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汉语重点 下载本文

现代汉语重点、难点、分歧点

语音部分

1.辅音和声母有密切关系,为什么不能把这两个概念简化成一个概念呢?

辅音是语音学分析音素得出的概念,声母是我国声韵学传统分析一个字的读音得出的概念。这两者的发音特点是完全相同的,但不能因此而简化成一个概念,因为在构成音节的作用上两者略有区别。凡音节中的声母都由辅音充当,但辅音不一定都是声母,它也可以作韵母的韵尾。如普通话语音共有22个辅音,其中21个可以作声母,另有一个“— ng”只能作韵尾,不能充当音节的声母。因此,这两个概念包含的音素不同,辅音是22个、声母是21个。

2.《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的排列形式与它们的发音有没有关系?如果只用字母表而不采用声母表好吗?

声母表把21个声母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排列在一起,便于学习和掌握。如果只用字母表而没有声母表对学习很不方便,原因是:①字母表是按国际惯用的拉丁字母次序排列的,没有汉语字母传统排列次序的特色;②字母表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不只是声母(辅音音素)也有部分可作为单韵母(元音音素),两者混合在一个表中不利于学习;③声母中有的是采用双字母表示,在字母中无法显示。

3.元音和韵母这两个概念能不能通用?

元音是语音学中分析音素得出的概念,韵母是我国音韵学分析一个字的读音得出的概念。在汉语中元音可以充当一个音素的单韵母,但韵母有许多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也有一个或两个元音音素与一个鼻辅音结合成的韵母。因此,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得多,普通话语音有10个元音音素,但韵母有39个,所以这两个概念不能通用。

4.复合元音由两个或三个单元音组成,为什么它们的读者不会误认为是连续发两个单元音或三个单元音。

复合元音不论是两个元音还是三个元音的结合,它们的发音实际上是从一个元音音素的舌位向后面的元音音素滑动,这个过程中由于舌位的连续改变(一般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如果三个元音则中间还有高低变化),会产生一连串的声音变化,这种声音变化形成一个新的声音,它是一种结合或固定的声音,听感上类似一个语音单位。

5.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演变规律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普通话四声是从古四声演变发展而来的。演变规律最明显的是古调类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它们中的次浊声母字(m、n、l、r声母字)都归入普通话的去声,仅有少数几个口语常用字已变成阴平字;而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多数归入普通话的阳平。至于清声母字分别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字,但为数不多。演变规律另一个明显的是古代的上声中全浊声母字都归入普通话去声,所以普通话的上声字比古代上声字要少而去声字却比古代多。

6.普通话语音中读轻声的字很多,能否把轻声另立一调类?

轻声是说话时语流中的声调变化,这些音节在发音时音长和音强起了主要变化,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变成又轻又短比较模糊的调子。普通话语音四种声音的音节都可以因音变而失去原有的调型,而几乎所有的轻声音节都有它原来的阴、阳、上、去调值,它并不是四声以外的又一种调类,而且同一个音节在阴、阳、上、去后面变读轻声后,音高并不相同,它没有固定的调值,不能另立一调类。

7.汉语一个音节与一个方块字是不是相同?

一般来说,汉语中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方块字,但普通话里的儿化韵,却是两个方块字,这是特殊现象。

8.普通话语音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汉语一个音节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组成部分。①一个音节不可缺少声调和韵母中的韵腹,韵腹一定是元音音素。② 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元音音素单独组成,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③辅音音素在音节里位置固定,一是在音节开头部分作声母,二是在音节末尾充当韵尾,辅音不能两个相连。④一个音节的韵母除韵腹必须是元音音素外,韵头也是元音音素,有三个。韵尾有三个:i、o、u,是元音,另有两个n、ng辅音。

9.普通话语音有32个音素,在归纳音位时音素音位也是

32个,是否可以说音素就是音位?

普通话语音的音素和音素音位虽然都是32个,但不能因此说音素就是音位,因为一个音素音位可以有音位变体,这些音位变体都各有一个音素,如元音音位[ A ]就有三个变体,一个[ A ]音位实际有四个音素,说明在实际语言里包括的音素多于32个。音素不等于音位,它们是两个概念。

10.《汉语拼音方案》实际使用的只有25个拉丁字母,它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普通话语音的音素的?

《汉语拼音方案》25个字母中y、w 不算音素,实际上只有23个字母。它在条件允许下采用几种办法增补了所缺的9个音素。

用字母i兼职i [ ] 、i [ ] ,增补两个音素。 用字母e、u 采用符号成 、 ,增补两个音素。 采用双字母:zh、ch、sh、ng、er,增补五个音素。

11、音高和音强有什么区别?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语音的四要素之一。它是由一定的时间内的音波和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所决定的。发音体振动得快,音波数就多,声音就高;发音体振动得慢,音波数就少,声音就低。小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大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语音上的音高,决定于声带的长短、松紧、厚薄:长、松、厚的,音就低;短、紧、薄的,音就高。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和妇女的声带比较短而薄,所以声音高一些,男子特别是老人的声带比较长而厚,所以声音低一些。

在汉语中,音高有区分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中的“书”、“熟”、“暑”、“树”四个字的声调不同,即音高不同,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有区别。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又叫“音重”或“音势”。它是语音的四要素之一。音强决定于音波的振幅的大小。推动发音体振动的外力大,发出的声音就强;外力小,发出的声音就弱,语音的强弱和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以及以发音时气力的大小成正比。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是不同的,强弱取决于发音器官肌肉的松紧,高低取决于声带的松紧。强的不一定高,弱的不一定低。一个音高较高的人可能比一个音高低的人音弱些。

在一些语言中,运用音强的不同可以构成重音和轻音,借以区分词的意义。在汉语普通话中,由于轻重音的区别,有时可以区分词的意义。有时重音轻音的区别可以区分词性。

12、乐音与噪音的区别何在?

乐音与噪音的区别表现在听感上与声学上两方面。

从人们的听感上觉得和谐、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如笛子、提琴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从声学的角度看,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如果基音和陪音的频率是成单纯比例的,也就是说,陪音的频率是基音频率的二倍、三倍、四倍??等整数

倍数,这样的声音就是乐音。简言之,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人们语音中的各个元音都是纯粹的乐音,因为气流通过口腔时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声音是悦耳的。半元音包含的乐音较多,但不是纯粹的乐音。

从人们的听感上觉得不和谐、不悦耳的声音,叫做噪音。如撞门声、拉据声、猪叫声、雷鸣声都是噪音。从声学的角度看,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如果基音和陪音的频率不是成单纯比例的,即陪音的频率不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数的,这样的声音便是噪音。简言之,噪音是物体没有规律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人们语音中的清辅音,因为发音时发音器官遇到种种阻碍,发出的音全是噪音,浊辅音是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但包含的噪音较多。

13、口元音和鼻化元音是怎样区分的?

根据发元音时气流只从口腔流出还是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可将元音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口元音是指人们通常发出的一类元音。发音时软腭和小舌上升,接触咽壁堵住鼻腔的通路,让带音的气流单从口腔流出,因为是纯粹的“口音”,所以叫做口元音,也有语言学者把它叫做纯元音。如普通话中的i、u、a、o、e。

发元音时软腭下垂,让带音的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流出,引起口腔和鼻腔两种共鸣,这样发出来的音叫鼻化元音。也有人把它称作口鼻兼音或半鼻音。用“~”放上表示。

14、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是怎样区别的?

舌面元音是指人们平常所说的元音,即由对着上腭和舌面起节制作而造成的元音。每一个舌面元音都可以同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1)口腔的开闭或舌头的升降;(2)舌头部位的前后;(3)嘴唇的形状。

舌尖元音同舌面元音比较起来,较为特殊,是一种用舌尖对着上齿龈而构成的元音。舌尖前元音舌尖对着上齿龈的前部,舌尖后元音舌尖对着上齿龈的后部靠近前颚的地方。

舌尖元音同舌面元音一样,也有圆唇、不圆唇的分别。[ ]是不圆唇舌尖前元音,[ ]是圆唇舌尖前元音,[ ]是不圆唇舌尖后元音,[ ]是圆唇舌尖后元音。

15、怎样区分清音与浊音

清音与浊音是从辅音按发音方法来划分的一种类别。也就是按发音时声带处于什么状态来区分的。

如果声带松弛,声门敞开,纯粹因气流受阻构成声音,并不振动声带,不带乐音,这样发出来的辅音,就是清音。如北京语音:b、p、f、d、t、g、k、h、z、c、s、j、q、x、zh、ch、sh。

如果声带靠拢,声门形成一条窄缝,气流通过时受到某个发音部位的阻碍,同时声带振动产生乐音,这样发出来的辅音,就是浊音。如北京语音m、n、ng、l、r。汉语中一些方言的浊音,往往比普通话中的浊音多一些。

16、调类和调值的关系如何?

