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是 非 木 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这(石兽)不是木片。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故选C。 故答案为: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养竹记》)
(1)借助下面材料理解,“竹本固”中“本”的意思为________。
《说文解字》:本,树的下部“本”。宇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
(2)君子们多将竹作为“庭实”,是因为竹子的四种美德:即:善建不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根
(2)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
【解析】【分析】⑴结合《说文解字》及句意理解,本,树的下部。树的下部就是树根。“竹本固”的意思是竹子的根稳固。故这里的“本”是根的意思。
⑵“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这是有修养的人分别从竹子的根、身、心、竹体悟到到美德,分别从中筛选出表现竹子美德的词语: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就是本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本:根。
⑵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将文章的内容和注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题干的提示,答案的特点归纳,在文中能够找到准确的要点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 , 狱③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④ , 虽欲优游⑤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