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和教学简案 下载本文

生部分:三个都很重要。

师:这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一下。看看哪一个更重要? 生(杂):都很重要。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王安石在游玩前的“志”是什么? 生(齐):游山。 师:成功了吗? 生(齐):没有。 师: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12:有人说了一句“不出,火且尽”的话。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事实真的是“不出,火且尽”吗? 生13:不是的。“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师:那说明什么? 生思考。

师:王安石在这里明确“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这说明不是力出了问题,也不是物出了问题。而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志。

师:很明显,志更重要。所以,我们要立鸿鹄之志。

师:要想成功,我们必须立长志,立雄心壮志。苏轼曾经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然,我们还要努力、尽力,要敢于不断突破自己,要不断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破茧化蝶。我们还要多方面去借力。有人说过,智者当借力而行。我们也要借助外力提升自己,“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当然,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首先要有一个鸿鹄之志。我们再看第四段。

生14:第四段也是议论,是针对路边的石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感慨。 师:好。我们从整体梳理一下这四段。

生15:第一段主要记叙路边的石碑,第二段主要记游后洞的过程,第三段主要谈论游山的感慨,第四段也是谈论感慨。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段生发的议论主要是针对—— 生16:第二段。 师:第四段呢?

生16:主要是针对第一段。

师:文章一二记叙,三四议论,有叙有议,而且后面的议论都是针对前面的记叙生发出来的。我们是否可以概括出本文的写作特点——

生16:叙议结合,因事说理。 师:太精辟了。请其他同学记下来。

师: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曾经说过“荆公则学人之文也”,意思是说王安石的文章是学者治学谈论学问的随笔。我想,他可能是参照了《古文观止》的评论:“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当然,也或许是受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影响。因为李扶九曾经这样评论《游褒禅山记》:“末以山名误字推及古书,作无穷之感,俱在学问上立论,寓意最深。”请同学们思考,你认同这是一篇“学人之文”吗?

生思考,讨论。

生17:我认为是的。因为在第四段中,王安石直接说“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这里明确是说学者的感想。第三段中,他也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也提到了深入探求思考的问题。

师:好。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生摇头。

师:都认同梁启超的观点? 师:我们看看王安石的是什么身份?

生(齐):唐宋散文八大家。 生(杂):诗人。

师:我认同你的说法。王安石是一位诗人。我们从小就接触过王安石,就学过他很多有名的诗。比如说——

生众口不一。

师:(出示ppt)请看大屏幕——

师:这些都是王安石比较有名的诗句。我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渗透着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心血。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王安石曾经仔细推敲时“数枝梅”好还是“一枝梅”好;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王安石也曾经反复咀嚼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好,还是“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满江南岸”好?从这些诗句中,结合在《有褒禅山记》中所学到的,我们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8:深思慎取的人。

师:王安石是一个诗人,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个深思慎取的学者。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我想问一下同学们,王安石知道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吗?

生(齐):不知道。

师:对啊。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后人对王安石他们八个人组成了一个群体而称谓的,而且那还是到了明代的事情。王安石当然不会知道。但是,从《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深思慎取的学者王安石。我还想问一下,王安石还有什么身份?

生19: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9:注释上的。

师:对啊。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主持过变法的啊。我们再看,王安石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生19:至和元年。

师:至和元年是公元1054年。这一年,王安石34岁。到了1069年,49岁的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我想问,34岁的王安石知不知道在他49岁的时候,也就是15年以后他会主持变法?

生19:不会。

师:当然不会。我梳理了一下王安石的年谱。请看大屏幕: (ppt显示)

师:从王安石年谱中,你读出了什么?王安石仅仅是一个学者、诗人吗?从他在《游褒禅山记》中所生发的感慨中,我读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读到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还读到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师:我认为他是一个诗人,他是一个文学家,但是他还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改革家。 是一个深思慎取的人,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是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如果说因事说理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那么,本文隐藏着的作者的人格则是任何一篇文章都无法替代的。王安石少时就有“矫世变俗之志”,曾大胆地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且两度为相锐意革新,实行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在文学上,他提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因此,王安石的文章长于说理,豪气雄健,文字的背后透露出他文学家的主张、政治家的抱负和卓然独立的人格气象。

正如褒禅山“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一样,《游褒禅山记》一文也饱含寓意。王安石不仅是记游褒禅山,也不仅是借助记游因事说理,更是向世人宣告他在文学、政治、为人等方面的志向和抱负。因此,林纾曾评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