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5年作文题评析之一(孙绍振) 下载本文

接下来的括弧中的字句,有显性的冗余和隐性逻辑错误。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开车的是“父亲”,下面又来一个举报了“自己的父亲”不但重复了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且更罗嗦了。除非有别人的父亲在场,没有必要特别点明“自己的”。“向警方”和紧接着的“警方查实后”,两个“警方”重复。“查实后”,则更是多余,前文父亲开车接电话,已经是事实。警方如何查实,与此事性质无关。后面的“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中的“起举报”,与前面小陈“举报”不但重复,而且不准确,官方微博上不仅仅有举报,而且还有“处罚”和“教育”。把这三个字删节,留下“这”,涵盖就比较周密。“此事赢得”“经”删去,显然更简洁。但仍然有隐性的不完善:“媒体报导后”,微博是不是媒体呢?从逻辑上说,是把从属概念误为并列概念。更突出的是刚刚说了“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接着又要求“表达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样的唠叨,不能归咎于欧化句法,而是对于语言的性质和局限缺乏理解。语言是声音符号的象征系统,即使同为听觉的音乐旋律都不能传达(要用五线谱或简谱),何况属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和抽象概念。故语言不可能传达全部信息,只以必要的有限的词语,依约定俗成规范,唤醒读者经验,参与补充想象。故语文越精炼,读者参与越积极,想象空间越大,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弱。故为文忌重复罗嗦,概防读者想象空间为之阻塞也。此题连标点约二百字,冗余达四十字,占命题之五分之一。以此等文字水准,担当全国命题之大任,良可叹也。

当然,除了语言的瑕疵以外,就整体而言,这个题目还是有相当的水准的。首先,其核心价值观,以法治国的精神很明确。把法规和亲情的矛盾放在考生面前,迫使考生思考。其次,倾向性虽然明显,但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留下了发挥的空间,特别提示网上有“点赞”和“质疑”还有“更多角度的讨论”。再次,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向老陈、小陈或其它有关方面写信表示自己的态度,说理抒情皆可。这就把导向性和开放性(包括文体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起来。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与笔者在福建省文学院的对话会上,指出此题虽然有上述优点,但是,导向性还是太明显了。留给考生自主立意,独立自主立意的空间还是不够,我想,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立意就是立人,而立人的原则乃是全面发展,个性独立。小陈这种带着某种“大义灭亲”的行为,具有以法治国的原则高度。而网上有人“质疑”,所据为何,是否达到原则的高度,则语焉不详。不能忽略的是,这里的矛盾不是在一般人之间,而是在亲人之间, 其实质乃是理性与亲情的矛盾。人固然是理性的动物,但如果理性就是人的全部,那最完美的就是机器人。人又是情感的动物,把理性与情感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就很明确地指出全面发展内涵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王国维早在1906年《论教育之宗旨》就说过:

人之能力,分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精神之能力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情感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 ;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能不具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1 1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1906第1期 56页

13

以知情意,或真善美三者之统一为原则来衡量,此题显然只强调了“意志之理想”,且将之绝对化了。完全忽略了“美育(即情育)”。其实,就是诉诸法规,警方也并不是仅仅公事公办,对之处罚而已,同时也进行“教育”。至于如何“教育”,题目则一笔带过,以为无关宏旨。其实,老陈接电话是被动的,并未造成事故,谈不上题目所说的“生命安全”,处罚无非是扣分,不是为了已经发生的违规,而是为了警示未来可能发生的后果。处罚的“教育”意义多于惩罚性质。最有效的教育,是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结合。题目在这一点上小题大做,把轻度违规的潜在危害性夸张到危及“生命安全”的极端。其根源乃是命题者心中只有理性价值,而无情感价值,无论从教育观念来说,还是从语文课程标准来说,都是片面的。

在对话进行中,有听众提出此题如果可以评分,可以打多少分。陈晓明教授曰:82分。我想,评分也许过高了一些。但是,考虑到目前命题的普遍水平,此题水准当为中上,虽然语意繁琐,逻辑也有瑕疵,但尚可容忍。和个别在逻辑上不通的命题相比,而语文表达还算差强人意。逻辑不通命题,最为奇葩是江苏省的命题。

它取材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体现了时代性、即时性、现实性。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

3.“导语”是指“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句话。导语起到了“搭桥”“定向”的作用。它在“材料”和“任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思路引向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这个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出现,意在激活思维,激发思考。为完成写作任务备料、奠基。 4.“任务”写是指写作任务。即“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任务是写一封信,给特定人、特定群体或社会公众写一封对“此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信。任务的形式是书信体,任务的内容是“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即用信的形式,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书信其外,思辨其中。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要满足,才算完成写作任务。

5. “要求”是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这里不仅强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尤其强调在“选角度”“定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材料中的相关事件互相联系、互为背景。 考生 只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只有对材料进行总体把握,其思维和作文才能不“顾此失彼”,才能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才能不留下破绽和漏洞;才能严谨而可信,才能彰显其逻辑性和思辨色彩。

6.“提示”是指“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考生写信前要先明确收信人,可在标题、称呼和正文中明确,并保持其一致性。 试题规定了写信人,提示道:“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在考场上,仓促之间,有些考生把“明华”误作小陈的名字,所以,就以小陈(老陈女儿)的身份和口气去写信。这背离了命题的初衷,属于审题失误。笔者以为,如果命题人将此句改为“写信人统一署名为‘明华’”或“写信人为考生本人,统一以‘明华’署名”,可能会大大减少考生的误读、误解、误判和误写。“明确收信人”增强了对象感,针对性和接纳度。写信人应该是考生自己,在高考作文中,不会也不该搞角色扮演。“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是对考生的警示,甚至可是说是警戒,这是实现考试公平的需要。需要每位考生为此做出贡献。

14

二、对材料中几个关键词的界定和分析 1. “此事”指什么?

