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成将领的私人庄园,另外的则因士兵大批逃亡而形同虚设。
进入中叶之后,明朝来自北面蒙古和东南沿海倭寇的压力没有减轻,反而因辽东女真的崛起又增添了更大的军事压力。为了应付局面,自永乐年间就开始设置的镇守军制度得到了逐渐扩展,从边境发展到内地,逐渐取代了卫所,成为主要军事力量。
事实上,对于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言,采用草原军事制度时非常不合适的。卫所虽然适用于元朝军队,但是并不适合明朝,尤其体现在粮草方面。在卫所制度下,军队战时的后勤供应是两套体制,即部分由屯垦的卫所和地方供应,部分由兵部供应,结果往往系统紊乱,不是供给重叠就是供应不上,关键是少慢差费,效率极低。
9. 明代军制紊乱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实行武官世袭制度,先是阻碍了士兵因军功升迁的路,而后允许士兵因功晋升之后,升为军官的士兵则祖祖辈辈都是军官,使得军职官员越来越多,大多变成闲差,极大地增加了国家负担。其次是改革不彻底。兵役制度上,世兵义务制已经不中用了但还不革除,另添募兵制;卫所制已经废弛,也不革除,另加镇守军制。结果是除了在开始阶段的改革还有效用之外,后面则效用递减,直至为零。
10. 明代的特务机构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展开工作的?
明朝最初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的特务机构。内设镇抚司专门负责“诏狱”,即皇帝亲自处理的重大案件。这个机构实际上成为朱元璋迫害功臣的工具。锦衣卫也负责监视群臣,缉捕叛逆。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人,可以不经司法机关,自行抓进监狱审讯。锦衣卫审理诏狱,刑部和大理寺不能干涉,但是锦衣卫却可以干预刑部管辖的案件。锦衣卫不受任何机关监督,只有皇帝能够处置。
明朝类似的特务机关还有“厂”,“厂”是太监主管的特务机关,始建于永乐年间。厂有东厂、西厂和内行厂之分,东厂是常设机关,西厂和内行厂一度设置后来被撤销了。东厂由司礼监管辖,东厂例无属官,但却拥有大批侦探。这些侦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打探朝臣动静。东厂拥有特权,可以监视各个衙门的公务的处理过程。东厂设有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审讯,只要是东厂处理的案件,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过问。
11. 为什么传统政治中很少采用直接的特务统治?
这种特务统治,对于王朝政治其实并没有多少好处,它损害了士大夫对王朝的亲和力,对王朝的根本利益是非常不利的。客观地说,这种特务式的统治方式,固然可以起到最大限度震慑反叛的作用,但对士大夫的报国热情和济世雄心却是极大的伤害。事实上,自有理学以来,士大夫的反叛已经成为极为罕见的现象。
12. 明代的监察机构有什么特点?它对于强化君权有什么作用?
明朝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这是一个跟六部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明代的监察机构所负责人比较多,除了监察百官,与大理寺和刑部同理重大案件之外,还会同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都察院下属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分别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所以,都察院还要负责所辖御史的考核与管理。明代都察院的负责人往往没有定额。外派的总督和巡抚等巡查官员都
29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带都察院衔,实际上等同于地方官;而没有巡抚总督责任的才是真正的都察院长官。
明代都察院的主要部属是按省分的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非常泛。一方面,要跟都察院长官一道参与朝廷的廷议和廷推,负责检查群臣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的举止是否合乎规范;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对中央各个衙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监督,以及官员自身的品行监督。
明代监督事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当廷弹劾,而是检查档案,三是出外巡查。 明朝的监察系统,还包括六科给事中。明朝没有门下省,也没有专门负责谏议的机构,六科就是谏官。六科与六部对应,负责检查六部疏奏的缺失和遗漏以及封还驳下发的正公文,基本上是在履行过去门下省的职责。
明朝的监察系统,比之其他朝代具有更浓的皇帝耳目的意味。原本监督制约皇权的功能,已经基本退化了。这种状况,跟制度安排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明朝的制度就是围绕着如何强化君权来设计的。
13. 明代宗藩制度对国家有什么样的危害?为什么明朝要制定这样的宗藩制度? 危害之一是宗藩对皇权的威胁。皇室宗亲被封为藩王,不仅拥有封地的利益,而且拥有兵权。藩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有朝中大臣都必须以君臣之礼见藩王。虽然永乐帝对于宗藩有了防范,削去了藩王的兵权,对他们的行动有所限制,但是对宗藩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待却没有减少,宗藩仍然有相当的势力。像朱棣那样的反叛行为并没有真正绝迹。
危害之二是给朝廷带来的巨大供应压力。明朝宗室后代祖制不许从事士农工商任何行业,全部由国家养起来,并且明朝实行对宗室高爵厚养制度。开国之初,宗室人少,负担较轻,之后宗室人口不断膨胀,给明朝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越到后期越严重,成为削弱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危害之三是这样的宗藩制度,实际上对朱氏子孙也不是好事。大量的宗室不农不商也不仕,大批沦为废物,一些有才干的人也因得不到起用而郁郁一生。这从总体上,不利于整个家族。
明朝制定这样的宗藩制度的原因在于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个具有明确“家天下”意识的皇帝,因此在制度安排上有意赋予王朝朱氏家族的意味,不加任何掩饰。朱元璋开创的宗藩制度对于朱家子孙格外照顾。这个制度有两个原则,一是亲亲尊荣原则,即凡是皇族无论亲疏都是最尊贵的,必须得到最好的待遇;二是家族护翼原则,即朱家的天下,要靠朱家子孙来护卫。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明朝便有了这样的宗藩制度。
14. 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起了一个什么样的过渡作用?
