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5年作文题评析之一(孙绍振) 下载本文

一路上风景很美,民族和谐。异域风情和祖国的壮美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人卞之琳曾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也想借此诗为小刘喝彩,他在镜头里看祖国的山河,而看视频(照片)的人在屏幕上看你。你看到了美丽祖国的风景,而我看到了你的风采:你是最具风采的人。

这个例子,不但切题,而且活用。文字很精致,而且严密。把卞之琳的诗,转化到自己的论点上,这是很功力的。

本来卞诗与论题相关度不大。

我敬重大李。他是著名科学家,他笃学深思,矢志创新,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但我心中最具风采的仍然是小刘你,

切在“更”字上。

作者的选择本来很难,照相和科学、工匠相比,显然是低了一等。前二者是对于社会的贡献,后者是个人的幸福。但是作者居然把文章做到了相当的高度。

喜欢你有踏遍千山万水人难老的豪情,倾慕你捕捉瞬间美景的诗意心境,感动于你最贴近大众生活的情怀!

不着痕迹地地, 1,贴近了人生的价值, 2,社会大众。

大李的安邦济世的大情怀令我敬重,他仿佛天上的星辰般耀眼,令万众瞩目,但是小小的我要说,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小刘。

重复一下主题句,结构完整。

写到这里,已经不错了,但是还没有把安邦济世,天上星辰,我小小的我的对立统一,转化点出来。例如,大情怀与小小我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带着一颗真诚温暖的心上路,带着我们去看到大千世界。也许你正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挥霍,也许你手头正紧,没有钱任性,也许??没有关系,点动屏幕,就有小刘的分享,

9

小刘会带我们去旅行,为我们疲惫的身心找到栖息的所在,让我们紧张的心理得到释然,让我们灰色的目光变得多彩!

以上把切题的论点,深化。

不仅仅是对小刘有意义,而且对大众有意义。

小刘,这一票投给你,感谢你,你带给我们丰富的世界,无限的空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寂寞。

我敬重老王。他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把技术变为艺术,成为国宝级的“大国工匠”,敬佩之余,我依然坚定地追寻小刘你的步履。(控制思路,在切字上,是为第三层次。)和你一起去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体验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甚至“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甚至“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孤寂。你登上世界最高峰,我们就随你一同攀等,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小刘走向海边,无垠广阔的海洋就在我们人们眼前;走遍高山与深谷,陆地与海洋,你是主角,是美的捕捉者;

这样的概括力, 1,普遍而深入, 2,文采风流,

我们是配角,是美的追随者;我们又是主角,是美的感受者。

3,上升到哲理。

小刘,我把这一票投给你,你的追求,成就了你,丰富了我和我们! 4,抒情:文章感性的高潮。

你的路是我们的风景,你是串起美丽人生的风景线!

5抒情与哲理的统一。

10

这才是全面立论。主题不单调,在复杂的对比中,思路有层次,显得丰富。且论据与论点结合得比较贴切,语言也丰富,当为上乘之作。

不足是论点缺乏深度,对小刘的认同,语言重复。 【简评】

将材料中的人物与菊紧密结合,捕捉了一个微妙的细节,所抒发的“独爱菊”也与作者整体的行文感情相契合,选点巧妙(怎么巧妙:),具有独特的情感视角(怎么独特)。抒情兼有议论(哪里是抒情,哪里是议论?),选取材料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对比深入,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真切,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能打动人心。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句式运用熟练尽显才华。典型的考场作文,但真诚不矫情,感性中不乏理性,难得可贵。

(昆明市第一中学 张静)

新课标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书信其外 思辨其中

——2015年新课标甲卷作文题评析

11

河南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宋伟富

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继承中有创新,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原则精神。如果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其特点的话,笔者以为,莫过于“书信其外,思辨其中”了。试简要评析如下。

一、对试题结构的分析 试题由“题干”“材料”“导语”“任务”“要求”和“提示”六个部分组成。 1.“题干”是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它的作用是强调“读材料”和“写文章”的关联,并对文章篇幅提出了基本要求。“材料”二字的出现,预示着此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在作文题题干中出现“阅读”这个与“写作”这个相反相对的字眼,意义非同小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在语文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促进。在考场作文时,“写作”是目标,是结果;“阅读”是过程,是工具。在考场上,不把材料读懂、读深、读透,就难以写出好文章。

2.“材料”是指“题干”下面的一段文字,即“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这则材料不足140字,脱胎于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报》的一则简讯,文字简明,逻辑严密,内涵丰富。

胡说八道: 引用我的评论。

命题的语言,应具典范性,应该简明、精炼,不能芜杂,至少应该像鲁迅所教导的那样,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从这一点来看,此卷很有推敲的余地。笔者谨将一些语词放在括弧中,与读者共析 :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第一个字“因”没有必要。虽只是一个字,却有语法和修辞的理论意义。第一,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可能危及安全,其间因果关系不言而喻,没有必要特别揭示。汉语往往用并列叙述句表因果关系,故修辞以简短、明快见长。除非理论文章(如下定义),汉语文章避免用长句,在叙述性文章中叠床架屋式的复合长句,乃为文之大忌。第二,将一个以上的句子用关系代词表明从属关系,构成统一的复合句,一个长句含两个以上的从句者,屡见不鲜。这是欧美句法特点。命题者似乎不明于此,不但用了“因”,而且用了“出于”“通过”造成三个从句套长达七十字的欧化句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