“此事”指女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开车时接电话。 2. “以上事情”包括哪些事情?

“以上事情”是指(1)老陈总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2)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自己的父亲总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3)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4)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5)“此事”引起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6)媒体报道“此事”;(7)媒体报道后,“此事”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8)整个事件的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3. “其他相关方”指哪些个人和群体?

“其他相关方”指(1)老陈和小陈的家人;(2)警方;(3)网友;(5)媒体;(6)参与“讨论”的人。

4.“收信人”可以是哪些“人”? “收信人”可以是 (1)老陈;(2)小陈;(3)老陈和小陈的家人;(4)警方;(5)网友;(6)媒体;(7)参与“讨论”的人;(8)陈氏父女(老陈和小陈);(9)陈家人;(10)陈家父女和媒体;(11)社会公众;等等。收信人”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信”既可一是写给一个人的私信,也可以是面向组合对象、特定群体的通用信,还可以是面向社会的公开信。

5.“写信人”究竟该是谁?“明华”是谁? “写信人”是“明华”,也只能是“明华”。“明华”是谁?“明华”是考生本人,也只能是考生本人;不能是小陈或其他任何人。 “写信人”就是试题中的“你”。考生在心中和信中应该转换为“我”。

三、对书信体的格式及其意义的解说 1. 书信体的一般格式及其变式

(1)标题:居中,可以写“给XX的一封信”或“给XX的一封公开信”。如“给小陈的一封信”,“给网友的一封公开信”。

(2)称呼:顶格写,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修饰语,如“尊敬的”等。称呼应亲切而得体,要注意转化,如果把题目中的老陈、小陈直接移作称呼,就显得不得体。应称作陈大大、陈伯伯,陈姐姐。

(3)问候语:在称呼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如写“您好!”“你好!”“你们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4)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这是完成核心任务的地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写作任务要在这里完成。

(5)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

(6)署名和日期。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写信人的名字统一为“明华”,这是试题所规定的。日期没有规定,一般都要写作“1015年6月7日”。

前两项是落实题目“提示”中“明确收信人”的需要。对本次考场作文来说,要“明确收信人”,二者起码要有其一。对平常的私信来说,标题不是必要的。不是用来公开发表的信,一般是不用标题的。写“公开信”信时,标题是必要的。

2. 以书信体为写作形式的意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已经习惯了微信﹑微博﹑Email、朋友圈,很少写书信了。

15

这次高考作文题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写作,着实让部分考生手忙脚乱了一把,让考生家长们焦虑了一把,也让教师们为弟子们捏了一把汗,也让各色人等吐了一把槽。

其实,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书信属于依托形式,只是个框架,考的还是思辨性思维。书信其外,思辨其中。采用书信体的主要意义有三:一是对回归传统文化的一次有效的引导。“鱼雁传书”“家书文化”不该永久冰封在传统里,不该与我们的新一代永久隔绝。二是增强文章的对象感和说理的针对性。引导考生由单一讨好评卷老师向针对特定人、群体或公众转变。三是有效的防治了“宿构”和“套作”。可谓不言“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而尽得其效。

四、对“角度”和“立意”的梳理评析 题目“要求”明确:“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因为有书信这个外在形式,有收信人,所以这次作文,选角度和选收信人密切相关。为表达方便,就以“收信人”别之。

(1)写给小陈。

角度一:点赞。对她举报父亲的行为表示理解和赞同。小陈对“屡劝不改”的父亲进行举报,实出无奈,是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明智选择,是对父亲的真正温暖和关爱,是大孝和大爱。是对父亲的负责和对社会的负责,是对父亲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是对“法制中国”的支持和担当。敬畏规则,尊重生命,是对父亲的爱,是大孝,需要具有勇气、担当精神、责任感,等等。

角度二:质疑。可以说小陈举报父亲,有违伦理常规,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出发点和目标不错,但方式方法欠妥。是否可以寻求其他更好的方式。写质疑的只要不违法,不违背伦理,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都不影响作文的格调。

角度三:点赞和质疑并存。赞美的同时质疑(内容同上);源于材料的提升,鼓励小陈坚守善念,不要为社会舆论所左右等。推而广之,只要不脱离材料的范围都可以。

(2)写给老陈。

角度一:宽慰和劝导。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不要因为是家长而觉得有损尊严,应理解、欣赏女儿。

角度二:批评和指责。批评老陈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指责他漠视生命,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

角度三:批评和劝诫。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法制观念淡薄,劝其做子女的表率,尊重交规,敬畏生命。

角度四:分析和说服源于材料的提升,论述规则、法制的重要性,以说服老陈。 角度五:宽慰、劝导、批评、劝诫、分析、说服并存或任意组合。 为老陈点赞的应是认知存在问题,不在正确立意之列。

(3)写给警方。

角度一、点赞。称赞他们及时查实,并对老陈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惩罚的行为和依法执法、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角度二、质疑、商榷或批评。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侵犯别人的隐私。对违法者既要批评教育,也得尊重隐私,要注重人性化的执法。批评他们不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会给当事人带来重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了二次伤害,其行为欠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