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黑带考题搜集 下载本文

1. 为了研究如何在车床车销轴棒时提高光洁度问题,绿带张先生在11次试验中安排了6个因子(例如进刀速度、横移速度、道具倾角等)的部分因子实验26-3(中心点),共11次实验。黑带王先生提示他,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一定要注意安排实验的随机化,有关实验的随机化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CD ?

A 对26-3次角点实验进行随机化,中心点安排在所有角点实验后进行

B 将计算机生成编号从1到11,将11次试验次序随机化,必要时适当调整3个中心点使其均匀分布到11次试验中,按随机化的顺序依次进行

C 对26-3次角点试验按标准顺序进行,将3个中心点随机插入角点试验中 D 随机化要保证试验中因子参数的调整次数最少

19.某一稳定的零件生产过程质量性具有双侧公差,零件质量特性均值比公差中心值稍大些,过程能力指数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后来生产过程获得了改进,其标准差降低为原来标准差的90%,均值维持不变。这时,对于能力指数Cp和Cpk的改进状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Cp提高约11%,Cpk也提高约11%

B 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大 C 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小 D 对于Cp及Cpk的提高值完全无法断定

注:CPK是变大还是变小?还是不变?请给出原因或分析。谢谢

20.某具双侧工差的工序过程能力结果发现Cp=1.6, Cpk=1.0,过程能力指数提示过程改进的主要方向是:

A 减小过程标准差

B 降低过程均值至公差中心

C 提高过程均值至公差中心

D 仅凭这两个指数不能肯定改进方向

注:B和C过程均值至公差中心是降低还是提高??请说明清楚过程,谢谢

18.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需要判断数据的正态性。某六西格玛黑带在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时发现数据呈现右偏态分布,此时应采取何种处理: D

A 将导致右偏的部分极端数据删除,但数据分布呈对称分布 B 采用Box-Cox转换,使数据的正态性转换方法进行转换 C 采用侧数转换,使数据满足正态性要求 D 检查是否是由于异常因素导致的非正态,如果是,则应在消除异常因素后重新收集数据,否则,可以采用数据的正态性转换方法进行转换

31 某六西格玛小组正在研究温度和粘度对其所关注的涂层厚度的影响,并试图通过回归建立模型。进行残差检验时,得到了残差对拟合值的图形,该图就像一个向右开口的喇叭筒形状,依据该图进行判断,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A.残差对拟合值图的喇叭筒形说明了回归假定中的数据独立性有问题

B.残差对拟合值图的喇叭筒形说明了观察值的方法随着观察值的量值增加而增加 C.残差对拟合值图的喇叭筒形说明了残差分布非正态 D.在ABC中不止一项有问题

注:残差分析的喇叭状是为了确定是否有系统误差参与其中还是判断方差同齐性?还是另外的,最好对对每个选项的对错给予分析,谢谢

3. 在什么条件下不需要用最陡升降法寻找优化试验的优化方向和优化点? A 因子是定性变量,如材料类型,操作技能等

B 前期实验时选用的定量因子的取值范围已经是设备能力的极限或安全范围 C 实验结果显示的中心点的响应变量值已经比其他试验点的更好

D 实验结果显示中心点与其它点的响应变量值是有显著差异的,但中心点的响应变量与其它试验点比不是最佳的

注:请给出每个选项的对错及原因,谢谢

2. 为了研究如何在车床车销轴棒时提高光洁度问题,绿带张先生在11次试验中安排了6个因子(例如进刀速度、横移速度、道具倾角等)的部分因子实验26-3(中心点),共11次实验。黑带王先生提示他,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一定要注意安排实验的随机化,有关实验的随机化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 对26-3次角点实验进行随机化,中心点安排在所有角点实验后进行

B 将计算机生成编号从1到11,将11次试验次序随机化,必要时适当调整3个中心点使其均匀分布到11次试验中,按随机化的顺序依次进行

C 对26-3次角点试验按标准顺序进行,将3个中心点随机插入角点试验中 D 随机化要保证试验中因子参数的调整次数最少

注:随机化是全部数据一起随机化,还是单独对角点,中心点各有要求,请给予分析过程,谢谢

经过全因子试验后,最终确认有4个因子对于相应变量有显著响应。为了获得含有这4个因子的二次回归方程,准备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如果决定中心点进行5次重复试验,不考虑分区组,那么总实验次数会是多少: A:21 B:27 C:29 D:30

