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的法律进行重大修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制定了《贞观律》和《永徽律》以及对法律的解释,基本上都遵循了删繁就简、废除苛法,走向法律专门化的原则。
15.唐朝司法制度的“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
(1)“八议”指八种对对可以减轻刑法人的特别关注。这八种人犯了法,在审判时需要经过特别的审理,并且享受减免刑罚的优待。
(2)八议的精神就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亲贵可以减免刑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贵族制的残余。
16.中唐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全权。这样就形成了凌驾于州之上, 掌管数州的一级行政实体,也就是“藩镇”。
(2)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那些参加了平叛的藩镇已经人肥马壮、拥兵自重,甚至有意保存安史旧部,与中央讨价还价。到这个时候中央已经没有能力收回兵权了,只好接受安史部将名义上的归降,以赏功为名,授予节度使称号,让他们分统安史原先的旧部。节度使死了,往往是由儿子或者其部下继承,朝廷已彻底丧失了人事权。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对地方藩镇军权没有了,人事权没有了,事实上形成了地方割据。
17.中晚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生活中的费制度因素。武则天时候,唐朝的中枢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宦官参与到了一些列的宫廷政变中,获得皇帝宠幸并参与到了政治事务和决策中来。
(2)皇帝试图“以内制外”。晚唐的政治,由于藩镇的存在,是一个外重内轻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刺激下,皇帝越来越担心大权旁落,因此对原有决策体制和行政网络都不放心,更倾向于求助自己、扩展自己个人的权力。因此,属于内廷好喝皇帝身边的亲信的权力因此得到扩张。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朝夕相处最可信赖的人,所以权力膨胀得最快。
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18.名词解释
(7)河北三镇:唐后出现的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是五代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的藩镇。河北三镇实际上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部,其核心力量主要由安史集团胡人和胡化汉人组成的亲卫队曳落河的参与组成。河北三镇通过强大军事实力维持武装割据,其中的文人只是一种点缀。
17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8)准血缘关系:在五代时期盛行的维系藩镇集团内部的制度形式。首领往往将武艺高强、战斗勇敢的将士收为义子,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群体关系。“准血缘关系”往往非常有效,义子的效忠程度甚至比亲子还要高,但有时也不可靠,因而对集团最为致命的打击常常来自于义子们的背叛。
(9)文治精神:以传统道德教化与士大夫治理天下作为治世的基本举措,以及尊崇儒学的世风。
(10)斯文扫地:武夫的权力被大大提升,军事人才被社会尊崇而文人在朝廷的权力缩小,地位下降,而其素质也较前朝低下。在这种情况下,边缘人士得以堂而皇之地登上政治舞台,戏子可以封官拜爵,而武夫甚至可以对文人呼来喝去。此种世风即所谓“斯文扫地”
(11)毛锥:指毛笔,反映出五代时期在武夫的眼里,文官的作用仅限于征粮征税时算账,甚至连这一点都不如。
(12)长枪大戟:反应了五代十国期间国家的管理到秩序的维护基本依靠军事实力的情况。五代之间的更迭,尽管官僚班底都没什么变化,但是原有制度的内核已经没有了,同治基本以武治为主,以往的文治结构退居其次,朝野缺乏起码的文治精神。
(13)倒戈:(==。就是倒戈嘛。。。你让我怎么解释。。。)五代期间由于武将普遍没有效忠意识,加之位高权重,牙兵牙将首领诛杀篡位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作为心腹的牙兵也往往成为心腹大患。
(14)骄兵悍将:五代牙兵由于缺乏效忠意识,其对首领的服从来源于物质利诱与物理威胁,而且权威甚大,故而牙兵牙将往往骄纵蛮横,从而使得皇上基本上是骄兵悍将手中的玩物。这就导致了维系体制的动荡性。
(15)效忠意识:即忠君效国的意识。五代的士大夫与武人都普遍没有效忠意识,用以维系集团秩序与成员关系的,仅靠武力威慑、物质利诱与亲缘的纽带。
19.思考题
1、五代军阀统治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通过藩镇割据,对外依赖军队的守御,对内也依靠军人的控制和管理。而军阀维系内部统治的制度有两种:一是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另一种制度形式是通过掌握亲卫军(牙军)进行物理震慑。
2、军阀政治的权力架构是怎样的?
答:军阀政治的权力架构呈现梯度状:一个序列是与镇将关系的远近,另一个序列是战斗能力的强弱。一般来说,一个能打仗的人,且与镇将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所处的位置就比较高。因而牙兵牙将是最有权势的人,也是藩镇的最核心权力集团。而文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3、五代文官体系的蜕变意味着什么?
