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古诗文背诵90篇篇目情景式默写汇编(教师版) - 图文 下载本文

的两句是“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8.

(三)《师说》(韩愈) 1.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韩愈在《师说》中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 韩愈《师说》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样的启蒙教师不是自己所说的“师”。 5、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_。

9、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_。”

(四)《阿房宫赋》(杜牧) 1. 《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 《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6.《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呀,多于市人之言语。” 7.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石,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8.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9、杜牧《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12. 《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五)《赤壁赋》(苏轼) 1. 苏轼《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苏轼《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 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 苏轼《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 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8. 苏轼《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9.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 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2. 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3. 《赤壁赋》苏子劝客一席话中,作者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两句,表达了非己勿贪、对万物不要强求强取的豁达态度。

14. 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明月与江水发出感叹,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5. 苏轼《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6. 苏轼《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7. 苏轼《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当时作者以及朋友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18、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19. 苏轼《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0、苏轼《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1、苏轼《赤壁赋》中叙写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2. 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不知所终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2.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寡人之于国也》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描写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揭示了为政者不知怜悯体恤百姓的社会现状。

(七)《陈情表》(李密) 1.《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3.《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4.《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写出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关爱。

6.《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7.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8.《陈情表》用“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9.《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短暂的两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0.《陈情表》中李密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11.《陈情表》中李密用“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12.《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3.《陈情表》中晋成公绥《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4、 陈情表中李密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两句要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18

1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生命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八)《兰亭集序》(王羲之)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静者”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5.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6、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山林优美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九)《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语句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 《游褒禅山记》中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十)《六国论》(苏洵)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3、《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十一)《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 《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 《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3、《归去来兮辞》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4、《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9

5、《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形得到了很大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写出了因自然形象而对自己的入世和出世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7、《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内容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 8、《归去来兮辞》诗中用“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9、《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10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

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1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