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进程的世界瑰宝。 二、勤于积累
写议论文,学生最苦恼的恐怕就是手中的材料不多,论据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人拿到老师交给的论文题目,往往是“料”不足,“理”不壮,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怎样 培养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充实论据呢?我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文中搜集事例,概括归纳整理成一份论据资料,这种资料要分门别类拟出若干个常见常用的基本条目,如:知识就是力量、失败乃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等等。中学各科教材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材料仓库,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 条析理,储而备用。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摘录资料的习惯,指导他们善于从平时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杂志、以及电视新闻中随手摘抄有价值的材料、史实、名人名言、警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以备写作的资料仓库。
三、善于表达
议论文中,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说明论点,必须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1.根据需要选择论证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常有见常用的有:(一)归纳法。(二)例证法。(三)演绎法。(四)类比法。(五)反证法。不管用那一种方法,在结构的安排上都要严谨得体,井然成章。
2.分析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
要让学生懂得,在一篇议论文习作中,你所提出的论点是否正确,关键是不仅要有充足的论据,还要对论据作出深入的分析。分析的方法一般有因果分析、演变分析、正反分析、点面分析、假设分析等。(一)因果分析: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与论点进行分析,目的是以结果的可靠性来证明原因的可靠性,或者以原因的可靠性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二)演变分析:从演变过程的角度对若干论据的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论证论点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三)正反分析:把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对照起来分析,目的是说明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论点提出的看 法、主张去做,不这样去做为什么不行,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四)点面分析:“点”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论据,“面”是指从具体论据中推导出来的概括性论据。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五)假设分析:议论中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后,假设它是虚假的,再对这个假设进行分析,使人看到它的荒谬。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性。
3、议要充分,叙要有度
议论文是议事说理的文体。这个“理”要让人信服就要议得充分,议的透彻,而作为论点载体的论据,总是提出一些普遍公认的事实,这就离不开叙事。议论文中的“叙”,一定要简洁精要叙而有“度”,决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延枝申蔓放纵铺陈,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文章不伦不类,论点模糊不清。如何在议论文中掌握论据叙事的度?这里举出几种常用的方法。(一)化整为零。有的议论文整篇文章只引用一件复杂的事例作论据,对这复杂的事例可以“化整为零”,采取分段叙述,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这样叙中有议,层层深入,要比先有大段的平铺叙事,然后再就事论理效果要好得多。(二)概括叙述。有的议论文用比较单纯的事实作论据,这样就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把事例简要地叙述出来。(三)说明特征。有的事实论据涉及到一些数字和细节,则又必须把必要的数字、增减的幅度等较详细地叙述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以事论理的作用。
要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涉及的方面还很多,诸如结构的安排、行文的流畅、词语的确切等,这需要习作者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逐步领会,不断提高。
326语
河北省清河县马屯学区 牛兰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十分迅速。据统计,在现代社会里,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在发展着,二三年就翻一番,十来年将增长30倍。在这种形势下,在学校十几年的时间光靠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改变在学校里单纯学知识的做法,而把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即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热情。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辩,它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敢于和善于转换新角度思考、质疑、答问,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创见。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信力,对学习有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成长愿望和崇高的志向。观察力,在思维指导下的感知活动,摄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持久力,也就是学习的毅力,坚持该做的事情,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保证学习的进行。记忆力,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维持的时间,记忆的容量,记忆的准确率和记忆的选择能力。理解力,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创造力,是运用所学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设计和探索,产生新认识或新思维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独立的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过程,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训练思维,使学生活学,学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为了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要以训练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分析,由“死学”变成“活学”,进而达到会学。以阅读教学中,应开拓以下几条训练思维的途径。
1、抓课题,训练思维的正确性。好的题目,常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上课伊始,教师抓住题目引发问题,启动思维,引导学生从“课题”这个窗口窥探,进行合理想象: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会写些什么?应怎样写???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从而仔细体会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有何差别,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合理、正确性很有作用。