调类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的分类。调值是指这种语言或方言中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即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形式。调值是声调的“实”,调类是声调的“名”。阴平是实际读法是高平、阳平的实际读法上高升,上声的实际念法是降升,去声的实际读法是高降,这就是它们的调值。同样地,在北京话和方言之间,调值相同的,调类不一定相同。调类相同,调值也不一定相同。

17、何谓入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的一个,声音较短促。现代汉语方言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方言还保留了入声。其特点是:有塞音韵尾,或收— g、— d、 — b,或兼而有之。也有入声自成一个调类的,但失去了塞音韵尾,音也不短促。

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了。

18、拼音方案中的字母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部分是字母表,字母表中26个拼音字母按下列顺序排列,即: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这是拉丁字母传统的排列顺序,世界上应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也都是这样排列的。这样排列与国际上通行的习惯顺序一致,便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有人曾提出:拼音字母为什么不采用注音字母的顺序?注音字母顺序讲述汉语音韵比较方便,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掌握注音字母的人很少,作为字母的一般顺序,也不如a,b,c??这样的顺序更易为群众所接受。

19、为什么字母又有名称又有读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中,规定了字母的名称,在声母表、韵母表中又规定了字母的读音,为什么同一套字母,要做两种规定呢?这是因为:名称和读音各有不同的用处。名称好比字母的姓名,给字母取名称,是为了便于人们称呼。有人认为,取名称是必要的,但最好使名称和读音一致起来。殊不知辅音字母的读音一般不大响亮,不易听清,称说不大方便。为什么不用注音字母的名称作为拼音字母的名称呢?因为字母已按拉丁字母的顺序排列,读音又照注音字母的读法,反而别扭,何况注音字母的一些名称也不大响亮。所以给字母另取一套名称,读起来又顺口又响亮,对于称说和教学都是有利的。

20、声母表有什么特点?

声母表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二个表。它列出了北京语音的21个辅音声母(没有列零声母),其排列顺序同注音符号的排列顺序一致的,即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六组。每个拼音字母下面有注音字母和方块汉字的注音,以标明这个声母的读音。应当注意的是:表中所注汉字,实际上只取它的声母。如“b ” 下注“玻”,只取它的声母“b”,而不是用“bo”来给“b”注音。

21、韵母表有什么特点?

韵母表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三个表。这个表的排列顺序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整个表分四个直行。从左往右看,第一直行是a、o、e和以a、o、e开头的韵母,即开口呼韵母;第二直行是i和i起头的韵母,即齐齿呼韵母;第三直行是u和以u起头的韵母,即合口呼韵母;第四直行是ü和以ü 起头的韵母,即撮口呼韵母。开、齐、合、撮四呼分类排列,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每个直行,从上到下,又是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的。再看横行,除第一横行是三个单韵母外,其余各行,只要是每行有两个以上的韵母的,这些韵母或者主要元音和韵尾完全相同,如“an、ian、uan、üan”,或者主要元音比较接近,如“e、ie、üe”。每个横行的韵母读起来,基本上是押韵的。韵母表只罗列了普通韵母35个,另有4个特殊的单韵母 — i(前)、— i(后)、?、er 没有列入,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

22、拼音方案中为什么规定字母变读?

所谓“变读”,就是同一个字母在这类音节中是一种念法,在另一类音节中又有别的念法。即字母的读音有变化。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变读共有三处: (1)单韵母i,作为普通韵母,读作“衣”,即i [ i ]。但在“知、痴、诗、日”等音节中作韵母时,应读作— i(后)[ ]。在“资、雌、、思” 等音节中作韵母时,应读作— i(前)[ ]。

(2)韵母e在通常情况下读作“厄”,即e [ ],但复韵母ie、üe 中的e不读作“厄”,而读 ? 。

(3)韵母“儿”拼音字母写作er,作为词尾时写作r。所以说字母r作声母时读作“日”,即r,做韵母时读作er,即r 。

为什么规定字母变读?因为普通话单韵母共10个,而拉丁字母的元音字母只有a、e、i、o、u五个,在制订汉字拼音方案时,许多人又不同意在拉丁字母之外另造新字母。这样,就只能采用字母变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23、音素和字母的关系

音素和字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的最小的发音单位,而字母则是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的书写单位。拉丁字母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

就作为注音符号的《汉语拼音方案》来说,音素和字母有三种关系: 1.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音素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如:b、p、m、a、o、e?? 2.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音素用两个字母来表示。如:zh、ch、sh、ng、er。

3.多对一的关系,即几个音素用同一个字母来表示。如:“批”pi的韵母i,“知”zhi的韵母i,应读作— i(后)[ ]。“资”zi 的韵母i,应读作— i(前)[ ]。

24、音素与音位的区别和联系

音素和音位是两个密切的概念。它们都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不过,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性质划分出来的起辨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5、从记音这一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在记音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汉语拼音方案》是为拼写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而制订的,因此,用拼音字母来拼写普通话非常便利。但是如果我们要研究汉语方言或别的民族语言,用拼音字母记音就感到不够用,因为方言或外语中有一些音,普通话中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国际音标来记音。

国际音标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记音符号,任何民族语言的语音都可以用它描写。它的元音分类、辅音分类都很细,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不借用,也不变读,能细致地描写语音的发音和变化。我们如果要细致地描写普通话语音,也需要用国际音标。从记音的角度看,国际音标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它,它可以描写我们自己的方言,能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26、韵母和元音的关系

韵母里有元音,元音都可以做韵母。韵母和元音关系密切,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完全相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二者的着眼点不同。韵母是就音素在音节的位置说的,即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是韵母;元音是就音素本身的性质说的,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是元音。

第二,二者的范围大小不同。韵母的范围大,元音的范围小,因为韵母的构成成分除了元音之外,还包括辅音。

27、“平仄”的内涵和外延

“平”是平直的意思,“仄”是窄促的意思。它们的外延,古今有稍有区别。古代汉语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入声。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个大的类型。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所以归入“平”一类;上声、去声和入声,声音都比较短,有曲有降,所以归入“仄”一类。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不同。恰当地安排平仄、让不同的声调在相应的位置上交替出现,可以使语言形成一种抑扬错综的声律美。

文字部分

1.为什么要制订异读词读音规范?

异读词是指同一个词在作为普通话标准的北京语音中有几种不同的读音,如“比较”一词有人读“bǐjiǎo” ,有人读“bǐjiào”。这此意义相同却有异读的现象造成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困难,不利于推广、普及普通话,使国家通用语规范统一。因此必须把社会上流传的不统一的读音加以整理,制订出规范统一的读音。

2.异读词与多音字的什么区别?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有什么作用?

异读词指的是同一个词表意相同,但有不同的读音。多音字指的是字形相同,表意不同,读音也不一样的一部分汉字。由于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所以使用时必须掌握它们的读音标准以免造成歧义影响交际。

3.汉字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1)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体文字

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不是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的,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一个汉字的各种笔画总是分布在一个方块里,可见,从书写形式上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这是汉字从外观上或视觉上所体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

(2)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中相当一部分字的构造原来是有一定理据的,因此,有的字从它的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口”、“山”、“火”、“手”、“上”、“田”、“刀”、“月”、“一”、“二”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刃”、“泪”,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理字义类属,如“江”、“河”、“湖”、“海”跟“水”有关,“松”、“柏”、“桐”等跟“树木”有关,“铁”、“铜”、“锡”、“铅”等跟“金属”有关。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过,在现代汉字中这种理据意义已减弱。

(3)从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4)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如:“我们的学校”,词与词之间在书面语中没有分界,因而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

(5)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汉字记录的是汉语中的语素,汉语语素的数量很多,因而汉字的数量也非常多。从3000多年前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汉字的总数有五六万以上,即使是现代常用汉字和通用汉字也在3000到7000个之间。要使如此多的汉字在形体上有所分别,汉字的构造方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形成了汉字在内部结构和外在形体上的一个明显特点:结构复杂多变。

(6)从汉字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来看,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就时间来说,虽然古今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汉字字形大体上是稳定的,所代表的字义变化也不大,所以上古

或中古的文献,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来说,也能看懂或大体看懂。从空间方面来看,有些方言之间语音差别很大,以致难以进行口头交流,可是把要说的话用汉字写下来就基本上能互相理解了。可见,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4、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制约着汉字字体演变的?

汉字演变的过程是汉字字体逐步符号化、简化、规范化和稳定化的过程。就符号化来看,汉字从古代汉字的带有图画性的较多象形的文字经篆书、隶书到楷书逐步变成不象形的符号化的书写符号。就简化来看,符号化的过程也就是简化的过程,主要反映在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结构趋简。就规范化来看,小篆是汉字规范的一个转折点,“隶变”之后汉字字形结构基本稳定,楷书形成之后,字形进一步规范。就稳定性来看,小篆使汉字的笔画数和偏旁分布、书写形式固定下来,异体字减少;隶变之后形成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成为扁方形;楷书之后汉字基本稳定,方块形体和结构基本定型。1000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字体变化的内因是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的结果,随着汉字应用场合的扩大和识写人数的增加,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它的工具性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和快捷简便,从而逐步引起字体向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美观的需求,又使得笔画和偏旁的分布趋于合理,从而引起字体结构的变化。

从外因来看,字体的演变跟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密切相关。甲骨文是用竖硬的工具刻在硬质的龟骨和兽骨上,必然线条细瘦,方折居多,大小不一;金文是浇铸的,因而可以浑厚整齐,多肥笔;有了毛笔和具有弹性的布帛和纸张,才可能有篆书的圆转,弧形的笔画,隶书的波磔,楷书的各种笔画;有了印刷术、楷书才能更加方方正正,流传千年。

5、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古今汉字有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改变了汉字自身的性质没有呢?为什么?请你预测一下汉字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汉字自产生以来,几千年来一直为汉民族服务。汉字的发展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汉字的演变也只是在其体系内部进行局部的变革,汉字的整体制度 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汉字没有像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那样很早消失,为其他体制的文字所代替。因而,我们认为几千年来汉字的性质从本质上看并没有改变,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汉字能够适应汉语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虽然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汉字依然能很好地为汉民族服务。汉字编码技术及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汉字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6、形声字的出现使得汉字有了表音成分,形声字的音符代

表了该字的读音,那么形声字音符是否等于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的音节符号呢?为什么?

