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训练 下载本文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B.植物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1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A.纬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B.干湿度地带分异 D.地方性分异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C.降水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B.光照 D.土壤

2

9.P表示的典型植被是( ) A.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草原

B.常绿阔叶林 D.热带季雨林

10.与近现代相比,该地质时期( ) A.热带范围明显扩大 B.森林分布范围更广 C.降水丰富,气候更湿润 D.处于冰期,气候更寒冷

11.图中地质时期植被的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9.A 10.D 11.A

解析第9题,根据图表可知此区域位于北半球,由赤道往北逐步形成雨林、草原、荒漠带,因此P所在区域为非洲大陆。P处位于荒漠带以北,28°N以北附近,因此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10题,据地质时期与近现代植被分布情况可知,与近现代相比,地质时期热带范围北界为28°N,范围缩小,A项错误;森林分布范围变小,因此降水减少,B、C两项错误;针阔落叶林纬度低,大陆冰川分布纬度低,面积广,因此处于冰期,气候更寒冷,D项正确。第11题,据图可知地质时期植被的变化是热量递变导致,属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天山博格达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14题。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3

12.甲自然带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3.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A.光照

D.地方性分异规律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4.山地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答案12.D 13.C 14.C

解析第12题,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天山博格达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所以甲处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分布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第14题,天山的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导致山地北坡出现森林带而南坡缺失。

(2018浙江嘉兴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某座山峰的“阴阳脸”景观,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坡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两坡降水差距不大。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关于“阴阳脸”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脸”降水多,热量条件差 B.“阴脸”光照少,水分条件好 C.“阳脸”坡度陡,土层薄宜长草 D.“阳脸”气温低,适宜树木生长

16.“阴阳脸”景观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