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载本文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回答两题以首题计分;计10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的启示。 七、材料说明题:(计10分) 材料1: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大脑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其结构非常复杂,功能相当完善。人脑分成许多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不同区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最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复杂的职能则由大脑皮层来执行。大脑左半球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运算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脑右半球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对空间和形状的识别,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起决定作用。此外,人的感觉、记忆、情绪等精神活动都与人脑的不同部位的生理活动相联系。如果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意识活动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意识能力。 材料2:

出自浙江绍兴的著名文学家鲁迅说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问题:1.材料1说明什么观点?(2分)

2.材料2说明什么观点?(2分)

3.两份材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是什么?(4分)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改革制度条件下的自我完善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哲学理论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7.反映论是(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8.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整个谈判历时15年,“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几起几落。这表明(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哲学寓意是( )

A.不同事物包含不同的矛盾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靠外因起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10.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间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一维性

12.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3.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 )

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C.人的思想属性决定的 D.人的血缘决定的 15.对立统一规律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16.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上千条的新词汇产生。比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邮件、信用卡、再就业、QQ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7.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数学家高斯做级数连加,不是一个个逐次累计,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一种新的程序来计算。从哲学上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 A.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B.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机遇 C.发挥主观能动性偶尔可以背离客观规律 D.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就能解决

18.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又进一步指出:“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9.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

2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二、双项选择:(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计10分)

1.2003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抓好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一材料体现得这里有: (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完全是: ( )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虚构出来的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3.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哲学的角度讲 (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B.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C.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实现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左”倾和右倾错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由于19世纪建立了电磁理论,人们根据这一理论制造了发动机和电动机,是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这两份材料说明: (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C.社会意识特殊情况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

A.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 C.价值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