形声字的大量出现说明汉字字形有了表音化的趋势。不过,形声字的音符自身并不是音位或音素符号,也不等于音节文字中的音节符号。因为符号还是利用了原来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所以形声字音符的出现只说明汉字有了表音趋势和表音符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

7、“六书”是传统汉字学分析汉字构造所总结出的六种办法,这“六书”还能不能用来分析现代汉字呢?现代汉字造字法有哪些变化?

现代汉字大多数是从古代汉字传承而来的,因而“六书”也适合分析现代汉字中的大部分汉字。只不过隶变和楷化之后许多象形字和指事字已经不能明显看出其原来的造字方式,一些会意字的偏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形声字的意符不能准确表示义类,音符不能准确表音。同时现代汉字的造字法跟古代相比也有变化,如现代的一些新字的产生一般不再使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新造的会意字虽然有一些,但不如同类形声的方法多。

8、部件、偏旁、部首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传统上对汉字字形的分析采用的是偏旁分析法,即用偏旁来分析合体字的构成。偏旁跟部件一样,都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的构字单位,两者有一致的地方,如“男”的“田”和“力”既是偏旁,也是部件,再如“休”、“江”、“件”、“村”等字的两个部分既是偏旁,也是部件,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偏旁是对会意字、形声字中表义或表音成分的分析,而部件是对现代汉字内部结构系统分析的结果。部件可以表义、表音,也可以不表义,不表音,部件可大可是小,是有级别的,而偏旁是固定的。如“绣”只有两个偏旁,却有三个部件。“禾”、“乃”既不表义,也不表音,只是部件而不是偏旁。

在汉字分析中还经常使用“部首”这一概念,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专为汉字检索而设立的部目,即字书、字典(包括部分词典)中各部的首字,如字典中可以把“山”的字编为一部,“山”就是该部的部首。字典中大部分部首都是由汉字中有表义作用的偏旁充当的,如:“日”、“木”、“土”、“力”、“子”、“女”、“大”、“目”、等都是具有表义作用的部首。不过,部首不同于部件。有些部首还可以再分为几个部件,如:“鼻”、“革”、“黑”、“音”、“鬼”等都是《新华字典》中的部首,也都可以再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础部件。有些独体字不能再分析出更小的部件,但可以以起笔笔形的笔画作为部首。可见,部首既可以是意符,也可以是某些、笔画,实际上在《新华字典》中“问”、“闻”、

“闷”等字是以音符“门”作为部首的。

总之,部件、偏旁、部首三者虽有联系,但都不完全一致。

9、现代汉字有哪些特点?

现代汉字的基本特点是:① 它是表意的,它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语素。它和汉语的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一般地说,汉字不能像拼音字母那样直接地表示读音来,一个汉字表示的是读音和意义相结合的词语或语素,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尽管在汉字中形声字占有百分之九十左右,但形声字只是说明汉字表音方向发展,而不能证明汉字已成为表音文字。② 汉字是代表音节的,一个方块字念出来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通常要有两个以上的字母来表示,只有极个别的汉字例外。③ 从字的形状看,不论汉字的笔画是一两笔,还是二十三笔,不论字的姿态是方方正正的,还是歪歪斜斜的,如果印在纸上,都是方方正正、整整齐齐,都占那么大一块地方,这种豆腐干式的方块字,是和拼音字母写法大不相同的。

10、什么叫部位系统?

部位就是偏旁在汉字中的位置,许多汉字是由编旁组合成的。偏旁的偏旁组合成字并不是任意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规律、成系统的。这就是部位系统。汉字的部位系统,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①单一部位:从字中分不出偏旁的。②左右部位:一个字分成左右两部分。③上下部位:一个字分成上下两部分。④内外部位:一个字分成内外两部分,在一个汉字中,后三种部位往往是互相结合和交叉的,即在同一个字中可能不止出现一种格式。一个字包含的偏旁有多有少,每个偏旁的笔画也有多有少,但不论偏旁有多少,偏旁的笔画有多少,组合成字时都必须保持方块形,使之成为方方正正的一块。这样,作为方块字组成部件,写得是大还是小,是宽还是窄,是长还是短,都要因字制宜。

11、何谓异体字与正体字?

异体字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书写形体不同的字。也就是一个字有好多种写法,以前有些语言著作称“俗体”、“或体”、“古体”的,即异体字。

正体字是与异体相对而言的。为了减轻学习者学习汉字的负担,也为了汉字自身的规范化,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异体字进行整理,从每组异体字中选择一个最常用、最便于使用的规范字保留下来,这就是正体字。

12、规范字和不规范字各包括哪几类汉字?

规范字是指结构和笔画正确、使用符合标准的字,也叫“正字”。它包括以下几类:①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10月1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②由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12月22日发布并在以后经过

调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选用字;③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的7000个通用字;④从古代流传下来,现仍广泛使用并收入权威字典、词典的传统字。

不规范字是指结构笔画错误,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汉字,包括以下几类:①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简化的繁体字;②《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经淘汰的异体字;③国务院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人们乱造的简化字;④结构和笔画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不一致的字;⑤已被淘汰的生僻地名字,计量单位用字和其他被淘汰的汉字;⑥错字;⑦别字。

13、说汉字是意音文字、语素文字,这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出来的?

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被称为语素文字,这是按照文字所记录的是哪些语言单位这个标准来划分的类名。也有人因为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它用形旁表示意类,用声旁表示读音,所以称它为意音文字,这是根据汉字内部构成的特点及其作用来定的名称。

14、小篆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小篆,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有计划、有领导的整理、简化的结果,它结束了古文字杂乱纷纭、异体繁多的混乱局面,做到了字有定形,奠定了方块字汉字的基础,因而在汉字字形体演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5、为什么说秦隶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基本上保存了象形的特点;隶书、楷书属于今文字的范畴,它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逐步走上了符号化的道路。秦隶是象形体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因此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6、、为什么说汉字形体演变是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的?

汉字的形体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图画性的象形文字逐步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2、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等笔画。3、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4、甲骨文、金文都异体繁多,小篆、隶书、楷书的异体字减少了。

17、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它们有什么区别?

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字是象形字。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18、什么是会意?它同象形、指事有什么区别?

用两个或几个部件组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会合成新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是会意字。

19、什么是形声?它同象形、指事、会意有什么区别?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形声字。

会意、形声和象形、指事的区别是:形声、会意是合体字,而象形、指事是独体字。形声和会意的区别:用形声造的字,有形旁和声旁。而会意造的字,是意义加意义。

20、简述现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

(1)一个字形只有一种读音、一个意义、这是单音单义字。这种字数量不多,多是不常用字,主要是一些专用字或较冷僻的字。

(2)一个字形不止一种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这是多音多义字。如:差、和、斗、量。这种多音多义字也是一种同形字。

(3)一种字形不止一种读音,却表示一种意义,这就是异读字。如:呆,有人读“dāi”或“ái”。再如:薄,有人读:“báo或“bó”。

(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形只有一种读音,表示一种意义,这就是异体字。异体字也叫异形字、多形字、不同字形之间没有音义差别。

(5)一种音义用不同的字形来表达,但不同字形只有笔画多少的差别,这是繁简字。现代汉字中繁体被淘汰。

(6)一种字形,一种读音,表示不同意义,这是同音字。这种同音字是同形字的一种。如“羊毛”的“毛”和“一毛钱”的“毛”。同音字还可以指字形、字义不同,而字音相同的一组字,也叫“同音异形字”,如:成、乘,都读 “ch?ng”。

(7)一种字形,一种读音,多个字义,这是多义字。如“花”在《新华字典》中列有七种意义。“会”在《新华字典》中列有九种意义。“交”在《新华字典》中列有七种意义。多义字的意义指的是字的义项不止一个。

(8)字形、字音不同,而字义相同或相近,这是同义字。如用眼睛看这个动作,可以用“看”、“见”、“瞧”等字记录,这些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用不同的字来记录,就构成了同义字。

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反映出汉字记录汉语在字形跟音义上的矛盾。形音义之间的这种不对应和矛盾,正是我们学习和认读、使用汉语的困难所在。

