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下载本文

费用的现象 措施:公共对策: 1)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之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 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要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 拍卖污染许可证 (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4) 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可以规定排污最大限额。 私人对策:1)道德约束 2)企业合并 3) 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 7. 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财政监督就是财政机关在财

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也是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财政监督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执法主体。 (二)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三)

财政监督范围1.预算监督。2.税务监督。3.国有资产监督。 4.财务会计监督。5.预算外资金监督。

8. 财政转移支出与购买支出有何差异?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获得商品和劳务。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1)作用不同。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生产能力(对于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9. 梯度渐进增长论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哪两类原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

因素。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政府的意愿总是财政支出越多越好,这样可以使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而民众的意愿是税收负担越低越好。政府的征税水平一旦超过了公众的忍受限度,他们就会通过手中的选票行使否决权。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税收水平的制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即使税率保持不变,税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财政支出便与GNP呈同步增长。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因素是指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的压力。在危急时期,私人部门无法解决战争、饥荒、经济危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只有政府采取行动才能缓解这些灾难对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此时的财政支出必然呈阶梯式上升。

10. 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1)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11. 试述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异同点。同属于财政的转移性支出都是无偿的都意味着补贴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区别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的变动有直接联系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求结构的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则很少有这种影响。 进一步定义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2. 简述市场经济调整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1 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 它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心理环境.3 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4 有利于扩大内需→经济发展→就业扩大→收入增加→扩大内需的良性循环.

13. 简要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财政补贴的经济影响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2、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的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2)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意义还在于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14. 简述财政收入分类。(一)按取得收入的依据,可将财政收

入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二)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三)按收入的管理权限,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四)按经济成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各种非国有制经济的收入。(五)按经济部门,可将财政收入划分为来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六)除上述分类形式外,财政收入还可根据其他标准,分为国内收入与国外收入,直接收入与派生收入以及强制性收入与非强制性收入等。

15. 纳税人与负税人有何区别?纳税人和负税人有何区别和联系?在税法中,股东是纳税人还是负税人? 答:(1)联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2)区别: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如果股东不能把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那么股东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如果股东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那么就只是纳税人。 16. 简述税收“三性”。(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17. 简述税收原则。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

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18. 分析税负转嫁概念的内涵。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经济现象。

19. 试述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税收分类。(一)税收分类1、以课税对象为标准 流转额课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所得额课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财产课税:如房产税 行为课税:如印花税2、以计税依据为标准 从价税: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的税收 从量税:采用固定税额计算征收的税收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

20. 中央税:如消费shui 地方税:如房产税

21.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增值税 以税负是否转嫁为标准 22. 直接税:如所得税、财产税

23. 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以税收和价格的关系为标准

24. 价内税:如所得税、财产税

25. 价外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26.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着基础性的约束作用。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表现在:一是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也就有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剩余产品)也就越多。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

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27. 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8. 简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课

征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其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9. 如何确定最佳税率?

30. 说明‘拉弗曲线’及其显示的原理。原理:(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

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1. 简述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的基本要素。

32. 简述并评价李嘉图的等价定理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lump-sum

tax),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33. 试论述国债的作用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作用: 1.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2.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3.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影响: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 (三)国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首先政府发行国债以后,如果将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性支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