答:在五代时期文官体系的蜕变表现在文官整体素质下降、权力大大缩水与地位的大大降低,文官的功能也仅限于为军人筹集粮饷和为军人出谋划策,而其军事的功能也往往无法发挥出来。这种文官体系的蜕变反映出上流社会的彻底变质,原有的社会规范和风气受到严
18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重冲击,边缘人士粉墨登场,戏子亦可以拜官受爵,而武夫对文人则可呼来喝去的社会状况。这也意味着传统道德教化的失落与儒学的衰败,文治精神坠落,一个“斯文扫地”的时代就此到来。
4、为什么在五代时期效忠问题会如此突出?
答:经过频繁的改朝换代,“忠”的概念被冲淡。用以维系集团秩序与成员关系的,仅靠武力威慑、物质利诱与亲缘的纽带。而作为权力核心的牙兵牙将由于缺乏效忠意识,往往骄纵蛮横,使得皇上基本上是骄兵悍将手中的玩物,从而就导致了维系体制的动荡性。
5、文治精神为什么是必要的?
答:文治精神是指以传统道德教化与士大夫治理天下作为治世的基本举措,以及尊崇儒学的世风。而缺少了文治精神,上流社会的彻底变质,原有的社会规范和风气受到严重冲击,边缘人士粉墨登场,戏子亦可以拜官受爵,武夫甚至可以对文人呼来喝去。因此,社会体制稳定的基础也就维系在武力威慑、物质利诱与亲缘的纽带,从而导致了骄兵悍将的出现与社会体制的动荡性。
6、什么是军阀?军阀具有什么政治特征?
答:军阀即拥有军队,通过武装割据对藩镇进行统治的军人集团。其政治特征表现为对文官的蔑视与文治精神的缺失,其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基本依靠军事实力,所谓“长枪大戟”。五代时期军阀统治的政体在形式上与唐朝无太大差异,但其原有的制度内核已不复存在,统治基本以武治为主,以往的文治结构退居其次,朝野缺乏起码的文治精神。
第六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宋元
1、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总的来说,宋代的中央政府设置特点是繁复。
宋代的中央机构形式上承唐制,但其实际权力结构和具体运行机制则体现了名不符实的特点。宋代存在着正式机构和附加机构两套班子,而往往附加机构才是真正负责的机关。同时,一个机构的负责人,往往不负责本机关的事务而去管另一个机关的事务。
具体来说,首先中央机构重叠、床上架床,如三省之外,再设外省等。 其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
其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宋代取士宽,取人多,导致各机构人满为患,但又坚持不裁员。
其四,事权不一,部门官员不管本部门的事情,很多时候,某部门的官员只有挂上了“某判事”才算具有了具体负责的地方。
其五,对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 故而,官僚机构效率低下。
19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2、为什么宋代会如此轻视行政效率
最直接的原因,宋代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和安全,既要防止地方上军阀格局的重演,又要防范中央军的叛变,故而构建了一套极其繁复的官僚机构,同时也制定了一套极其分权的军事体制。叠床架屋的机构,庞大的官僚系统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其次,宋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这客观上并不需要一套高效率的官僚机构来支持其发展。这就为宋代轻视行政效率提供了条件。
再者,宋代对士大夫的重视和维护也使得其不得不采取一套轻视行政效率的政制设置。
3、宋代外轻内重的格局是如何体现在地方建制上的
宋代的地方建制有着和中央近似的毛笔,同样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宋代的地方建制是三级行政区划,道(路)、州(府)、县。但是路这一级基本虚置,可是机构却越添越多。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置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同时,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
4、宋代科举制取士特宽的原因是什么
宋代取士宽首先是因为随着宋代的社会稳定,统治思路强调文治而使得宋代读书人群体特别庞大。
而相对应的宋代的统治思路是尽可能满足知识分子的需求,将其收拢到政府当中,实行养士的制度,稳定士大夫阶层。
因为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士大夫阶层是社会的精英,各种形式的造反和反叛,没有士大夫的参与,就成不了气候,故而稳定士大夫阶层就意味着稳定了社会、稳定了国家。
5、学校与科举融为一体,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校与科举融为一体指的是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现象,
进一步加强了文治的传统与精神
运用“师生”关系加强了君臣之间的联系程度
将更多的读书人纳入统治体系当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控制,加强了皇权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为官僚体系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官员,官僚阶层的素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6、为什么宋代的官员基本上只升不降
20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