21、偏旁

偏旁原指组成汉字的两方:左为“偏”,右为“旁”。现在的习惯是把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统称为偏旁。偏旁与部首有所不同,部首是按照汉字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排在这组字的前面,以便检索,一般是汉字的表义部分。

偏旁不受成分的约束,数量较多,现在的汉字偏旁约一千个左右。偏旁少数可以独立成字,多数需要按照一定的部位加以组合,偏旁组合的格式相当复杂,如上中下结构等。

22、汉字结构演变的音化趋势

从世界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汉字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先有了象形字、指事字和用象形符号拼合起来的会意字,然后才有了形声字、假借字和绝大部分为形声结构的转注字。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不是带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形声字和转注字(除极个别会意字外)包含了表音成分,假借字是纯粹的表音符号。可见,汉字同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发展演变规律一样,也是沿着表意到表音的方向前进的。唯独汉字到了意音阶段踏步不前,直到现在还没有发展为拼音文字。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们认为:一种文字,与它所书写的语言和它所生存的社会固然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文字语言和社会影响产生的变化是文字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汉字发展的内因是什么?是音化和意化的矛盾。甲骨文、金文时代,汉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甲骨文、金文里有一多半是表形的象形字和纯粹表义的指事字、会意字,有将近一半是假借字和形声字。从造字的难易程度来看,假借字的产生,很可能在形声字之前。假借字的出现,冲出了汉字的表意体系,使汉字出现了表音成分。如前所述,假借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占的比重很小。这表明,当时人们虽然有了表音观念,却没有让汉字变为表音文字。我们的先人总认为纯表音的假借字表意含混,给许多纯粹表音的假借字加上了意符,使它们变成了半音半意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造字方法灵活、方便,很快就成了一种颇为能产的造字法。

形声造字法的出现,使意音体系的汉字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也表明了汉字的音化趋势受到极大制约。不过,由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欢采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代替形体复杂的其它字。解放以后的两批简化汉字,都把同音代替当作一种主要手段。汉字总有一天会脱离表意体系的羁绊,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拼音文字。

词汇部分

1.确定汉语语素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确定汉语语素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替代法。所谓替代法,也就是对某个语言片段的各个成分进行同类替换。比如:蜡烛:香烛、火烛、花烛;蜡烛:蜡人、蜡纸、蜡笔。经过替换,可以发现,蜡、烛这两个语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分别同其他相关语素组合,所以确定:这两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

在使用替代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段,在替换时必须两个或多个成分同时都可以分别被替换,否则这种替换法是不符合要求的。比如“蜘蛛”和“蝴蝶”的“蛛”和“蝶”可以组成“喜蛛”、“粉蝶”但“蜘”和“蝶”不能替换,所以“蜘蛛”、“蝴蝶”还是一个语素。其次。在替换时,必须保持结构单位意义的基本一致。替代后的语素义同原来语言片段的语义要有一定的联系。比如“马虎”就不能替代,因为“马虎”中的“马”和“虎”同“马车”、“老虎”中的“马”和“虎”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2.汉字和单音节语素之间一共存在着哪些关系类型?

大致有八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形、音、义全同关系。一个音节只能写成一个汉字,表示一种意义或一组相关的意义。如:走。第二种情况是音同义同形异,也就是异体字。这实际上是一个语素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写法。第三种情况是同形同音关系。它们不但义不同,而且各个意义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如“开会”的“会”和“体会”的“会。”第四种情况是义同形同音不同,可以称为异读。异读是纯粹就读音而言的,是同形同义多音。如“厚薄”bó,这张纸真báo。第五种情况是多音多义,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既然音义都不同,即使形体相同,应该算两个语素。如:折zh?,折sh?。第六种情况就是同义语素,与同义词不同,只要意思相同,不管字形和读音,也不管是否可以单用,就是同义语素。如:笨、呆、傻。第七种情况是同音字,异形同音字。如:是、市、试。第八种情况是全异关系,指两个语素在形音义三个方面全无关系。如“走”和“美”。

3.词和语素有哪些差别?

答: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对于这两级语言单位的差别,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观察。

首先,从语音形式看,语素读音不如词稳定。如“给”作为语素,可读jí、gěi,但一旦构成词后,其读音是固定而单一的。

其次,从语义看,语素的意义不如词的意义明确、融合。譬如有相当一部分词的意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有的语素义缺损了,如“质量”;有的转化了,如“千金”;有的融合了,如“眼红”。

再次,从句法功能来看,语素的功能不如词稳定,如“物”、“色”都是名语素,构成的单词却是动词。而且,两者的内部关系也不同,语素和语素构成的词不能扩展,而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扩展。

4.什么是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

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比

较常见的是音译外来人名、地名的首音语素化。这些音译名称本来是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但人们在使用时为了表达简洁的需要常常将其拆开,用第一个音节代替整个音素。如“英”可代替“英格兰”指英国。

5.请指出前缀和后缀与词头和词尾的区别。

合成词都是由词根加词根、词根加词缀或词缀加词根,以及重叠某个词根组成的。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词根的位置是自由的;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义的是词缀,词缀的位置是固定的,不是在前就是在后,少数也可以居中。就现代汉语看,严格意义上的词缀并不是很多,但类似于词缀的定位语素则呈大量增多的趋势。有的书上把汉语的前缀称之为词头,如“老虎”的“老”;把汉语的后缀称之为词尾,如“胖子”的“子”。其实,词尾是用来表示形态变化的,不是用来构词的。现代汉语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尾。英语等印欧语有词尾。总之,词缀用来构词的,词尾是用来表示形态变化的,词缀附加在词根上,词尾附加在词干上。

6.为什么说汉语的词根和词缀的区别和划分是相对的?

从汉语的构词情况看,合成词的结构形式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历史过程。而且,即使在现、当代,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方式仍然还在不断变化当中,所以,出现过渡状态和存在中间状态是很自然的。因此分析汉语的构词法时,既要有一定的鉴别标准,又要有动态的发展眼光,辩证地看问题。如“手”,(手铐、打手)它既不同于词根,又不同于词缀是一种中间状态,或者说过渡状态。所以,我们说汉语的词根和词缀的区别和划分是相对的。

7.现代汉语中的中缀和类中缀各有哪些?区别中缀和结构助词的标准是什么?

现代汉语中的真中缀只有“里”和“乎”,如“傻里傻气”、“微乎其微”。此外,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然”的“然”已经中缀化了,后面必须接一个特定的中心语,或者说有些“然”正在由后缀向中缀转化,如“截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类中缀也只有“不”和“得”两个。如“巴不得”、“来得及”。区别中缀和结构助词的标准是:① 该语言单位究竟是一个词还是一个短语;② 其中间成分是自由的还是粘着的。当然,在有些语言单位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过渡形态。

8.现代汉语中哪些类别的双音节词一般都是单义词?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单纯词中的联绵词和音译词绝大部分都是单义词,如“玫瑰”、“沙发”。在双音节合成词中、单义词占有一定的比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专有名词:北京、上海、台湾、李白、巴金。② 事物名称:衣服、皮鞋、手表、钢笔。③ 科学术语:电子、元素、函数、血压 。④称谓名称:父亲、母亲、哥哥、姐姐。此外,还有相当一些新词语,由于刚刚进入交际领域,所以一般都是单义的,比如:特区、倒爷、枪手、软盘、扶贫、光盘、手机等。

9.异读词和多音词的区别是什么?怎样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词?

凡是同一个词形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就是广义的多音词。严格地讲,广义的多音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相同词形但读音和语义都不同的两个或两个独立的词,一般称之为多音多义词,即狭义的多音词。另一类词是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一般称为异读词。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严格地讲,多音多义词应该叫同形异音词,既然读音语义都不同,就应该认为是两个词了。比如:“大意——大意、造化——造化”前例两个语素都要重读;后例后一个语素要读轻声,意思完全不同。异读词是一个词具有两种不同的读法,读音不同但语义基本不变。如:塞(sāi)车 ——堵塞(sa)。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词,关键是看不同的读音是否相应地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

10.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同音同形词和单音多义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凡是读音相同、意义又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词,可以称为同音词:形式相同,读音也相同,意义又没有联系的词称为同形同音词。 比如:自负(自己负责) ——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读音相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而这些义项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词,称之为单音多义词,简称多又词。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所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互补的,比如“老”的基本义是“年岁大”,引申出来的义项有:“陈旧的”、“原来的”、“历时久的”、“经常地”,“长久地”,而这些不同的义项所出现的语言环境既是各不相同的,又是互相补充的。所以,所谓同音同形词都是两个或几个词(一组词),而单音多义词都是一个具有多个义项的词。从互相联系的角度看,有些同形同音词是由于词义引申的联系中断导致了单词的分化,由一个多义词变成两个或几个同形同音词,比如“雕刻”的“刻”和“一刻钟”的“刻”由于漏壶退出使用领域而失去了联系.成了同音词。

11.怎样区分词义和语素义?这两种意义在使用中各有什么特点?

