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1-8 下载本文

“讲师”型教师与“导师”型教师都能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在应试教育中都能获得可喜的成绩。但由于“讲师”型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内化,注重对应试技巧的强化与训练,因此,他的学生往往更能应负考试,在各类考试中可以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相反,“导师”型教师由于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应试技能,在每次考试中,不一定总尽如人意,因此,学生的应试成绩不一定有“讲师”型教师突出。但一旦考查学生的探究潜质和创造能力,显然经过“导师”型教师长期培养后的学生更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新问题,对问题情境的新变化也能很快地适应,更能独立地思考问题,愿意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能有效接纳多层面的不同看法。 3. 成长为“导师”的现实意义

功利性较强的应试教育越来越被许多国家公认为是制约学生创造性发展最消极的因素之一,应试教育越来越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更不适应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破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学生创造潜质的影响。一线教师更有责任担负起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破除教育实践活动中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众多的“导师”型教师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变。 【实践操作】

要切实实现由“讲师”型教师转变成“导师”型教师,需要经历一个自我痛定思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并不断更新观念的循环过程。 1. “讲师”的自我否定

教育行为需要教育经验做支撑。一般意义上讲,教育经验越丰富,教育教学效果越好,经典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提前预判的准确性,为教师本人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快捷方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原有的好的经典的教育经验,因教育场景的改变,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对它实施变革,或者赋予它新的内容,才能继续支撑现实的教育行为。正是这些因素,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讲师”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不愿与自己过去的教育经验绝裂时,就容易误入经验主义的误区,很难从经验中走出来,“讲师”的心理定势就被定格在经验支配的教育行为之中,这自然就很难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因此,要做“导师”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否定自己,敢于质疑自己过去的教育经验。

2. 做“导师”需要行动与理念同行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需要建立一种最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这就是“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只有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可能成就自己做“导师”的梦想,才能在行动中,积极思考自己的教育行动是否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功效,才会去反思“讲师”对自我发展的局限和对学生培养的局限。只有在行动中敢于实践“导师”的理念,才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解放思想,大胆地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时空,从真正意义上去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真诚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只有做“导师”的理念而没有行动,就只能是空想。没有理念和行动统一,做“导师”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3 .做“导师”要善于学习和反思

“导师”不仅需要理念先行,行动跟上,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内功。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年代,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炼,今日是“导师”,明日可能做“讲师”都困难。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内化,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让自己的许多教学设计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才能更好地做一名“导师”。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深入思考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痛与快。在功利性教育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利所动,坚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育人精神,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导师”。

4. 积极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革命,促进了教育平台的多元化。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问题交流与讨论的变革,使原有的教学环节焕然一新:备课由单个知识过渡到单元知识,知识的容量急剧增加;上课从传授变为探究,承载知识的方式从书本走向真实模拟的实验操作;课后练习更加宽泛,问题思考更加开放,对答案唯一性的追求不再成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都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导师”就必须快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借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导师”。 【思考与拓展】

1. 做“讲师”与做“导师”的差异有哪些?您是如何理解的?

2. 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如何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3. 如果您是一名“导师”,您认为应怎样处理好考试分数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4. 在教育实践中听几节公开课,就这几节公开课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研究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行为符合“讲师”行为还是符合“导师”行为。

第二节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目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不再是继承,而是造就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由于传统教育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教科书和教师权威使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观点无可挑剔,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更不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面对无可置疑的教科书和书山题海,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到无“疑”可“质”,也不知如何质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质疑、探究的重要意义,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的能力。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质疑、探究形似神非,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情景展现】

案例 1 :水的蒸发和冷凝

师:没有盖子的鱼缸,水平线会持续降低;画板中的水彩经常会干,使用的时候需要不断加水;湿衣服晾在室外或靠近热源就会干;下雨时操场上的泥浆,太阳出来就会干。大家想一想其中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生 1 :水被鱼喝了。 生 2 :水渗透到泥土里去了。 生 3 :水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大家在其他地方还见过水消失的现象吗? 生 1 :用电吹风吹头发。

生 2 :洗手间把手烘干。

师:水为什么会消失呢?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生:水蒸发了。

师:水蒸发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呢? 生:水蒸气。

师:什么时候水会变成水蒸气?如果我们需要,能使它蒸发得快一点吗? 【探究活动 1 】

师:现在我们分组做一次加快水汽化的探究活动。 一组:探究加热对汽化的影响。

将两个盛满水的盘子,一盘放在阳光下,另一盘放在阴凉处。或者对一盘加热,另一盘保持室温,多次对溶液的温度进行读数,最后把液体倒入量筒测量,并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二组:探究风对汽化的影响。

在黑板上滴两滴同样大的水珠,用扇子扇其中一滴,比较两滴水消失的快慢。 三组:探究暴露的表面积对汽化的影响。

在宽口罐和窄口罐中加入等量的水,每隔一段时间比较水平线或用量筒称量比较。

把两块湿手绢拧干,一块展平,另一块揉成球状,将其放在盘子里,比较干的速度(或称重量比较)。

师:请各小组选代表总结探究的成果。 一组:加热汽化快。 二组:有风汽化快。

三组:暴露的表面积大的汽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