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的判断,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新判断;总结了以往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改造方面超越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新判断。这两大判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根据。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线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概括,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而确立起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一整套新的蓝图。他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社会发展战略。强调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要改善又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及自身建设,他从中国实际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外交战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确定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4、联系当代社会实际,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答: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特别是进入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大变化、大转折的阶段。从总的来看,国际范围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社会多样化发展,相互交错、变化多端。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的道理所在。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从来就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始终与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紧密接触并相互作用,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党要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决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除了拥有各种先进条件外,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失去先进性、创造性,无论拥有什么条件,终归站不住,终归要失败。 因此,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而与时俱进则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 (B) A.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B.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C.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D.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 )的基础地位(D) A. 共同富裕 B. 消灭剥削 C. 消除两极分化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C)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B. 改革开放问题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
4.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是: (A) A. 互为条件 B. 互相独立
C. 前者是过程,后者为基础 D. 互相排斥
5.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D) A. 实行公有制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D. 生产力高度发达
6、社会主义时期,解放生产力要通过( )这一根本途径实现(D) A. 社会革命 B. 政治斗争
C.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D. 社会主义改革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D)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C. 提高人民的收入 D. 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在( )这一根本目标上(B) A. 人民群中摆脱贫困 B. 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C.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按劳分配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由( )决定(C) A.阶级矛盾
B.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C.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先富”和“后富”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B D E) A. 已经搞清楚 B. 没有完全搞清楚 C. 什么也不清楚 D. 不是完全清醒的 E. 处于摸索之中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B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提出(A B C D E) A.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B.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D.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E.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A B C D ) A. 同等富裕 B. 同步富裕 C. 两极分化 D. 平均发展
E.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5.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A B D E ) A. 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B.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C. 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 D. 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E.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 A C )
A. 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B. 前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后者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D. 前者搞计划经济,后者搞市场经济 E. 前者有国有企业,后者没有国有企业
三、辨析题
1.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答:对.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从而使生产力得到发展.改革是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把不利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体制,传统思想观念及价值标准等改掉,这同样会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2. 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答:错. 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只有生产力得到高度发达,我们才可能消灭剥削.
四、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科学内涵和价值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2) 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2.试述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答:(1) 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改革落后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2) 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从而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B) A.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B. 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C. 中国的资源状况 D. 中国的人口状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 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3.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 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 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C. 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
D.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B)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 C. 党的十二大上 D. 党的十三大上
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