词是语素构成的,既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几个语素组合而成。无论以何种方式构成的词,词义和语素义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凡是单纯词,其词义就基本等同于语素义。至于合成词,情况相对复杂,词义和语素义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大致有三类:直接对应型、间接联系型、曲折反映型。直接对应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义与两个语素义都相同,另一种是词义是两个语素义之和。间接联系型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义只相当于其中的一个语素义,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在该单词中已经虚化或消失了;另一种是词义相当于语素义加上隐含的内容。曲折反映型主要是指词义经过转借引申,表面上看,语素义同该词的词义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主要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喻,两者具有相似性;

另一种是借代,两者具有相关性。在具体使用中,词义是直接用于表达和造句的使用语义单位,而语素义是只能参与组合构词的备用语义单位。

12.义素分析的原则和步骤是哪些?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局限是什么?

义素分析的基本原则是:(1)对等性原则,分析出来的义素组合必须与该词义项所指范围相等,不能过宽或过窄;(2)系统性原则,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词义系统中进行;(3)简明性原则,义素分析要力求简单明确,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同组词义的共性和区别。基本方法是:(1)确定范围;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也就是同一语义场当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出经济适用的义素。 (2)比较异同,义素分析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相关词义的异同,找出一组相关义项的区别性语义特征。(3)列出义素,也就是用各种方法把比较的结果一一列出。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局限在于:义素分析是随着语义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方法。它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和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的微观结构,独立地反映词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语义分析形式化、精确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掌握和解释词的理性义。(2)义素分析可以清晰地显示词的附加义之间的细微差别。(3)义素分析可以明确地显示词语使用时的搭配情况的不同。义素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词义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具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就是在具体的分析中,选定范围、确定模式、列举义素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也不是现代汉语中所有的词语都适宜使用义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的。

13、反义词的构成基础

并不是任意两个词都能够成反义词,构成反义词要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条件。

(1)须反映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

某两个词如果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就能构成一组反义词。 (2)须合乎语言习惯。

有一些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矛盾对立关系,但不是反义词,例如猫是老鼠的天敌,但是“猫”和“鼠”却不是一组反义词。与此相比,有一些词,如“人、鬼”,“手、脚”,“春、秋”,“黑、白”每一组词中,两个词的意义虽然都没有严格的矛盾对立关系,但由于在汉语中习惯经常对举使用,却构成了反义词。

(3)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 (4)须属于同一词汇范畴。

反义词是就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来说,而不是就词和短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因为短语主要属于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词汇所研究的对象。所以“长”和“不长”、“整齐”和“不整齐”都不是反义词。

14.什么是同义义场和反义义场?

答: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组成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关于同义词的性质,要注意以下四点:(1)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是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和语素义不能构成同义词。 (2)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是词的义项同义项的关系。单义词之间当然是一对一的;多义词就可以一对多。(3)同一个词不同形式之间是同一关系,不是同义关系。 (4)词与词的语法变化形式之间不是同义关系。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就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反义词的存在自然是以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的反映。其次,构成反义义场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词。最后,反义义场之间是词与词的关系,词和短语—般不能构成反义义场。

15.什么是语义场划分过程中的上下的相对性和词语的兼属性?

语义场是通过相关的词之间的比较,根据它们在词义上的共同特点而划分出的聚合关系类。语义场内部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的特殊义素。所谓上下的相对性,就是指上位词也可能还有自己的上位词,而下位词也可以有自己的下位词。上位词对于自己的上位词来讲是下位词,而下位词对于自己的下位词来讲又是上位词。所谓词语的兼属性,就是指一个词如果有多个义项,就可以在不同的语义场中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汉语中有些词既表示属概念,又表示种概念,这样,一个词就可以分别出现在上下位词中,比如“肉1——肉2”,前者泛指各种肉,后者特指猪肉。

16.互补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两者是否有相通之处?

互补反义义场中,肯定A,必定否定B;肯定B,必定否定A。反过来否定A必然肯定B,否定B必然肯定A。两者的中间绝不允许出现第三种情况。而在相对反义义场中,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是不能逆推,否定A.不一定就肯定B;否定B,不一定就肯定A。两者之间可以有中间状态和其他情况。其相通之处在于:互补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在特定语境中可以转换。如互补反义词可以作相对反义词用,如:不死不活,半推半就,不真不假,若即若离,男不男、女不女,死不死、活不活。当然这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从逻辑上讲,不死不活还是活,半推半就还是就,只是假装推辞了一下而已。而相对反义词也可以被当作互补反义词用,比如:非好即坏、非厚即薄、非左即右等。不过,相对反义词一旦进入“非X即Y”格式,所表示的都是相关的两种选择关系。

17.惯用语、歇后语同成语相比,各有哪些特点?

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都有划界问题。成语与惯用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有交叉重合现象。在形式上成语多为四字格,惯用语多为三字格。在语源上成

语多有出处,惯用语均无出处;语义上成语有褒有贬,惯用语贬多褒少;在风格上成语庄重典雅,惯用语活泼随便;在结构上,成语定型凝固,惯用语灵活自由。歇后必须有两部分组成,同成语差距较大,一般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相同。但成语也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成语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时,大都是成语在后面部分,也可以前后都用成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瓮中捉鳖——十拿九稳,飞蛾投火——自取灭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这种含有成语的歇后语。从前后关系看,还是应归入歇后语。

18.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语法三方面的特点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汉语语音的特点大致有四: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有声调、开音节较多。这使得汉语词汇在读音方面具有很强的悦耳度和显著的音乐性。尤其是汉语的联绵词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双声扣叠韵的。

汉字是表义系统的语素文字,文字本身就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就使得汉语的构词成分单音节语素占绝对优势,构词方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又由于每个汉字几乎都代表一个音节,都有形音义三个方面,所以.平仄、押韵等语音特征会对汉语的词汇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利的一面就是形成了一批异形词。

在语法方面。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汉语的词同语素和词组的界限相对模糊。而且,没有形态变化使得汉语单词的词形比较整齐、简单,词形变化不多。此外由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的构造形式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往往会出现词汇上的词汇词和语法上的语法词及语音上语音词在结构形式、音步节奏上不对应的情况:

语法部分

1.语法的广义和狭义、主观性和客观性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法”这个术语,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四种含义。首先.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存在于语言深层的客观规律和变化规则。这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其次,语法又可以指语法学和语法书。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客观的语法规律的主观认识和说明,语法书是语法研究成果的记录,因而也属于语法学的范围。比较而言,上述前一种含义具有客观性,后一种含义具有主观性。两者的关系是,客观的现象、规律是基础。主观认识必须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主观的认识是一门科学,客观事实必须通过主观活动而得到提炼、归纳和整理。此外,国外有人将语法用在更大的范围上,认为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和规律。语法不但包括词语的结构关系和变化规律,而且还包括语音、词汇的结构关系和变化规则,这就是广义的语法。同样,广义的语法也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在广义语法中,一般所说的语法,即狭义的语法被叫做句法;而狭义语法中的句法仅仅是同词法相对的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和变化规律。

2.从研究方法,理论背景和研究对象三个角度着眼,语法

学应该怎样分类?

(1)从研究者采用的方法看;语法可以分为比较语法和描写语法。比较语法又称历史比较语法,主要指的是亲属关系语言之间的比较,尤其是比较印欧语系内部各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描写语法重在研究某一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期的语法构造,主要是对语言体系作断面的、静态的客观描写。描写语法通过详尽仔细的描写和分析,把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的语法构造非常清楚地刻画了出来。

(2)从研究者的理论背景看,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等。传统语法主要指18世纪以来直到当前中学教科书中所使用的一些术语、概念、规则和理论。结构主义语法强调语言结构中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重视语法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对于语法单位的分类主张以形式标志和功能分布为依据,反对从意义出发。在析句方法上,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强调语言单位的层次性。转换语法强调以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合格的句子,强调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有普通语法和语别语法之分。普通语法指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语别语法指某种语言的语法规律。常见的语法都是语别语法。

3.语法的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性质?

