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是传情的手段,也是传情的保证。脱离开“声”与“情”的内在联系,孤立强调某一方面,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歌唱艺术效果。 1、以情带声
在歌唱艺术中,“情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美学要求,也是对演唱水平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有“情”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古代的唱论中就非常注重对情感的要求。清《乐府传声》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之情尤重。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文中指出,唱曲一定要唱情,否则即使声音再美妙也不能让听者感动。所以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有好的声音条件和高超的发声技巧,也会使人感到这只是在卖弄声音和技巧而已。想要把“歌”唱好的关键还是要以情带声,“情真歌亦美,音美情更真”。 要想正确抒发曲中的情感首先演唱者要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体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情、神态等。这样“情”自然就会有的放矢。在演唱中要唱出人物的感情,还必须结合演唱者自己的情感,要想歌声中有情,演唱者首先应该感动自己,这样才能感动观众。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演唱《绣金匾》时,当唱到“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时,她眼中饱含着热泪,感情真挚,有如身临其境。尤其唱到“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热爱你”时声泪俱下,充沛而真挚的感情中,迸发出饱满有力而令人动容的声音,使听者为之感动,为之落泪。这正是“一声歌到情融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所以只有以情带声的歌唱,才会产生这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以声传情
语言是声音的根源,声音是语言的基础;同时声音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声音的寄托。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常说:“以声传情”,这简单的四个字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 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是喜、怒、哀、乐、爱、恨等感情的交加。演唱本身没有视觉形象,音乐之所以能这样的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虽然我们把“情”摆在主导地位,但决不能忽视声音的作用。
12
声音是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到完美地体现。试想,如果演唱者的发声方法、歌唱技巧掌握不好,基本功不扎实,对作品驾驭及控制能力不强,即使再真挚的情感,也很难得到好的演唱效果。所以,只有熟练地掌握歌唱技术,才有可能去完美地表现情感。 3、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我国声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真正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就必须要从歌唱的“艺术表现”这一中心环节着手。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又需要具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和全面的艺术修养,只有把各项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深入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完美地体现情感。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演唱者要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风格特点,要了解创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要仔细阅读歌谱,分析曲式的结构,要认真研究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歌曲内容有更深刻的解释,并进行艺术再创造。另外,演唱者要想使歌唱更具感染力,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更丰满,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思想高度、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也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演唱者除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化修养,要多了解和学习有关文学、戏剧、诗歌、美术、舞蹈、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其他姊妹艺术及文化知识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对于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技能技巧,通过声音的调节,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表现中去。通过自身的情感去体验、感受作品,深入理解分析、研究声乐作品所提供的素材,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作品中所要求的各种演唱方法和技巧,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要求。
综上所述,歌唱艺术的表现魅力是蕴含于“声”与“情”之中的,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真正高超的歌唱技术只有在和情感完美的结合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准确表现作品的情绪变化,通过对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情绪和情景的把握,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情感表现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
13
参考文献
[1]韩玮.韩璐西.歌唱得技巧与诀窍[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 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罗曼丽.浅析声乐教学中的咬字问题[J].音乐天地,2008,(02). [5]阮丽萍.浅谈歌唱艺术[J].音乐天地,2009,(12).
[6]石月婷.试论民族声乐语言特点与语言表现[J].音乐天地,2008,(03). [7]杨宝玲.声乐教学小议[J].音乐探索,2002,(03) [8]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9]唐琳.声乐教学泛议[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0]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韩勋国 韩晓彤.歌唱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