皇太极时代,清初八贝勒共治转化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八贝勒旗下的第二号、第三号大臣也被邀参加议政。议政时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原来的决策人员贝勒权力的减弱,实际上有利于皇帝意志的推行。
入关之初,由于皇帝年幼等原因,满族王公贵族的势力有所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有所增强,这种体制决定了清朝初年国策的基本走向,使得这个少数民族王朝呈现出某种元朝的面貌。
30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但是,满人在关外就已经深受汉族俗文化的熏陶,入关以后满族受汉文化影响更大。在政治上,他们需要汉人的竟然和学说,需要消化汉人的制度和典章。以康熙消灭鳌拜集团亲政为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淡出,到乾隆年间这种制度正式结束自己的使命。
15.为什么说清代的政治决策,皇帝起核心作用?
1)清朝采用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神秘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2)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3)皇帝亲掌国家的司法大权。
4)清代的皇帝对意识形态控制抓得特别急。
16.清代体制外的决策影响有哪些?(课本无答案)
1)皇帝个人的独裁专断。皇帝不说,臣子看出问题要害了也不说,因为清代皇帝不喜欢臣子提意见,尤其反对臣子的公开谏议。监察只对下,不对上。
2)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循规蹈矩。
17.军机处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军机处属于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主要工作有几项,一是与皇帝商议重大事务,二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上谕和诏书,三是对皇帝发下来的奏章进行票拟,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办事特点的密、简、速。
18.清代翰林的特殊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1)一般各地乡试的主考、副主考,以及各省学政,例由翰林充任。 2)翰林外放还是内部生转,速度都十分快。
3)翰林在清朝中枢决策圈中其某种非常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进入决策圈的高级官员多翰林出身,另一方面翰林院的成员大多是负责皇子教育的当然人选。同时,他们还有机会成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在政治决策中发挥特别的作用。
19.清代的继承制度有何特点?
清代继承制度经历了由族内贵族推选到皇帝亲选的过渡。康熙之前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康熙除鳌拜后,贵族对皇位的威胁得以消除,汉制取得了胜利。康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和预立太子的做法,但由于康熙在位时间过长,太子长期不得即位,现君和储君之间矛盾激化,朝中各势力介入,诸皇子争夺皇位趋于白热化。雍正帝即位后,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有效地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但实际上只实行了三代。咸丰传同治之后,传承全由西太后一人做主,秘密建储制名存实亡。
31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清代继承制的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始终没有得到承认,唯一即位的嫡长子是同治帝,因为其为咸丰独子。因此,无论是前期贵族推举还是后期秘密建储制,体现的都是选贤举能的思想。
2)清一代皇帝的继承始终是皇帝的家事,外人绝对不能公开干涉和参与选择。
20.秘密建储制能否根本解决政权传递的动荡问题?
秘密建储制建立之后,一直没有出现过大的继承动荡,可以说起了较好的作用。“建储”等于是预立太子,减轻了皇子对皇位的觊觎争夺,“秘密”一方面保护太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消除了现君和储君的矛盾。
但是,这一制度是否根本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得知,因为这一制度实际上只实行了三代,实际起作用的也只是雍正传乾隆一代,乾隆传嘉庆是生前传的,做了四年“太上皇”,政权传递稳定一部分原因也与“太上皇”在世有关,而嘉庆传咸丰时可选的人只有两位,实际上也没有太多可选择,因此动荡也不大,此后清室皇子更少了,政权又被慈禧把持,因此秘密建储制到底有没有起到根本作用无法考证。
21.清代宦官为什么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1)清朝实行内务府制度,即以非宦官的内务府来管理宫廷事务,使得太监机构只限制在“服务”领域,最大可能地剥夺了宦官的传统权力,使得宦官即使得宠,也难以有借以扩张势力的阵地。
2)鉴于明朝的前例,清朝对太监限制甚多。太监的官品最高不过四品,不得结交外官,非经差遣无故不得出皇城等。
22.相比于明代,清代的中央六部有什么特色?
1)满汉两套长官,属官也是满汉各半。但权力是不对等的,各部、司打印一般由满人执掌。
2)由于皇帝集权,能直接管的事情都集中到军机处。涉及专业技术的,就将专业性事务集中到个别部,以便就近掌控。
吏部官员升迁权力被皇帝和军机处拿走,议政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吏部只是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以及对官员升降提出参考意见。
兵部只能管武职将领的考核,为升迁提供资料。军政、军令收归军机处。 工部事务只有宫殿修缮,繁重的河工另派河道总督管理。 礼部的学校、考试事务由皇帝另派人管理,所剩只是礼仪事务。
刑部事情比较繁多。由于皇帝亲掌司法,所以必须为他准备周全的刑狱资料。 户部事务最为繁忙,清代财政集中,地方无财权,因此户部要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
32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