对于语法的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概括性。就是指语法规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各种语法规律都是概括了数量巨大的具体类别,包括无数的词、短语和句子,加以抽象而成的。为了说明句子的构成、变化,分类,就要说明词和短语的构成、变化、分类。为了说明短语,也要对各种词的性质做出概括。语法规则不仅适用于具体的词语,而且还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短语和句法格式。(2)层次性。就是指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是处于同一平面,而是成分有主次之分,联系有松紧之分,内部有层次关系.可以相互套叠。语法单位组合在一起,基本上都是两两组合,层层套叠的。除了联合、连动等特殊的结构单位外,无论多么复杂的语言单位,都是由两个“直接成分”组成的,而这两个直接成分本身又往往是由更小的两个直接成分组成的。(3)民族性:就是指各个民族的语法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彼此之间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总归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4.请指出语法特征和语法功能、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的区别和联系。

词的语法特征是:①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②词与词的组合能力:③词的重叠、粘附能力。前两项又统称为词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是对语法形式而言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统一,构成了语法范畴和语法类别。语法意义就是通过—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类语言单位的关系意义和功能意义。语法手段是把语法形式的共同点加以归纳而成的。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的关系是间接的。语法意义是通过浯法手段表示的,但两者之间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同样,汉语中的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之间的关系也之间接的、

5.根据汉语的特点,划分汉语词类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划分词类的标准,就汉语来说,由于汉语的形态不发达,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依据就是词的语法特征。分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词的用法和语句的结构。词的语法特征指的是:①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②词与词的组合能力;③词的重叠、粘附能力。同类的词大体有相同的语法特征和功能,所以可以将语法特征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词的语法功能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统称为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统称为虚词。其次。实词内部各词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上。哪些词能和哪些词组合,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哪些词不能同哪些词组合,都是区别各类实词的重要的标准。再次,虚词的语法功能表现在它们同实词或短语的关系上。它们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组合,怎么组合,组合后表示什么样的附加意义。所以,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搭配后所表示的相应的语法意义,是区分虚词的主要依据。

6.为什么近年来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一般情况下.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是 (1) 名词在对举单用时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如:人不人、鬼不鬼。(2) 有序名词入句后可以直接受副词修饰。比如:已经清明了,小河还没有解冻。都大姑娘了,还疯疯癫癫的。(3)部分名词前加程度副词不用于指称,而表现相关的性状。比如:太流氓、太传统。近年来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之所以越来越多,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实际需要,由于汉语的某些概念没有相应的形容词,人们就会将该名词当作形容词用,如“很专业、很营养”。其次是出于语言表达的求新求变的修辞目的,同样的意思用一种超常的手段表达,效果更好。比如“非常青春、永远的巴乔”。最后,就是语言表达中的从众模仿心理.看到别人这样用,也就会跟着这样用。

7.心理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性质形容词有什么区别?

心理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性质形容词在语义上都可以表示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主观感受和主观意愿等;在功能上都可以受副词修饰,包括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但是它们在句法功能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心理动词可以带宾语,比如“爱讲笑话、怕上高楼、喜欢看书”,而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比如“*难过这件事、*高兴他同意”。而且,心理动词在带宾语的同时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爱讲笑话、最怕上高楼”;而表心理活动的形动兼类词不能同时兼有这两种功能,比如:很坦白、很清醒”和”坦白自己的罪行、清醒一下头脑”都可以,但“*很坦白自己的罪行、*很清醒一下头脑”就不行。也就是说,这些兼类词受副词修饰时是形容词,带宾语时是动词:

8、根据哪几条标准,可以有效地区分汉语中的动词和介词?

汉语介词的基本功能有:(1)附着定位,就是介词必须位于介词宾语的前面,在任何情况下,介词宾语都不能外移或省略。(2)不能单用,就是介词是粘着的,

必须先组成介词短语以后,才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单独一个介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3) 不作谓语,就是任何一个介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谓语中心。(4)不能连用,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两个介词并列的情况。据此。动词和介词的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中心,动词可以;(2)介词不能以任何方式重叠,动词可以:(3)介词不能带时态助词.动词可以:(4)介词都不能带补语,动词可以:(5) 介词不能在同一层次上并列连用,动词可以。

9、举例说明哪些复句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哪些句群不能直接变换成复句。

一般地说,限选关系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不是??就是”关联,决选关系复句常用成对关联词语“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关联,这两类复句一般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例如:

①不是小林来向他打听,就是两位伙伴催他拿主意。(限选关系) ②文章与其长而空,倒不如短而精(决选关系) 句群中的问答句式、连问句式、连叹句式等都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因而不能直接变换成复句。例如:

③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④怎么了?什么东西掉了?(连问句式) ⑤真见鬼!简真是乘人之危!(连叹句式)

11.应该怎样分化汉语的“和”、”跟”、“与”、“同”等连介兼类词?

“和”、“跟”、“与”、“同”这四个词都是连介兼类词,其分化的方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㈠替换法:就是用“他/她们俩”来替换”N1跟N2”,能替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2)互换法;就是“N1”和“N2”前后互换,能互换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3)分解法。就是将“N1”和“N2”分解开来,分别同“V”结合。能分解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4)插入法。就是在“N1”与“跟”之间插入状语,能插入的是介词,反之是连词。

12.词的兼类和活用以及同音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词的兼类和活用以及同音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异。区别在于:兼类的条件有两点:A、虽然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但分属不同的功能范畴,不能同时兼有。B、不同功能之间词汇意义密切相关,如“三位代表——代表大家”。词类活用是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出格一下,用作乙类。这也有两个条件:A、句法功能的转变是临时的;B、不同功能之间的意义具有联系。如“一对夫妻 — 夫妻一场”。同音词主要指同音同形,其条件也有两点:A、句法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不同;B、词汇意义没有内在联系。比如:“仪表堂堂堂正正——电子仪表”、“光说不做——全部吃光”。

13、词和词组的界限

我们之所以要把词和词组算作两类不同的语法单位,是因为大多数词和词组有相互对立的特点,界限是明确的。词的特点是词义的特定性和结构的不可扩展性,也就是说,词既是词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一个词都有特定的词汇意义,表示一个简单的概念,一般不能拆开插入别的成分。词组的特点是成分的独立性和结构的可扩展性,也就是说,词组只是一种语法单位,词组里的每个成分都有独立性,独立表达某种概念,有固定的声音。两个以上的成分可以自由拆开在中间插入别的标志。根据词和词组这种相互对立的特点,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下列语言单位是词而不是词组:

(1)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音节和多音节语言单位,只能是词(也可能是语素),决不会是词组。

(2)由两个以上半自由语素构成的语言单位,是合成词,不是词组。 (3)由一个自由语素加半自由语素或不自由语素构成的语言单位,是合成词,不是词组。

(4)由两个以上自由语素构成的语言单位,后一音节读轻声的,是合成词,不是词组。

词和词组在划界问题上有争论的主要是下面几种由两个自由语素构成的语言单位:

①牛羊、饭菜、买卖(公平)、教学(相长) ②羊肉、海鱼、布鞋、土墙、马尾巴 ③攻破、气坏、打倒、看到、推动 ④唱歌、吃饭、读书、走路、说话

① 组是联合词和联合词组的划界问题。根据意义的独立性和结构的可扩展性标准,是词组。

② 组是前偏后正的偏正式合成词和前偏后正的偏正词组的划界问题。这一组的特点是:中间可以加“的”字或别的成分,扩展以后原意基本不变。这些语言单位不扩展时是词,扩展以后是词组。这是一种权宜的办法。

③ 组是前正后偏式合成词和前正后偏词组的划界问题,这一组的特点是:虽然能扩展,但只能加“得”和“为”,不能加其他成分。这种语言单位不管加不加“得”和“不”一律看作合成词,但有一些除了能加“得”或“不”,还能加别的成分的,可以按词组处理。

④ 组是动宾式合成词和动宾词组的划界问题。这一组的特点是:两个成分都保留着独立的意义,二者合起来不是表示特定的意义,而是表示两个成分相加的复杂概念,两个成分中间可以任意插进别的成分。这完全是词组的特点。

14、划分句子成分的标准

划分句子成分的标准,实际上也是区分不同结构类型(包括词组类型)的标准。

把这些不同的标准归纳一下,大体有以下几种: (1)意义标准

所谓意义标准,主要是看某个词或词组在逻辑判断中的意义。表示判断中的

行为者主体的就是主语,表示行为的客体的是宾语等。

(2)词序标准

所谓词序标准,就是根据词的排列次序确定句子成分。比如,放在句子开头的名词一般都是主语,放在动词谓语后头的一般都是宾语或补语,放在主语和宾语(名词)前面的一般是定语,等等。

(3)词类标准

所谓词类标准,就是根据词类确定句子成分。采用这种标准都认为每个句子成分都跟一定的词类相联系,如,状语一定要由副词来充当,定语一定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主语一定要由名词来充当,等等。这种标准,俄国的波铁布尼亚曾采用过;国内的语法这就是他的句子成分和词类全画对当一线制理论。

(4)功能、词序和词类结合的标准

如: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常用名词或代词表示,在动词后边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上述四种标准,都有可取之处,也有片面性。 只根据逻辑意义来确定句子成分,对于那些逻辑意义跟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一致的句子是可以的;但在实际语言中有许多句子成分的逻辑意义跟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并不一致,起码在人们的认识中并不一致。你说是甲种意义,他说是乙种意义,因而往往久争不决。比如只根据逻辑上的关系来确定主语和宾语,对于下面的句子问题不大:

我们看电影。

可是对下面的句子就有问题了: 自行车我骑坏了。 炕上躺着两个人。

如果根据施受关系,这两个句子里前面都应该是宾语,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如果把第一句的“自行车”当宾语,除了在汉语里必然出现大量的宾语倒装的变式句,更重要的是下列句子将无法解释:

自行车骑坏了。 碗打碎了。 钢笔丢了。

这几个句子,根据施受关系,前面也应该是受事宾语。可是连主张凭施受关系确定主语、宾语的语法著作,差不多都说他们是被动主语。为什么不是宾语呢?也许因为这些句子施事的主语没出现,但这决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果把第二句的“两个人”当作主语,除了必然要出现大量的主语倒装的变式句,下面的句子也将无法解释:

