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下载本文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文化传统,它凝聚与维护着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大量考古新发现与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因此,我国历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工程。从考古情况来看,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历代王朝的国家认同。这一历史文化理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不同族群最高统治者的国家认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均源于此,它们多见于先秦以来的文献记载。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至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物化载体——大朝正殿,又在宫城之中处于“居中”“居高”的特殊空间位置。都城之于国家、宫城之于都城、大朝正殿之于宫城的一系列“居中”设计理念,突出了“中”的文化基因、“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正、中和、中央。

我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只来自内地族群,还来自“诸夏”与“四夷”的族群。如鲜卑族从我国北部的大兴安岭一路南下,自内蒙古盛乐至山西大同(平城),最后孝文帝迁都于“天地之中”的洛阳。鲜卑统治者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发展了我国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理念。北魏洛阳城规划建设“择中立宫”、形成完整和规则的都城“中轴线”,直接影响了隋唐的长安城与洛阳城建设。这说明了鲜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再如,元朝几代蒙古族皇帝主持建成的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都城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这主要表现为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核心理念,即“前朝后寝”“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国家认同理念在都城“中轴线”方面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曹魏洛阳城、西晋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对于这些由汉族、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建立的都城来说,中轴线的设计都延续不断、代代相传。它也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至高无上、前后相续,不但不因不同族群的统治者而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

1

除了在“择中”建都上体现国家认同,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对祖先与国家的祭祀也体现了国家认同。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有祭祀“远祖”(三皇五帝)的传统。比如,《汉书?郊祀志》记载:“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道武帝、明元帝、孝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也进行祭祀。这时祭祀的已经不只是三皇五帝,还有周王朝的政治人物。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朝、金朝、元朝、清朝的统治者,也代表国家对中华民族圣君与前代帝王进行祭祀。

明清时期北京城建设的帝王庙,具有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宗庙”性质,是把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汉、唐、宋、元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国家”整体来看待。对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进行祭祀,对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共同“先祖”、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祭祀。这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中国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择中建都”的传统,因而促成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B. 虽属蒙古族统治,但比起汉族统治的汉唐来,元代表现出了更多的汉文化传统。 C. 中轴线的设计在都城建设中延续不断、代代相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国家认同理念。 D. 明清时期均对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历朝统治者的认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说、分说、再总说的结构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议论。 B. 文章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论证了古代都城建设中“居中”的设计理念。 C. 文章引用《汉书?郊祀志》,正说明北魏郊祭是对汉文化传统的继承。 D. 文章整体上从历代王朝建都、祭祀两方面阐释了多民族对共同国家的认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经多个族群多次政权更替,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绝,绵延至今,这与各民族坚守国家认同这一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B. 无论是汉族,还是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都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代替其他族群统治,首先是对这个统一各民族的国家的延续。

C. 汉初娄敬认为:“成王即位,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这种认知,是“中”的文化基因的体现。

D. 对于诸夏四夷的统治者来说,一旦占据中原,便应认同三皇五帝这些中华民族的共同祖

2

先,而不能很狭隘地再去祭祀自己族群的先祖了。 【答案】1. C 2. A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盖博铭、邰思聪)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集中体现北京市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形成的有益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可操作性,直击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截至2019年10月,北京有效发明专利27.8万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29.1件。目前,全市每天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近150件。在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手上,有大量能够转化的科技成果。

《条例》共6章45条,针对北京市成果转化突出问题,主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现“有的转”(解决源头问题)、“有权转”(解决权益问题)、“愿意转”(解决动力问题)、“转的顺”(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据介绍,《条例》将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调整“事后奖励”为“事后奖励”+“事前产权激励”并行。明确规定高校院所可以将其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全部或者部分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并约定双方成果转化收入的分配方式。

(摘自2019-11-28新华网)

材料二:

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2017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美大学的获得发明专利数为7495项,专利许可数量为7789项,按照专利转化个数除以专利总数计算的“成果转化率”超过100%。

与中国的专利转化以一次性售卖不同,根据《拜杜法案》要求,美国大学只能使用专利许可(大学依然保留专利权)而不是专利权转让(大学不保留专利权,专利权转移到企业手中)来进行技术转化;同时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手段是以非独家许可为主,一个专利可以签订多个合同许可给不同企业。

考虑到我国技术转化主要就是采取专利权转让,而少数专利许可中绝大多数也是独家许可的现实状况,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基本等同,即还是约6%,以

3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衡量,中国与美国超过100%的转化效率相比差距接近20倍!相对于美国高校约为5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中国6%的数字与之有着不小的差距,而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指标衡量则差距更为巨大。

(摘自沈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美国差距有多大,问题在哪里?》)

材料三:

前不久,我国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全国2766家公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报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方面,专门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还比较匮乏。全国2766家公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中,仅有9.5%的单位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只有19家认为其专门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的单位,多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工作,缺乏专门服务岗位;此外,专业化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特别缺少既懂成果转化,又具备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好比“红娘”,是沟通高校院所技术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桥梁。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需求相比,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专业性和队伍建设方面,供给明显不足。不仅高校院所如此,一些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存在“小、散、弱”的特点,机构总量偏小,人员素质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很多还停留在专利、补贴申请等初级业务层次上,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促进更多的原创成果转化落地,有助于我们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专业、高效、完整的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摘自2019年5月6日《人民日报》)

4. 下列理解不符合以上几则材料说法的一项是

A. 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将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将专利权以合同的形式许可或转让给企业等形式。

B. 《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不畅的问题。

C.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美国的差距要远大于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美国大学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