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本田宣布参加曼岛TT摩托车赛。该赛事危险系数极高,1907年创办以来,已有近250名车手丧命于此。当时,对手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6.5马力,但本田发动机的动力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值。于是,本田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选择当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采用的四气门技术。1959年,本田使用搭载17.3马力四气门发动机的摩托车首次参加了曼岛TT大赛。尽管车手们拼尽全力,但本田最终仅获得125cc组别第六名。1961年,本田再次出征曼岛TT大赛,这次他们使用21马力的赛车在决赛中一举包揽了125cc和250cc级别前五位。 1962年,本田出资兴建了铃鹿赛道,这条世界上少数拥有立体交叉设计的赛道,是荷兰著名设计师John Hugenholtz的杰作,该赛道不仅作为本田的测试场,还常年承办大型国际赛事。 本田是日本第一个参加F1,也是第一个拿到分站冠军的厂商。1964年,本田车队首次参加了被视为汽车赛事最高水平的F1。1965年,在收官之战墨西哥大奖赛上,本田取得了历史性的首场胜利。1967年,本田又在意大利大奖赛上夺冠。不过,在1968年的法国站比赛中,本田赛车撞上防护墙后起火爆炸,车手当场身亡,看台上有16名观众被灼伤,这次事故导致本田退出F1长达15年之久。 1983年,本田以发动机供应商身份重返F1赛场。 1984年,威廉姆斯-本田车队夺得了美国大奖赛的冠军。 1985年,威廉姆斯-本田车队更进一步获得了4个分站冠军。 1986年,威廉姆斯-本田车队提前一站获得年度总冠军。 1987年,本田在参与F1的第10个年头,终于获得了期盼已久的车队和车手“双料”总冠军。 1988年,本田结束了与威廉姆斯车队的合作,开始为迈凯轮等车队提供发动机。那一年,塞纳和普罗斯特驾驶着迈凯轮-本田赛车,在16站比赛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15场胜利,提前6站赢得了年度总冠军。 1989年-1991年,迈凯轮-本田蝉联车队和车手总冠军,缔造了四连冠的辉煌。 1992年,如日中天的迈凯轮-本田被威廉姆斯-雷诺车队挤下神坛,后者在空气动力学大师纽维的帮助下,一举成为新的双冠王。丢失王座的本田,在1992赛季结束后选择再次退出F1。 1994年起,本田开始为美国印地赛事提供发动机支持。1995年,本田在印地赛事的第15场比赛中首次夺冠。1996年,本田在印地全年16场比赛中11次获胜,并赢得了年度车队冠军。1997年,本田又出资兴建了茂木双环赛道。 2000年-2005年,本田再次以发动机供应商身份参赛,不过成绩相当平淡。2006年,本田重新以厂商车队身份回归F1,并在匈牙利站取得冠军,这是本田厂队时隔39年后取得的首场胜利。 2007-2008赛季,本田在F1中投入巨资(每年400亿到500亿日元的预算),不过,大投入并没有换来大回报,他们反而连续两年在11支车队中排名倒数第三。2008年底,本田宣布因金融危机退出F1。 2010年,本田专为日本SUPER GT赛事GT500组别开发了HSV-010 GT赛车,该车一举赢得年度总冠军。2012年,本田又基于混合动力跑车CR-Z开发了一款参加SUPER GT赛事GT300组别的新赛车,该车在比赛中的最好成绩是分站季军。此外,本田还派出1.6T CIVIC赛车参加了2012赛季WTCC最后三站比赛,最佳战绩同样是分站第3名。 结语:在日系车企中,本田既不是资历最深的,也不是销量最高的,但纵观其50余年的汽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本田的独特,而这一切都源自“梦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Dreams)。本田从建立之初起就开始参与赛事,并将赛车技术转为民用,从高转速的Type-R自然吸气发动机,到VTEC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技术,再到NSX的铝制轻量化车身,本田证明了其在追求性能方面的实力。另一方面,本田同样注重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早期搭载CVCC发动机的CIVIC,还是最新的混合动力车型CR-Z,都证明了本田可以做到节能环保。如果说以上两个方向都是本田工程师的梦想,那么本田也同样愿意倾听消费者的梦想,打造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优质产品,CR-V、奥德赛等从轿车平台衍生出的车型,便是这种平衡下的产物。有个性,够亲民,这便是笔者眼中的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