世界的二重化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人类世界

2、人化自然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3、确立实践世界观意义何在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2)体现在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3)并未否定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

4、新世界观的实质: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的这种整体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结构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社会制度本质上是人们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社会历史观 (1)神学历史观:目的论、宿命论

(2)唯心主义历史观:动机,绝对理念、绝对理性、绝对精神 (3)自然主义历史观:自然条件,人的自然属性。

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的实践本质

(1)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识(物质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由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有没有外在动力? 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4)唯物史观的基石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社会的整体化、有机化就是通过生产方式对社会内部结构的规范来实现的。

第 5 页 共 32 页

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有关思想

运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社会达尔文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石。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思想、血缘、伦理、法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和交往活动是成因 (2)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个体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

(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两种生产。 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必须进行的活动,其规模、程度和形式等都受到生产状况、历史条件的制约。 交往的三种基本形式(层面):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在这三种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构成了人们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

交往活动产生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只需要、只允许某些特定的交往形式作为自己的社会形式,这就需要交稿交往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经济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政治制度,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三者都根源于生产实践。

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过程自觉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生产力:人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总体 1、生产力的定义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2、基本构成要素

(1)劳动对象:自然物和人工物

(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辅助性资料、自动化系统 (3)劳动者:经验、劳动技能、知识和智力

3、科学技术——智能性要素:区别于实体性要素。 4、生产力的特性

(1)属人性(2)社会性: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组织方式 (3)客观性(4)历史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和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

(1)从静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构成。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2)从动态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源于物质生产过程

(1)客观性:物质联系(物质的社会关系)

(2)历史性:五种生产关系(五种社会经济形态)

第 6 页 共 32 页

3、社会经济结构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4、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5、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1)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只是可能的生产力。 (2)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列宁的阶级定义

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的客观标准。 3、阶级、等级和阶层

(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层的含义

4、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剩余产品、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 (2)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3)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5、阶级结构:两大基本阶级的对立统一是?骨架?。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1、政治结构的定义:

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 3、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从历史上看,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又和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联。 (1)?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2)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 上述两者交织进行。 2、国家的三个特征:

其一、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其二、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 其三、征收赋税。

3、国家的起源和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 (1)对内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2)对外的职能 5、国体与政体

6、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 7、国家的消亡:

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与社会走向同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其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文化: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 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又被称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的有机系统 1、社会意识的定义

2、社会意识的发生与意识的发生是同一个过程,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

第 7 页 共 32 页

3、社会意识与人类社会4、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 5、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

(1)艺术(2)道德(3)政治法律思想 (4)宗教(5)哲学 2、区分意识形态的依据

(1)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 (2)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形式不同 (3)同经济结构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 (4)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 (5)历史发展过程的前途 3、社会意识诸形态的相互联系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1、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1)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2)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对经济结构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1)反映社会存在(2)维护或批判现实 (3)调节社会和人的活动(4)创新功能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1、传统与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立统一 ?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人的个体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是彼此依赖的。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但这种社会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社会性活动中后天获得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3、在人的个体发生中,自然的遗传程序和社会的遗传程度起着基础性和原发性的作用。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不是苍白的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2、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特定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 (1)对象的现实性乃是个人的现实性的外在方面。

(2)个人的现实性首先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现实性,包括特定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现实性。同时,也是时间的现实性。

(3)需要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来理解制约和支撑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性。 (4)需要从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的现实性。

(5)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更重要的、更根本的是个人本身的现实性。 (6)个人作为现实的人不仅在于?现有?,而且也在于?应有?,是现有和应有的对立统一. (7)?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8)承认社会的现实性和新生个人的现实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

第 8 页 共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