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小学生写作文 下载本文

当时千钧一发时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精神。

四、围绕延伸点设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课文的结尾言止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延伸点设疑。

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辨了,龊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 “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梦教师根据结尾可以设疑: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怎样?小羊死了吗?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可怜的羊被狼吃了”,有的说:“小羊一闪,狼掉到了河里淹死了”,有的说:

“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这样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还使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

总之,设疑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迅速掌握知识的目的。

273语

南宫市仔仲学区 张春燕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怎样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设问法

如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先提出一连串问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为什么说它是死海?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它是怎样形成的,而后依据题目中的两个死的内涵来领会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还有如《地球是圆的吗?》一文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法还培养了同学们课外地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

二、 直观法

如学习《故宫博物馆》一文,放完录音,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印象,教师便借助课文图和教学挂图不用多讲,学生便直观地按照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很清楚了解了故宫建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并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事理说明文是中学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科普读物中的科学知识,仅凭语言讲授学生极难真正掌握,且容易把课上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若用实验法教学,则效果迥异。如《万紫千红的花》主体部分首先说明花的颜色是由其物质基础决定的,即花青素在酸碱等不同液体中呈现不同的颜色。为了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文,可取两只盛有酸碱溶液的烧杯和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红色在碱性液体中变为蓝色,而重新浸入酸性液体中则又渐渐呈现红色,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景中理解掌握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比较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如在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把《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

浅淡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归纳说明文与叙文的根本区别。有不同顺序的比较。 如《故宫博物院》是以空间为序安排材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以时间为序为安排材料,有不同

语言风格的比较。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平安实,《看云识天气》语言生动形象。有些课文,本身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苏州园林》将园林内亭台轩谢的布局与古代宫殿、现代住宅作比较,突出了它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介绍花草树木的映衬,将园林内的树木与其他园林相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在介绍园林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容易活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标题法

即对标题品头评足,看它是否贴切、是否醒目、是否生动??而要对标题作出上述这种评论,对课文不熟悉是不行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初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读课文后,就下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是否吻合?”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不仅认真读课文,研究课文,而且在读课文之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愉快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使课堂缺乏活力,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感染,增见识,长才干。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的成功

秘诀多在于此。如我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分马》等课文时,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角色朗读,由于人人早有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为扮演角色,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泼。皇帝的愚蠢可笑、骗子的阿谀奉承、警官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形象。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老孙头的表里不一,学生们扮演得有声有色, 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兴致高, 情趣浓,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诵读法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课文,皆是朗读的好材料。初中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写作技巧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诵读。因此,我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能力。如我让学生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了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到大草原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再诵读的乐趣。

八、竞争法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默写诗歌比赛、办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学生通过竞赛,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可以开展各种有关的语文文游戏活动;如猜谜语、写对联、串成语、演小品等,让大多数人参加到其中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这样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发现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感到语文学习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

以上八法并非“大全”,我想教师只要深入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

190语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院 郭秀珍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俗话说“教育者先受教育”。同理,“创新者先要创新”。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先树立全新思维观念和全新课堂教学意识。

1、改变课堂模式。改变过去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可以通过努力跳起来摘到桃子,激发他们创造欲望在课堂上多鼓励,多引导启发,少打击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回答有误时,要启发,不简单否定了事。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明辩是非。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构置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随时注意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或讲授,或点拨讨论,或比较分析,或作读书笔记,或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解决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怀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冲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和权威,从自我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

如:学习鲁迅《祝福》,有个同学质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自杀?此问题作者没有明说,教师不能斥之为“钻牛角:尖”,不理不管,而是对他大加表扬,并把问题交由大家讨论,结果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逐渐感受到祥林嫂的死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找到了害死祥林嫂的“元凶”。这样大家集思广益,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思维。

(2)重视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那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实现创造的途径。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思维的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出来,从而能够敏锐、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要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既会横向思考,又会纵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如:学习《项链》设置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后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致,你如何认为等等。用这些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判断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

还可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等。 (3)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没有分析综合能力很难有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在这方面训练学生。如:讲苏轼《前赤壁赋》就可以让学生跟他的《后赤壁赋》相比较,体会两篇文章的思想意义,写作等方面的异同,然后加以总结。

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然,创造离不开知识,因此,我们在训练其创造性思维的同时,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重视语文其础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有创造的思维,并不一定就有了创造能力,他还应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这些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教学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造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成功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会儿”,所以,我们要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创造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奋发进取,勤奋劳动,让学生从小培养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不知疲倦地思索,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克服定位的思维模式,独立思考问题,因为创造者的思维是活跃的,多疑好问具有丰富想象力,并保持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感受力和惊诧的能力,并敢于摆脱一种格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的质疑。

最后,要掌握创新的技法,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要做创造型人才,勇于在创造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实力。

197语

河北省怀安县职教中心 任红雨

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选择角度,确定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并不太困难。难得是如何做到论而有“理”,议而有“序”,也就是如何选择论据、积累论据、表述论据。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精于选择

论据要选择那些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说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把许多缺乏代表性的鲜为人知的事实都罗列起来作为论据,不仅不能充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且还会造成文章的隔靴搔痒蘩冗臃肿。在李瑞环写的《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职高语文课本第二册实验本)一文中,作者为论证“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论点,列举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地震仪的制造、哈雷彗星的最早发现、文艺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秦陵兵马俑以及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作为论据。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足以影响整个人类社

议论文中的“理”与“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