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摩擦说 F、混合类型说 答案:ABCDEF 9、通货膨胀的各种效应包括( )
A、产出效应 B、强制储蓄效应
C、收入分配效应 D、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E.引发经济危机 答案:ABCDE 10、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包括( )
A、宏观扩张政策 B、宏观紧缩政策 C、增加有效供给 D、增加收入政策
E、放松物价管制 F、指数化方案 答案:BCF 11、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膨胀引起的对策主张包括( )
A、紧缩信贷 B、控制收入 C、限制价格 D、压缩基建规模
F.调整投资结构 答案:DF
四、判断题
1、使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其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 答案:正确 2、需求拉上说解释通货膨胀时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前提的。 ( ) 答案;正确 3、工资—价格螺旋上涨印发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答案:错误 4、所谓通货膨胀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 ( )答案:正确 5、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 ( )答案:错误 6、瑞典学派认为指数化方案对面临世界接性通货膨胀的大国更有积极意义。( ) 答案:错误 7、通货膨胀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现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 答案:正确 8、通货紧缩是反通货膨胀的手段和措施。( ) 答案:错误 9、经济学的稳定目标中应包含不要陷入通货紧缩的要求。( ) 答案:正确 10、80年代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应是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 答案:错误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
2、简述有关通货膨胀产出效应的争论。 3、简述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5、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参考答案〗
1、(1)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与纸币流通相关;
(3)强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为考察对象,关注的是商品和服务与货币的关系 (4)强调物价总水平和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2、(1)争论主要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2)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 (3)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
(4)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经济成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
49
3、(1)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
(2)恶性通货膨胀会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潮,甚至引发政治动荡; (3)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自身,可能导致货币制度的崩溃。
4、(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1)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带来物价上涨。
(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若名义收入不变,则公众按原来模式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减少,而减少的部分就相当于政府运用通涨强制储蓄的部分;
(3)在未充分就业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扩张有效需求,虽也是强制储蓄,但不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六、论述题
1、试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2、试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若干观点。 〖参考答案〗
1、(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多,无法与既定的商品和服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深层次的原因:
①需求拉上,即总供求处于供不应求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从实际因素考虑主要在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从货币因素考虑主要在于货币需求减少或不变时货币供给过多;
②成本推动,即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归结为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的提高要求推进通货膨胀;二是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推进通货膨胀;
③供求混合推动,即通涨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④结构性原因,即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一种观点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另一种认为是信用膨胀所导致;
(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一种观点强调工资因素;另一种强调考虑原材料涨价所造成的成本超支;
(3)结构说。认为在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失衡会引发通货膨胀,其中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主要促成因素;
(4)体制说。从体制角度说明需求过度,实际是剖析需求拉上产生的原因;
(5)摩擦说。从体制的另一个角度说明,因为存在计划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同需要的摩擦,以及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摩擦所带来的需求膨胀;
(6)混合类型说。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的某一原因形成的,而是由包括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混合形成。
众多假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其中一些分析有的现在乃至今后仍然客观存在,有的已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则随前提条件的改变而仅属于过去,但它们在不同角度的论证为揭示中国复杂的通货膨胀机理做出了贡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