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农作物生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 总学时:360
学分数:20
适应专业:种植技术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研究获得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体系和单项技术及其原理,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种植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
2、课程的基本任务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2、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3、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搞好实验室实验、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启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员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教学手段方面全面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课堂容量。内容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了解三个层次。增加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与技术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小麦(48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小麦生产的重要地位和经济意义。小麦品质要求。
2、了解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种子、根系、叶片、茎及分蘖、穗和花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性。掌握小麦群体结构。小麦阶段发育。
3、掌握小麦丰产的基本条件:土壤、肥料、水分等。 4、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播种技术;苗期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等。小麦优质栽培技术。
5、掌握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 第二章 玉米 (48学时)
教学目的:1、了解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玉米的特殊用途。玉米的起源及分类;玉米产况,分布及区划。
2、熟悉玉米的生长与发育:玉米的一生;根、茎、叶、穗、粒的形态与生长发育特性。
3、理解玉米栽培生理基础:营养生理;需水特性;对土壤要求; 对温度要求;对光照要求;光合作用等。
4、掌握玉米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合理密植;施肥; 灌溉;田间管理等。 5、掌握玉米良种繁育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病虫防治技术。
6、掌握特用玉米栽培:饲用玉米栽培与青贮技术,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栽培与加工保鲜贮藏,高油玉米栽培与利用。
教学重点:掌握玉米良种繁育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病虫防治技术。
教学难点:玉米生长发育规律。
第三章 水稻 (4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品质要求;水稻分布与区划;稻种的起源和类型。
2、熟悉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水稻的一生;种子、叶片、根系、茎和蘖、穗和花的形态与生育特性;水稻的产量构成等。
3、掌握种稻的土肥水条件:稻田土壤;水稻施肥;水稻灌溉。 4、掌握水稻育秧:壮秧标准;选用良种;种子处理;秧田整地;播种;秧田管理。
5、掌握水稻大田栽培:水稻插秧;合理密植;分蘖期管理;长穗期管理;抽穗结实期管理。水稻旱种技术要点。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重点、难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稻田管理技术。
第四章 甘薯 (4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甘薯生产的意义;栽培历史及分布地区;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品质要求与用途,
2、掌握培育壮苗:壮苗意义;块根发芽、长苗特性及对条件的要求;苗床构造;种薯上床及苗床管理等。
3、熟悉大田栽培生物学基础: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和构造;甘薯生长三个阶段;块根形成与膨大机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甘薯生长和生态因素。
4、掌握大田栽培技术:甘薯适宜的土壤及创造丰产土壤条件;甘薯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甘薯耐旱性和需水情况;适时栽种;合理密植;甘薯前、中、后期的管理等。
5、掌握甘薯收获与贮藏:收获技术;贮藏生理;贮藏窖的构造及管理。
6、掌握甘薯加工:食品加工与工业原料加工。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苗床管理技术。
第五章 大豆 (36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大豆的用途、产况和区划。
2、理解大豆生物学基础:根、茎、叶、花、粒的形态特征;大豆的生育时期及特点;大豆的生长习性。
3、掌握大豆的同化作用和产量形成:氮素同化;磷素同化;产量形成。
4、掌握大豆与环境:大豆与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二氧化碳、土壤的关系。
5、掌握大豆栽培技术:轮作;选用良种;播种;密植;田间管理等。
重点、难点:生长发育规律,大豆栽培技术。
第六章 莜麦(20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莜麦分布、栽培历史。 2、掌握莜麦生长发育特点。 3、掌握莜麦栽培技术。 4、了解莜麦加工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莜麦生长发育特点,莜麦栽培技术。
第七章 棉 花 (48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生产概况;经济价值;品质要求。分布与区划。 2、认识生物学基础:种与品种;营养器官(根、叶、茎)的生长与功能;生殖器官(蕾、花、铃)的生长发育;蕾、铃脱落与增保途径;棉花的生育阶段;棉花生育与环境条件(温、光、气、土)的关系。
3、掌握栽培技术:产量结构;合理密植;播种与保苗;需肥与施肥;需水与浇水;苗期、蕾期、花铃期、叶絮期生育特点与管理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栽培。盐碱地植棉技术。棉苗育苗移栽。棉麦两熟栽培。优质栽培技术。
重点:掌握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