关于TRIZ的说法,错误的是(多选):

A:TRIZ方法在冲突中寻找可接受的平衡和折衷 B:TRIZ提出了系统冲突的解决原则和标准解决方案 C:TRIZ不能用在服务行业中

D:大多数创造性的问题,都可以在TRIZ标准解决方案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请问A和B准确么,特别是TRIZ提出了系统冲突的解决原则和标准解决方案吗???

在项目特许任务书中,通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多选): A:问题陈述 B:预期解决方案 C:项目目标

D:项目可行性分析

其中D选项项目可行性分析是否包含在项目特许任务书上?

在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时,力场分析方法可用于: A: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 B:证项目的实施效果

C:确定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好处和问题 D:定量分析变异源

组织中典型的沟通类型有(多选):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横向

D:非正式交流

按照卡若质量模型,指出下述各项哪些属于一元质量(多选): A:手机待机时间 B:手机接收信号强度 C:手机的大小

D:手机外观d,ac,ac,c,acd,ab A C B C ABCD AB

以下对顾客满意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顾客满意是对其期望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B.顾客满意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

C.顾客满意是顾客的一种感受,用简单的\满意\、\不满意\、\有意见\等方式是难以表达顾客感受的程度

D.可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顾客的各种感受,并采取统计技术等方法来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的程度

E.组织一直未收到顾客的抱怨,表示顾客已非常满意了

C选项是否正确??应该可以用\满意\、\不满意\、\有意见\等方式表示的吧?

解决质量问题时,制定对策并取得成效后,为了防止质量问题再发生,必须做到: A.再次确认5W1H 的内容,并将其标准化 B.进行标准的准备与传达 C.实施教育培训

D.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

30.某产品分为6个等级,现从该批产品中抽取100件,结果如下: 等级 I II III IV V VI 件数 26 13 12 22 10 17 则上表中件数的众数为:

A.I B.IV C.26 D.22

1. 最早开始时间的计算:14天,方法:1-4-6-8路线,所需天数=3+6+5=14天。

2.最迟开工天数17天,方法:关键路线-M=1-4-6-9-10路线-M=3+6+8+2-2=17天

M 车间的任务是将直径为40 毫米的钢坯热煅为直径32 毫米的叶片轴,每根轴都要大约160 秒才能锻造完成。为了检验钢坯温度对于锻造时间是否有显著影响,选定了1200,1230,1260 三种初始温度,各煅造了10 根叶片轴,共记录了3 组总计30 个煅造时间数据。在分析时准备使用单因子的方差分析(ANOVA)。为此应考虑验证下列条件: 1) 经检验,可以认为 3 组数据都满足独立性。 2) 经检验,可以认为 3 组数据都满足正态性。

3) 经检验,可以认为合并后的 30 个数据满足正态性。 4) 经检验,可以认为 3 组数据的方差是相等的。 正确的要求是: A. 应验证 1)2) B. 应验证 1)2)4) C. 应验证 1)3)4) D. 应验证 1)2)3)4)

现要考察4 种几何形状不同、阻值相同的薄膜电阻(形状编号1-4)对电流噪声的影响,因为一块陶瓷平板上只能安装3 个薄膜电阻,所以共使用了4 块陶瓷平板,各板上依次安排[1,2,3];[1,2,4];[1,3,4];[2,3,4]号形状电阻,根据这些试验结果以分析各形状电阻的效应。在这个试验方案中,陶瓷平板是: A. 区组大小为 3 的区组因子 B. 具有 4 个水平的可控因子 C. 分为 4 个水平的随机化因子 D. 以上都不对

73.某企业的六西格玛团队拟对有4 个连续变量的因子安排24-1 部分因子试验,对于是否增加中心点

和如何增加中心点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四种意见,你认为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A. 为了预防设备损坏带来的影响,中心点的测试应该在试验进程的末尾进行。 增加一次额外的中心点试验足矣

