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1-8 下载本文

( 2 )互动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才会有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创新、加工的欲望。

( 3 )参与性原则。知识建构和思维创新有赖于学生的自身实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 【实践操作】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敢提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消除这两种不良心理的影响。

一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二是要激励学生,让学生多问。许多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的惰性心理较强,在课堂上当“收音机”,不愿开动脑筋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提“问题”的欲望,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逐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三是教师要懂得问题的价值。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2. 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问”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提问的习惯,不知道质疑的角度和方法,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出的问题,虽有疑但质量不高。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教师要导在点子上。引导学生质疑,要抓住知识技能的训练点,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思想教育的渗透点。为了进一步说明指导质疑的技巧,现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质疑方法。

一是从课题处启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文眼,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抓住课题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是根据关键词质疑。关键词是全文的核心,抓住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能更好地领会文章意旨。如《海底世界》一文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科学怪人》一文中的“怪”人、《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等都是中心词,教师应抓住它们引导学生质疑。

三是根据重点句段导疑。重点句段主要呈现于课文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突出中心、概括主要内容和承转的作用。如《我不是弱小的》一文中“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质疑,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将迎刃而解。

四是抓住矛盾处质疑。教科书中常有看似矛盾实为精彩之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矛盾之处加以质疑,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文中“周总理已经与世长辞了,为什么却说他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呢?”通过质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五是联想质疑。许多文章结尾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质疑问难。

此外,引导学生质疑,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拓展。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围绕中心词“骗”从深度质疑。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才不会被骗?由此探究出“私利之心是受骗之源”。如《背影》一文,可以围绕中心词“背影”从广度质疑。本文选取背影作为体现亲情的艺术视角,那么你还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方法?它们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构思的?由此总结出,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和某一场景描写的艺术视角体现亲情。这样就可以深化学生对写作特色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延展学生课堂探究和思维的广度。有些课程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在课程外质疑、探究。

3. 培养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进行多个角度质疑。“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碰了壁又会怎样?”“鲁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是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等文,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课堂会更鲜活。

三是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如《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能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4. 恰当处理,讲求质疑实效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质疑问难。何时质疑,何处质疑,因文而异,不拘形式。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教师要分类处理,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优质的共性问题,供全班探讨,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要把握教学方向,提高质疑、探究的实效性。

【思考与拓展】

1 .浅谈质疑与探究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2 .结合学科教学,谈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

3 .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写一篇引导学生质疑或探究的教育故事。

第三节 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对”者,“相处、相遇、相知”也;“话”者,“交流、交换、交际”也。“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它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当“对话”精神与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联姻时,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对话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是以学科专家总结出来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线索而展开的,其中也不乏设置问题 , 然而设置的问题并不是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而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在对话教学中,知识退居到“谈资”的位置,问题上升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从实际问题入手,而学科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问题设置的优劣就成为了对话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情景展现】

案例 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通过理解“叫苦不迭”体会“祸河”带给人们的苦难。

师:(出示该节语段)请同学们静静读一读,你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地方? 生:许多年后,作者却说黄河不是摇篮,而是一条祸河,他为什么这么说? 生 1 :黄河在近 2000 年间竟决口 1500 多次,改道 26 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师:还有吗?

生 1 :黄河变得凶猛剧烈起来,折腾得两岸老百姓叫苦不迭。 师:“叫苦不迭”是什么意思? 生 1 :多次不停地叫。

师:老百姓会多次不停地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