棺材里装着一个死人。 炕上放着一堆衣服

树枝上挂着一串串冰凌。

这三个句子跟“炕上躺着两个人”结构相同,如果说“两个人”是施事的主语,那么这些句子里的“一个死人”、“一堆衣服”、“一串串的冰凌”都只能是宾语。因为“死人”不会自己把自己装在棺材里,“衣服”也不会自己把自己放在炕上,因而无法断定它是主语还是宾语。

只根据词序来确定句子成分,对于大多数句子来说问题不大。 但有些句子还是有争论的。如:墙上挂着一张画儿。

这个句子有人根据词序(放在谓语动词前),把“墙上”当作主语。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下面的句子不好解释:

屋里谈吧 今天开会

这两个句子里“屋里”、“今天”,连主张凭词序确定句子成分的人也承认是状语,显然,这又是不凭词序而是凭意义确定句子成分的。

只根据词类确定的句子成分(同在划分词类的标准里提到的根据句子成分确定词类,性质相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标准在词形变化丰富的语言里尚且行不通(如原格名词不一定都是主语,也可以是呼语)在词形变化不丰富的汉语里当然更行不通了。如作状语的不只是副词,也可以是名词、数量词等,更要紧的是这个标准混淆了词类和句子成分两个性质不同的语法概念。词类和句子成分虽然有密切关系,但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一是词法问题,一是句法问题。在它们之间并没有全面对当的关系。

功能、词序、词类相结合的标准,肯定比只用一项标准要全面些。但在具体的句子成分划分中问题还是不少的。比如动词后边回答“谁”或“什么”问题的名词、代词不一定全是宾语,如“走向生活”、“坐(在)床上”,“生活”和“床上”都是名词,但都是补语。

15.是不是任何或短语只要加上语调就能成为句子?

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后,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句子,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短语中一些就不能构成句子,而词构成句子就更加复杂。如:

①嗯 啊 咦 哈哈 哗啦啦 轰隆隆 ②山 木 请 看 好 漂亮 ③我 你 他 一 二 三

④加以 善于 主张 雪白 通红 闹哄哄 ⑤大型 初级 袖珍 很 究竟 再三 ⑥不但 和 于 自 的 吗

上述六组词中,加上语调后能构成句子的,是①、②、③、这三组词。①组是叹词和拟声词,这两类词的语法特点就是能够独立成句。②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③组是代词和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词都是实词,这些词加上语调后在一定的语境中都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句子。⑥组有一些词是属于虚词的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这些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句子,例如我们不可能说出“关于。”、“不但!”这样的句子。可见,加上语调后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句子的,仅仅是指那些实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实词加上语调后在一定的语境中都能成为简单句子呢?也并非如此。④组、⑤组的词也是实词,但它们都缺乏独立成句的能力。④组中的“加以”、“善于”、“主张”一类动词,是一种粘宾动词。这种动词的出现总是和它们的宾语连在一起的,它们通常不能单独使用,当然也就不可能独立成句了。第④组中的“雪白”通红”、“闹哄哄”是一种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这部分形容词通常也缺乏独立成句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它们总是与后面的“的”一起出现。例如:

——你喜欢哪一种颜色 ——雪白的。(“雪白”(X))

——教室里大吵了.我要出去一会。 ——是啊,闹哄哄的! (“闹哄哄”(X))

至于⑤组.是属于区别词和副词。只能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除少数几个,如“不”、“也许”等,一般都不能独立成句。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加上语调后在一定语境下能成为句子的,只是一部分实词。

16.层次切分时是不是都要采取“二分”的方法,为什么?

层次分析的方法源出于英语的immediate Component(直接成分,简称“IC”)。IC这种方法,20世纪20年代就由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系统地运用到语言分析中的,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就汉语的语言分析来说,不但句法结构可以进行层次分析,比句法结构大的单句、复句,句群,比句法结构小的词的内部结构和语音结构,都可以运用层次分析这种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段的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同一层次上,结构的直接成分通常只有两个,因此,层次切分又叫做“二分法”。一般来说。层次切分把一个语段切分为二,再以同样的方法把切分出来的较小语段切分为二,一直到不能再切分的时候为止;在句法结构上切分到词为止。

17.动词后如果既有宾语,又有补语,那么这些短语内部的

结构关系应该如何确定?

动词后面可以带上宾语,也可以同时带上补语。可能会出面下面三种情况。 (1)动词+宾语+补语。例如“他找了我三次”,分析这样的组合,应该首先分析出述补关系,第二层再分析出述宾关系,即“(动+宾)+补”,用框式图解法表示如下:

找了 我 三次

述 补 述 宾

(2)动词+补语+宾语。例如“我笑痛了肚皮”,“他看清楚了这个问题”一类句子中谓语部分就是这样的组合。分析这样的组合,应该首先分析出述宾关系,第二层再分析述补关系,即“(动+补)+宾”。用框式图解法表示,应如下;

看 清楚了 这个 问题 述 宾 述 补 偏 正

(3)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例如“他洗衣服洗得满头大汗”,“他写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一类句子的谓语部分。这种句子是由两个单句加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单句。如;他洗衣服 + 他洗得满头大汗→他洗衣服洗得满头大汗。这是一种属于句子变化的格式。这种组合应作如此分析,即把两个部分“动+宾”和“动+补”看成是并列的成分,这样,就可以在第一层次上分析出这个组合内部结构有联合的关系,然后再在第二层次上分别分析述宾关系的述补关系。如下;

写 文 章 写 得 得心应手 联 合 述 宾 述 补

18.“称他们英难”和“称他们是英雄”这两个短语中,动词“称”后面的宾语部分是否都能算作双宾语?

“称他们英雄”中的“他们英雄”是双宾语,整个短语是述宾短语。“称他们是英雄”中的“称”后面不是宾语,整个短语是一个兼语短语。“称”是一个表示称谓义的动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用法,这两种用法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三点看出二者的不同:

(1)从语义上看,双宾语两个宾语各自和动词发生关系,它们互相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如上例中“他们”和“英雄”都只与“称”发生关系,而“他们”与“英雄”之间不能构成任何结构关系,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同位关系。而兼语短语中动词后的两个体词性成分之间是一种主谓关系,和动词之间是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的套叠:

(2)从形式上看,双宾语里两个体词性成分之间不能有其他成分出现,而兼语短语两个体词性成分之间一定要出现一个动词。因此.“称他们英雄”在“他们”和“英雄”间加上“是、为”等,就改变了结构关系。再比如,“教他英语”和“教他学英语”也是不同的。后面一例是一个兼语短语,因为“他”和“英语”之间有动词“学”。

(3)从动词的性质看,兼语短语中的动词,常带有使令义,而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无论是表示给予义的,还是表示取得义的,都不带有使令意义。一般说来,这两类动词是不会发生混淆的。有纠葛的只是一部分,如“称、叫、骂”一类带有称谓义的动词。“教”是一个较特殊的表示给予义的动词,所以也可能出现在既能做双宾语的动词,也能做兼语短语中的动词两种情况。用上述(1)(2)两种辨析方法.基本上就能区别出这些称谓义动词在双宾语句和兼语句中的不同了。

9、补语和宾语怎样区别?

(1)一般来说,回答“谁”“什么”的问题是宾语,回答“怎么样”“多少”“怎样的程度”的问题的是补语。

(2)表示处所的,由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的是处所宾语,由介词短语充当的是处所补语。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宾语) 我们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幻想的境界里,补语)

(3)表示数量的,物量短语充当是宾语,动量短语充当的是补语。 我见过一个。(一个,宾语)

我见过一回。(一回,补语) (4)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用在不同的动词后边,有时是宾语,有时是补语。讲时间本身问题的是宾语,讲动作状态持续时量时是补语。

隔了两天,旅游的人渐渐多了。(两天,宾语) 来了两天,一共才出了三次门。(两天,补语)

20、哪些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已包含有表示程度的成分,有的是前加的,如“雪白、火红”,这是偏正式形容词。有的是后加的,如“绿油油”,这是带叠音后缀的形容词。另一种是表示固定的性状,没有程度高低之分。如“慢性、特等、大面积”,这是非谓形容词。

21、怎样区别形容词和副词 有些形容词和有些副词容易相混。

(1)能修饰名词,能充当谓语的,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

(2)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 据此,可以判定“突然、特别、经常、迅速”是形容词,“忽然、特地、常常”是副词。

22、怎样区别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都可作状语,因而容易相混。

最有效最易掌握的判别标准是:时间名词能同介词“在、到、从”组成介词短语,时间副词不能。时间名词能构成“A是A”格式,时间副词不能。

据此,可以判定“刚才、最近、将来、平常”是时间名词,“刚、立刻、即将、常常”是时间副词。

23、怎样区别连词和关联副词?

关联分句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边的是连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边的是关联副词。如:不但他想去,我也想去。(不但:连词;也:关联副词)

24、怎样区别连词和介词?