B. 中心点的测试应该在试验进程的开头、中间及末尾进行,推荐总共增加3~5 次额外的中心点 进行试验

C. 为了预防过程出现不稳定状况,中心点的测试应该在试验设计的开头进行,增加一次额外的中心点试验足矣

D. 为了考察响应变量Y 是否存在曲率,中心点应该安排试验3~5 次,且只能安排在试验进程的中段进行

1、方差检验的3个条件,独立、正态、等方差 2、陶瓷板应该是可以看做是随机化因子

3、中心点重复可以代替实验的重复性,安排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减少噪音的影响

91.(多选)某工程师在六西格玛项目中关于选择试验设计方案与团队成员产生了分歧,该试验有6 个因子,

皆为连续型变量,根据工程经验,并非所有因子都显著。他准备用两水平设计,但是有的工程师认为

个别因子与响应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建议用三水平设计,为了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响应与因子的

模型,你认为哪些是可以实现试验次数较少的试验设计方案: A. 进行三水平 36 全因子设计,一次性拟合出模型; B. 先进行 26-2 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

行响应曲面设计;

C. 先进行 26-3 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必要时再进行折叠设计,然后再进行全

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D. 先进行 26 的全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然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

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为了研究如何在车床车削轴棒时提高光洁度问题,绿带张先生在11 次试验中安排了6 个因子(例

如进刀速度、横移速度、刀具倾角等)的部分因子试验26-3+3(中心点), 共11 次试验。黑带王先

生提示他,根据试验设计的原则,一定要注意安排试验的随机化。有关试验随机化的描述,哪些是错 误的?

A. 对 26-3 次角点试验进行随机化,中心点安排在所有角点试验后进行

B. 将计算机生成编号从 1 至11,将11 次试验次序随机化,必要时适当调整3 个中心点使其均

匀分布到11 次试验中,按随机化的顺序依次进行

C. 对 26-3 次角点试验按标准顺序进行,将3 个中心点随机插入角点试验中 D. 随机化要保证试验中因子参数的调整次数最少

114.在什么条件下不需要用最陡升降法寻找优化试验的优化方向和优化点? A. 因子是定性变量, 如材料类型,操作技能等

B. 前期试验时选用的定量因子的取值范围已经是设备能力的极限或安全范围 C. 试验结果显示中心点的响应变量值已经比其他试验点的更好

D. 试验结果显示中心点与其它点的响应变量值是有显著差异的,但中心点的响应变量与其他试

验点比不是最佳的

某次DOE的分析结果为 Y = 8.7+ 3X1 - 3X2,现要用最陡上升法尽快找到最优点区域,那么最陡上升方向应为?( A )

A. ΔX1=1: ΔX2=-1 C.ΔX1=11.7 ΔX2=5.7 B. ΔX1=3 ΔX2=-8.7 D.ΔX1=11.7 ΔX2=-5.7 参考:最陡的上升方向,一个X确定后,另外一个X,就是公式中的系数比值,这里是 3/3=1.

某工程师为了分析洗衣机箱体的尺寸,上午9点连续收集了10个箱体尺寸,下午1点收集了10个数据,下午4点收集了10个数据,假设这30个数据稳定、正态,请问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D )

A.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B.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不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C.不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D.不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也不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参考:这30个点为三个集群,不能代表过程。

25.以下不属于设备设计可维护性指导原则的是( ) A.标准化 B.模块化 C.故障报警 D.功能独特性

26.防止上游出现生产瓶颈现象,通常设立的缓冲机制是( ) A.预备代工厂 B.安全库存 C.合理库存 D.中间库存

27.生产工序按照顺序安排,在一个生产单元中的产品从一个工位移到下一个工位,中间没有任何在制品作为缓冲,我们称这种技术为( ) A.零库存 B.单件流 C.顺序流 D.快速流 上面这三题貌似书上没有呢

42. 产品加工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的西格玛水平为3.0,第二道工序的西格玛水平为4.0,则整体西格玛水平为:( ) A. 3.0 B. 4.0

C. 3.5 D. 不能计算出整体西格玛水平 这题猜的A,是不是总的水平由低的分水平决定啊?

51. 以下对FMEA中检出率(Detection)的项目说法错误的是( ) A.检出率指预防或检测不良品流至客户处的能力 B.一般以机率或1~10 的评点表示其等级 C.评价等级数值越高,越容易检出

