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下载本文

②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荀子·议兵篇》) “吾”在这里是兼语。

③丘星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庄子·盗跖》 “吾”在这里是宾语。

(4)在先秦古书中,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台(yí)”、“卬”等几个。 ①朕复子明辟。(《尚书·周书·洛诰》)

甲骨文中即有“朕”字,多作定语,亦有少量作定语的。 ②往哉惟休,无替朕命。(《尚书·微子之命》) 台多见于《尚书》,如: ③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卬多见于《诗》,如: ④人涉卬口,卬须我友。

意思为:别人已经过了河,但我却没有,我在等待我的朋友。 (5)

①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之”代“我”。

②君将京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之”代“我”。

③今也父兄自官不我足也。(《孟子》) ④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魏晋后,“我”的使用量远超其他。 2、第二人称代词 (1)常用的有“女”、“汝”、“尔”、“若”等。 ①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女”最早见于甲骨文,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后来加了三点水,可以作定语。 “尔”多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若”在战国后才出现。 (2)“乃”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一般只用作定语。 ①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尚书·周书下》) ②余嘉乃勋,毋逆朕命。(《史记·本纪》) ③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3)“而”盛行于春秋时期,一般可作为句子的主语、定语。 ①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 ②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③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4)第二人称代词同“戎”字,主要用在《诗经》中。 ①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经·大雅·民劳》) ②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经·大雅·烝民》) (5)

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汉书·蒯通传》) 这是与“公”的对话,所以“之”为第二人称。 ②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春秋左传》) “其”指你。意思是“你受的迷惑很严重呀”! (6)

21

①你能做几年可汗?

②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 *隋唐后,“你”方产生。 3、第三人称代词 (1)常见的有“其”、“之”、“彼”、“夫”等。(先秦有无第三人称代词,语法界是有争论的。) ①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②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其”作定语。

③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贾谊《过秦论》) ④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以上两例,“之”作宾语。

⑤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媵文公上》 “彼”在这里为主语和宾语。

⑥夫不恶女乎?《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句意是:他不是讨厌你么?“夫”作主语。 *注意: Ⅰ、“其”主要作宾语,但有时还可充当其他成份。

①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老师认为,其谓语为恭、敬、惠、义;“其行己”等为主语,而“其”为这个短语的主语。 ②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四》 “其”在这里作宾语,并且是间接宾语。 ③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史记·项羽本纪》) “其”在这里作兼语。

④齐、晋、秦、楚其在成国微甚。(《史记·游侠列传》) “其”在这里作同位语。 Ⅱ、“之”除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外,有时也可作其他成分。 ①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之学”是主谓结构充当宾语。“谓”是谓语。 ②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之”在这里是兼语,即帮助了它,它又生长。 ③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之”在这里作定语。 Ⅲ、“彼”除了可作主语、宾语外,还可作主语和宾语。

①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上》)

②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

(2)第三人称代词还有他、它、渠、伊等。这些都是在中古时期才产生的比较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

“他”在先秦主要用于指事。 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渠会”是倒装,应该是“会渠”,即见着他。 ②还它马,赦汝死罪。(《后汉书》) ③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也耶?(《晉書?張天錫傳》) ④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還。(韋莊《謁金門》)

22

(3)第三人称代“厥”在先秦主要作定语,两汉后才个别充当主语。 ①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尚书·盘庚上》) ②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以上这些,在先秦时,都可作为远指的“指示代词”。据统计,其、之在先秦众经书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远多于指示代词的使用。

二、指示代词

指示人、事物、性状等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可分为近指、远指、旁指等。 1、表示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詞主要要“此、是、斯、茲、然、之、時”等,相當於現代的“這、這些”。 ①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庄子·盗跖》) ②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尔”和“然”在这里作谓语。

③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在”是动词,“兹”表示这里。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指这里。

⑤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楚辞·渔父》) ⑥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⑦天何预乃事邪?(刘禹锡《天论上》) “乃”在这里作定语。 ⑧王若曰:“格,汝众!”《尚书·盘庚上》 “若”指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来,你们众人!” 2、表示远指

表示遠指的代詞有“彼、夫、他”等,意思相當於現代的“那、那個、那些”等。 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②故去彼取此。《老子三十八章》 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 ④播厥百谷,既庭且硕。(《诗经·小雅·甫之什》) ⑤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彼、夫”也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具有指示兼稱代作用。“彼”既可以指事物又可以指人,“夫”常用於指人。

①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②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經?周南?汝墳》) “其”可以表示特指。例: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②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滑稽列傳》) “厥、伊”也用於遠指。例: ①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詩經?大雅?大明》) ②亦悔於厥心。(《左傳?成公三十年》) 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④我之懷矣,自詒伊阻。(《詩經?邶風?雄雉》)

23

3、表示旁指

指代的人事不在范围之内,而在范围之外。 ①之死矢糜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鄘风·柏舟》 句意是:到死我发誓也不会有他心呢。 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③他人不知,己独知之,虽其君亲皆在,不问不言。(《墨子·非儒下》) ④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于求之问。(《论语·先进》) 句意是:我以为你是问别人,你竟然问的是仲由和冉求。 4、表示虚指

虚指一般是指代不愿意或者不能说出的内容。 ①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战国策·秦策二》) 思考:“从”和“至”是介词呢,还是动词? ③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后汉书》) “何”一般表示疑问,在这里表示不知道是谁。 ④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新序·节士》) 5、表示分指

指代的是整体的一部分,主要用“或”。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记》)

②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白居易《与元九书》)

③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吴越春秋》) 6、表示无指

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莫”指“没有哪一块土地”。

②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史记·始皇本纪》 “罔”指“没有谁”。 ③四海之内,靡不受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④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意:

但有人并不同意关于无指代词的立论,说这种说法并非从古汉语语法实际出发,而是从古今意义上比较而得来的。

如:府牛皆慑服,莫敢起。可以有两种翻译的方式: ①没有人敢反抗。 ②没有敢反抗的。

“无指”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7、表示逐指

指代范围包括每一个个体。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②夫人愁痛,不知所庇。(《左传》) “夫”指“每一个人”。 ③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孟子·梁惠王下》 ④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孟子·滕文公上》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