部分连词和介词同形,和 跟 同 因 因为 由于。 区别方法:

(1)介词只能跟后面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具有单向性;连词则要关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

(2)连词连接的两个部分可互换位置意义不变,介词不然。小王(小李)和小李(小王)是团员。

(3)介词前可出现状语,连词不然。我(曾经)和他去过。 (4)连词可省略或用顿号代替,介词不然。

如:语言学跟(连)跟(介)语言学有关的些问题。 书面上可用“和”作连词,“跟”、“同”作介词。

25、怎样区别语气助词“了”和动态助词“了”?

语气助词“了”用在句未;动词助词“了”紧跟动词,经常用在句中。 如果“了”既用在句未,又跟在动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和动态助词的混合形式,兼有语气助词的作用和动态助词的作用。如:“他房子分了。”句未的“了”,既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也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26、什么是短语?

短语是词和词组成的造句单位。

短语是用来造句的,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短语有构成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实词和实词照一定的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如:天气好。

另一种是实词和实词在虚词的帮助下,组合而成。如:天气和海浪。 第三种是一个实词或实词组成的短语与一个虚词组合而成。如:吃的。

28、标点符号的位置有什么规定?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修订本《标点符号用法》规定: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位置,通常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未,后一半出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在书写和印刷时,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

29.请谈谈连动谓语句和紧缩句的区别。

“他上街买水果了”和“他一上街就买水果”这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连动谓语句,后者是紧缩句。如何进行区别呢?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

(1)紧缩句大多使用关联词语,一般有如下情况: A.用成对的关联词语:

这个人是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不??不)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再??也) 其他的还有“一??就”,“不??也”。“越??越”等等。 B.两个谓语中间用一个副词作关联词.如: 他看见了却装作没看兄。(却) 你去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 你有优待证也得挨次序。(也) C.少数不用关联词语的.如:

她个子矮当不成模特。 你不想去别硬撑。

紧缩句中大多是A类和B类。因此。如果看到有关联词语.一般应把它们看作是紧缩句。连动谓语句中很少出现关联词语.特别不会出现成对的关联词语。

(2)紧缩句中大多隐含着类似于复句的那种逻辑关系。如“这个人不达目的不罢休”表示假设条件关系。“她个子矮当不成模特”表示因果关系。而连动谓语句中前后动作之间,大多表示动作方式或目的的关系。如“他过去关上门”中,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下基层调查”中,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因此.紧缩句大多能复原为一般复句。上述C类句子,尽管没有关联词,但因为可以复原为一般复句.所以还得看成是紧缩句。而连动谓语句不能。

30.连动句、兼语句、双宾语句等在进行层次切分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人据此认为层次分析法不适合分析汉语的句子,对这一看法,你是怎么看待的?

层次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层层二分,但也不是绝对二分,如对联合结构就可以多分。由于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有一些特殊句法结构,如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双宾语句等,很难进行二分,或者很难进行简便的切分,这就使得一部分学者就此认为层次分析法不适合分析现代汉语句法结构。

31.有学者认为“我拿了小王一本书”不能分析为双宾语句,因为“小王”跟“一本书”之间有领属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表示给予意义的句子,如“我送小王一本书”被认为是典型的双宾语句。而表示索取意义的句子.如“我拿了小王一本书”是否双宾语就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争议延续至今.未得出结论。

32.疑问句有时可以有叙述作用,有时也可以表示一种命令或请求,陈述句有时也可以起到祈使的作用,这说明句类有时跟句子的实际用途或目的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句类有时跟句子的实际用途或目的不一致,像反问句虽然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是陈述句的内容,但从句类看依然是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像“屋里真冷啊!”可能含有暗示让人关窗户、开空调、生火等意图,表达某种祈使目的,但从语气上看依然是感叹句,而不是祈使句。像“我渴了。”可能含有暗示让人倒茶水、买饮料等意图,但从语气看,还是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这是因为句类划分的标准是句子的语气,语气只是句子语用目的或表达用途的外在体现,句子语用目

的或表达用途是句类划分的基础,基础不等于标准.划分句类的标准是句子的语气。

33.单句相复句的划分向来有纠葛,以至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取消单复句的划分。你认为划分单复句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你认为单复句的划分有哪些标准;如何运用这些标准?

由于汉语的语句结构既有简洁灵活的一面,又有复杂多变的一面,因而语言单位之间的区别往往存在或此或彼的中间状态。单句和复句的划分也同样有一定的困难,单句和复句存在纠葛。不过,从语法事实来看,在汉语语法中,客观存在着两种不同体制的句子 — 单句和复句。像“小王已经回来了。”“大会到此结束。”“我昨天还看见他呢。”是典型的单句,不会跟复句相混。像“小王回来了.所以他妈妈很高兴。”“虽然老天一直下雨,但工地上的劳动一直没有停下 来”等等,是典型的复句,也不会跟单句相混;

可见。尽管单句和复句存在纠葛.但就典型单句和典型复句来看,单句和复句有显著的不同:

(1)单句内部各组成成分(即句法成分)不是独立的。成分与成分在一定的层次上按一定的结构关系结合,单句的各个成分依存于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单句内部除特殊成分复说语和插说语外(特殊成分是有标记的成分),各成分是互相依存,互为句法成分的。而复句中的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是互相独立的,一个分句不做另外分句的句法成分。

(2)由于复句的分句在结构上足相对独立的,分句在表述功能上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一个复句就有两个以上的结构中心的表述中心,像“因为大气不好.所以航班误了三个小时。就有“天气不好”和“航班延误了三个小时”两个结构中心和表达中心 — 两个陈述。而一个单句只有一个结构中心,只体现一次表达。

(3)逻辑语义上,单句一般表达一个判断,体现出一个命题;而复旬多数表示的是推理;有因果、假设、条件等推理关系。即使表示判断和命题.也往往是几个判断和命题的复合,如“小王走了,小李也跟着走了。”

(4)复句中分句之间往往有关联词语连接,关联词语是识别复句的外在标志,在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可以依靠关联词语来分辨单句和复句。没有关联词语的复句,也可以试着添加适当的关联词语来帮助识别复句及其关系。单句内部很少使用关联词语。

(5)复句的分句间一般有停顿,停顿也可以作为识别单复句的外在标志,书面上分句间的停顿一般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单句内部的停顿较少,如果有停顿,多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者在特殊成分之后、在倒装成分前后,书面上单句内部的停顿用逗号,不用分号。

单复句的区分涉及结构方式、逻辑语义关系、语法及语音标志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对区分单复句来说,都不是唯一的标准或者都不能说是充分而必要的标准,而是各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辨别单复句不能仅就某一个方面来看,而应综合多种情况再作判别。同时更要注意汉语句子的复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对不太典型的单句或复句更要全面来看。

34.请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的作用。 关联词语的作用就是在复句的分句间起关联作用。具体说.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可有如下作用:

(1)有些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没有一定的关联词语就不能表现出来,或者说去掉关联词语分句就联系不起来。如:

我没有批准这件事。因为你还没有来。

这些句子如果把其中的关联词语抽掉,就不容易看出分句间的联系了,这些关联词语是这些复句中所必需的。

(2)一个复句包含分句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不用关联词语就不能把各种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关联词语在这类句子中有凸观复句分句间关系的作用。如: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我们如果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

会胜利。

这些句子较为复杂,分句多,去掉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虽然还可以理解,但不太清晰。

(3) 有的复句去掉关联词语,可能发生关系的变化,反过来,一个没有关联词语的复句,添上关联词语也可能变成另外的关系,而且往往可以添加不同关联词语表示不同关系?。 可见,关联词语有显化复句关系的作用。如:

①a.如果你去,我也去(我们都去)。——假设关系 b.你去,我也去(我们都去)。——并列关系

②a.因为我们是同学,所以感情很好。——因果关系 b.我们虽然是同学,感情却很好。——转折关系 c.我们不仅是同学,而且感情也很好。——递进关系 d.我们是同学,并且感情很好。——并列关系

e.我们如果是同学,感情就应该很好。——假设关系

修辞部分

1、比喻和比拟有什么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拿两事物作比,有相通的一面。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辞格,又是有区别的。比喻重在“喻”,即根据相似点,用乙事物喻甲事物,不管采用哪种比喻形式,乙事物(喻体)一定要出现。比拟重在“拟”,即利用事物之间的不同特性,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乙事物(拟体)始终不出现。

2、借喻的借代有什么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乙事物代替甲事物,而且甲事物本身都不出现。但是,借喻是喻中有代,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借代是代而不喻,借体和本体无相似之处。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不能。

3、排比和对偶的什么区别?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是: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对偶只能是两个;排比字数不拘,对偶要字数相等;排比往往利用相同的串连语句,对偶力求避免用字相同;排比重在成排,增强语势;对偶重在对称,显示和谐。

4回环和顶真有什么区别?

回环和顶真都是首尾顶接,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回环只有两个语句,顶真大多不止两个语句。回环的两个语句只是语序不同,而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顶真的几个语句只要求尾首蝉联的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回环的两个语句之间是循环往复,顶真的几个语句之间是上递下接。

5、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① 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② 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 B① 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② 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

A、B两组的第二句虽然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小王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6、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于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像,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 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 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挪移,使人从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如:

看着他慢慢朝着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互相沟

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像,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