D.为提高检出率, 通常计划的设计管制/ 过程管制中必须予以改进 本题不会

58.项目进入到改善阶段时,针对3个X的进行全因子DOE发现模型非线性,其中3个因子的进行全因子实验时高低水准就已经是目前能调整的极值,为找到X得最佳设置,为确保模型的旋转性,请问接下来该进行何种实验( )

A.全因子加中心点DOE B.CCC设计 C.CCI设计 D.CCF设计

感觉BC都行啊,我猜的C,该选哪个?

(多选)在DOE的方差分析当中,残差一般由下列哪几部分构成?( ) A. 角点仿行 B. 失拟 C. 中心点重复 D. 随机化 完全不会,怎么看啊?

某六西格玛团队拟采用均值-极差控制图控制某注塑机注塑的零件关键尺寸,

当团队采用DOE优化了注塑模温和压力后,在均值控制图上发现连续15个点均在中心线1σ内(即C区),此现象表明:

A. 按照控制图判异准则,过程失控,参数优化失败 B. 过程均值发生了显著变化

C. 过程方差显著增大,需要重新计算控制限 D. 过程方差显著减少,需要重新计算控制限

2. (2008)75.自动车床生产的螺纹钢直径之规格限为22±0.4mm,对于直径之数据需要监控。获得本车间60个小时的记录后,绘制出的单值控制图,其上限为22.5mm,下限为21.3mm,且60个点皆落入控制限内。为此可用断定: A. 控制图范围比公差限宽,说明生产不稳定;

B. 控制图内控制限的中心为21.9mm,与目标22mm有偏离,说明生产改进的首要目标是缩小平均值与目标之间的偏移;

C. 生产基本上是稳定的,生产状况也很好;

D. 生产基本是上稳定的,但生产状况较差,螺纹钢直径波动太大。

1.某财务服务公司有4各不同的部门负责处理贷款业务,对该业务的衡量是采用每个部门的一组员工一周的5个工作日内每天进行处理的平均数量(连续数据,假设服从正态分布)。通过方差分析,发现部门同业务处理能力有显著不同,但公司经理还想知道4个部门中任取2部门业务处理能力的比较状况,请问他应该选用如下的多重比较方法中的哪种方法?(A) A. Tukey’s整体误差率方法 B. Fisher’s个体误差率方法 C. Dunnett’s整体误差率方法 D. Hsu’s整体误差率方法 2.对一个稳定的生产过程绘制 控制图,已知当子组样本含量为2时,其下控制限LCL=70,

上控制限UCL=82,问:当子组样本含量增加到8时, 控制图的控制限应该变为:(C)

A LCL=75,UCL=77 B LCL=74,UCL=78 C LCL=73,UCL=79 D LCL=70,UCL=82

控制限宽度为2x3倍的样本均值(X-bar)的样本标准差(S)。样本数量增加4倍,前述S降低2倍。

原控制限宽度为12,则新的为6。答案为C。中心极限定理

制程是稳定的,也就说明了控制线也应该是稳定不变的,除非你重新修订控制线,否则不论样本容量变成多少哦,控制线都不应该改变哦 X

过程稳定是说估计出的样本标准差不变。而变化的是采样的样本数,因而控制限也随之改变。

3.在某MSA分析中发现其容差百分比为60%,不满足MSA要求,黑带考虑利用重复测量降低MSA误差,以继续使用原测量系统。请问,要将容差百分比降低到20%,最少要重复测量多少次:(D) A. 6次。 B.7次。 C.8次。 D.9次。

这个题目是利用中心极限定律,多次测量后,均值标准误缩小,比例为sqrt(N) 那么这里sqrt(N)=60%/20%=3,所以N=9

%Tolerance(before) = 6*s(gage)/Tolerance = 60% %Tolerance(after) = 6*S(gage)/Tolerance = 20% CLT: S(gage) = s(Gage)/n^0.5,

