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 二 单元 备课人:张红茹

单元 主要 教学 内容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单元 教学 目标 单元 教学 重点 单元 教学 难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读“童年趣事”和写“童年的趣事”是本单元的主旋律,并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中,安排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重点让孩子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书。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单元 教学 课时 划分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教材简析 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教学目标 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教学重点 好。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共 二 课时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文视频朗读 1.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第 一 课时 1.讲授《牧童》《舟过安仁》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课时目标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补充修改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 二 课时 1.讲授《清平乐·村居》,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 课时目标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