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载本文

要。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函数图像是学生最排斥的一个内容,比较抽象性质又复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能更加轻松的掌握函数图像与性质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函数解析式y=kx+b时就应该做一些补充,把k和b的意义讲解透彻,k反映图像的倾斜方向,b反映图像与y的交点,这样学生学习图像与性质的时候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也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课堂就更有活力。 (2)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修改。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及认识情况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改,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如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重点是掌握乘方的运算,而课本上用细胞分裂来引入,这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易理解,花费的时间太多了的话就冲淡了主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它删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理解乘方的含义和掌握乘方的运算。 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只是一种育人的手段,只为教师提供一个范例,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实验教材的编写也有意识地给老师留下研究和拓展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积极思考,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才能在教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 四、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5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否则课堂就会适得其反,一败涂地。在大张旗鼓搞课改的当下,各地都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有的地方甚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其中如果那个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了,那么全国各地都蜂拥而至的去学习他的这种模式,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强制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确是先进的,是成功的,因为在他们那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要盲目的推崇,生搬硬套的去模仿呢?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把别的省的方法搬到我们省,我们州,我们县,我们乡,我们学校。殊不知我们各地方的文化底蕴、经济状况、人口素质都不一样,更何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存在,如果我们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就一定会取得别人能够取得的成绩吗?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曾经引用过别人的“杜郎口模式”、“小组合作模式”,但效果却适得其反,而且用的过程也非常的生硬。我也认真的分析了原因,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适合,在2009年时,我在一所农村边远中学上一个八年级的数学课,当年我们这大力推广“小组合作模式”,我也把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分组,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的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要求的,分组之后讨论的不是学习,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聊天机会;其次是我们一个班里的学生能够起

6

到带头学的人数太有限,分配不过来,所以便没能把这种教学模式推广开来。当然了,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好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不管别人用得多么成功,我们也不能盲目推崇,生搬硬套,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就像城里的轿车不适合走山路,而走习惯了山路的人们看不懂红绿灯一样。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本来学生学数学就不感兴趣,如果我们选错了方法,把学生本来就不多的学习兴趣给抹杀了,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 五、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很多人想一夜暴富、一夜走红,受利益的驱使,有的人不惜走捷径,甚至无做人的底线,即便是在校园这方神圣的土地,也变得已经不在纯净,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受花花世界的诱惑,变得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种情况非常突出,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问题,他们没有毅力完成初中的学业,还有一部分是受到社会的诱惑,他们的同龄人中有一些到城里随便找个工作,一个月可以挣一千来块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比较洋气,所以他们就心动了,也想出去试一试,这样就导致很多适龄青少年连九年义务教育都完成不了,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辍学,即便是在校的学生当中,有70%的学生也是抱着完成义务教育的态度,心没有用在学习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要想

7

把教学成绩提上去,必须先稳住学生的心,要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对他们教学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的心留在学校,留在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总之,在读书意识不太强的农村初中课堂上,我们更应该热切地期盼它充满活力,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也需要活力,因为只有活力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而我们教师更需要活力,因为只有活力才会有创设,只有活力才能使慢慢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下,让我们共同努力,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永远焕 发出生命的活力。

8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故事》 李汉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1; 《为人:学会取舍,善待得失》 陈志宏,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6; 《 一生的忠告》 张新国,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12;

《柏拉图的对话》 张秀章,解灵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4; 《成长胜经---101个决定命运的好习惯》 彭凡主编 2005年9月 同心出版社;

《中华家教》2013年第10期,中华家教杂志社;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6年第5期,云南教育报刊社;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6年第7、8期,云南教育报刊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