2、抓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思路,获得思路顺畅,对发展思想,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提高读写能力,关系重大。例如《鸬鹚》一文,既写了
开展自主学习 训练思维能力
鸬鹚的活动,又写了湖面的情景,那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个事物的呢?可启发学生根据鸬鹚的活动过程及湖面所产生的相应情况列出这样的思路提纲:
鸬鹚:等待——捕鱼——归去 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
这样,学生不仅对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而且学路也清晰了,为以后写类似的文章增强了逻辑性。
3、抓中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课文的中心犹如军队中的统帅,读课文不明中心,不可能真正读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中心的训练,应不拘形式地全面渗透。如教《惊弓之鸟》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填空让学生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只()的大雁听到()就吓得(),这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就()。使我们懂得善于(),善于()才能()。”这是一道具有较高总结功能、概括性强的训练题,在本课导读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这一练习,学生对本文的中心理解就深刻了。
4、抓延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所谓“延伸”,也就是要向生活延伸,向实用延伸。这种课内外的沟通,有利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赤壁之战》后,大多数学生仍意犹未尽,这时可把握时机,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某些故事。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5、抓评论,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阅读课文,不仅仅是消极地接受作者的思路,而必须经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生发、内化,这从根本上来说便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的机制离不开评论。阅读活动中,评论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还可以通过抓画面,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抓关键词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等。
327 语 转变教师角色 促进自主学习
河北省清河县孙庄学区 任书玲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了。叶老早就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换位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变“主宰”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主动的施教者,即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甚至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塞给学生,因此,优化学习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变换教师的角色着手,把教师大量的讲解分析,变为学生的自读、质疑、问难、过程。例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可从课题、字、词、句、片断及至一个标点符号,谈谈学后的收获,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不理解、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核心是强调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 变“他主”为“自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核心问题,要将学生从长 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变“他主”为“自主”。这一转化有“量”和“质”的保证。所谓“量”即时间上的保证。例如:我在教生得出,廉颇在保卫赵国中的作用与蔺相如等同。因势利导出了一道填空题,“如果没有廉颇,赵国就会(),如果没有蔺相如,赵王就会(),只有廉颇和蔺相如()才能()。”让学生懂得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这一语言文字训练安排了十分钟,保证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是“质”的保证,在学习中,参与学习是主要学习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权。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例如,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评价,学了《将相和》一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有的说:“我不喜欢秦王,因为他仗着国势强盛,常常欺侮别的国家。”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超人的勇气和才能,尤其是他临危不惧,不计个人得失,忠心为国的好思想。”还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有百战百胜的将才和知过能改的美德。学生表达后,我让他们记下评议会上的情景,写一片断《小小评议会》,巡视中发现有独到见解的好思路给予表扬,发言虽然只有五六个人,但是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三、 变“内容”为“例子” 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材料,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正确把握处理教材是优化学习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从三方面着手:
1、精心筛选,例如《劳动的开端》的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次挑煤劳动。《三顾茅庐》重点部分是第三次拜访内容。在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感知大意后直奔重点段,让学生精读,通过“访问前的争执,访问途中的态度,门口守候的诚意,访谈时的虚心求教。”把刘备的言行深化了,正是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诸葛亮答应出山辅助刘备。至于“一顾”、“二顾”则略读、粗读,腾出时间,集中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扎实训练。
2、组合融汇,语文教材经专家精心编排,有科学的系统性,但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组合,例如省编教材第五单元,其中三篇写人,一篇写景,根据需要我把《庐山云雾》安排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起上,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凭借教材,举一反三,较快提高专项能力。
3、补充拓展,“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做到四个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生活相结合。学习通讯报道后,要求把学校少先队开展“我献一本书,能看千本书”的活动进行报道,并积极投稿,美术作业制作贺卡,要求把语文课中学过的祝贺语用上去,使之锦上添花。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与家乡的冬天作比较,经常选择与教材相关篇章,让学生快速阅读,扩大阅读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总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8 语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河北省清河县黄金庄学区 宋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