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3.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南宋的昏君和贪官)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4.“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5.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师朗诵古诗,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6.教师引导: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7.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8.教师小结: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9.“又一年”是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班齐读)

(1)一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同学们,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没有)

(3)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

(4)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再读后两句)

(5)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10.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写小练笔)

11.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背诵这首诗并把它默写下来吧!(学生默写古诗)

9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品读古诗,通过补充的材料和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写小练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板块四 找共同点,总结提升

1.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家国情怀的)

2.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借景抒情;后两句都是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

3.教师总结:今天学的《古诗三首》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遭受祸害而躲开。

【设计意图】总结三首古诗写法和表达上的共同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第3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10

【设计意图】从诗人的相片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了解诗题,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感知,觅诗心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信息的习惯,提高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块三 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

(1)师引导: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1)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1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出示杜甫的《春望》。

(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

(4)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 (5)朗读首联两句。 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板书:欣喜若狂)

(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 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 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

板块四 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