%Tolerance(before)/%Tolerance(after) = 60%/20% so, n = 9

4.某企业拟购买一部关键设备,现有两个供应商(甲、乙)均可提供相同型号的设备,为了检验设备的质量,质量工程师对甲、乙两台设备进行了过程能力分析,结果发现,甲设备:Cp=1.8,Cpk=1.3,乙设备:Cp=1.31,Cpk=1.3。假定甲乙设备价格相同,其它安装和服务也基本相同。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以判定:(A)

A 甲设备比乙设备好一些,因为甲设备的Cp更高一些; B 甲设备和乙设备一样,因为甲设备和乙设备的Cpk相同;

C 乙设备要比甲设备好一些,因为乙设备的Cp与Cpk接近,表明目标中心与分布中心基本重合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CP是潜在过程能力,CPK是实际过程能力。CP好说明设备本身好,CPK没有CP好,是制造中心和规格中心不吻合,需要做调整而已。CPK与CP是不考虑组内变差,认为组内变差可忽略,而且这两者是在过程受控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为看这个设备好不好,关键在于评价用它生产产品不良品率的高低,不良品率越低,则设

备越好。

不良品率P=Φ[3(Cpk-2Cp)]+1-Φ(3Cpk)。

Cpk一致,Cp越大,Φ[3(Cpk-2Cp)]越小,则P也越小。转载请注明出自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http://www3.6sq.net/,本贴地址:http://www3.6sq.net/viewthread.php?tid=226329

2.在车削轴的加工过程中,轴的直径是一个关键质量特性。某工程师对该过程进行了过程能力分析,该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随机抽取了25根轴,并且为了避免轴不同位置的直径有变异,在每根轴上测9个位置,将每根轴上测得的9个数据作为一个样本,这样共取得了25根轴直径的数据,分析得知数据满足稳定性及正态性的要求。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得到如下结果:Cp=1.69,Cpk=1.44;Pp=0.34,Ppk=0.29,根据这一结果,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A 每根轴内部测量点的数据波动不大,但是每根轴之间的波动较大 B 每根轴内部测量点的数据波动较大,但是每根轴之间的波动不大 C 每根轴内部测量点的数据波动和每根轴之间的波动都比较大 D 以上所述都不对

PP/PPK考虑了组件和组内的差异,而CP/CPK只考虑组内差异。因此CPK好,而PPK差说明了组间之内的差异太大。

5.对生产的螺钉直径加以监控,可以得知过程是稳定的,螺钉直径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给定的公差限是双侧的,计算后得知Cpl=0.8,Cpu=1.4.这时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BCD)

A 过程的平均值高于公差中心 B 过程的平均值低于公差中心 C Cp值是1.1 D Cpk值是0.8

6.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使用中定义了8个检验模式。假设每种检验模式的虚发警报概率都是0.27%。且各种虚发报警是独立的。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同时使用8个检验模式,则虚发警报的概率就会增加到大约:(C) A. 0.5% B. 1% C. 2% D. 3%

1-0.9973^8,可以看成一个串联系统,只要系统里的一个出问题,系统就出问题 相加的算法是不对的

7.为了研究女子身高与死亡率之间是否有关,韩国几家研究机构从1994年至2004年间收集了34万多名女性的身高数据。在此期间上述样本中有10216名女性因病去世。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身高每高出5cm。则死亡率就下降7%。这个结论是用下列哪种统计工具获得的?(B)

A.将身高作为自变量,以是否死亡(0:未死亡:1:死亡)作为响应变量,直接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 B.将身高作为自变量,以是否死亡(0:未死亡:1:死亡)作为离散型响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C.将是否死亡分为两组,将身高作为响应变量,直接进行假设检验

D.将身高分为若干组,将是否死亡分为两组,这就得到了列联表,对列联表进行卡方检验

8.某批次产品有不良率4%。请用泊松分布计算,当随机抽样50 件时,其结果不能反映 该批产品的真实质量情况的概率?(B) A. 0.27 B. 0.73 C. 0.82 D. 0.67

1-Poisson(x=2)=0.73%

9.自动车床生产的螺纹钢直径之规格限为22±0.4mm,对于直径之数据需要监控。获得本车 间60个小时的记录后,绘制出的单值控制图,其上限为22.5mm,下限为21.3mm,且60个点皆落入控制限内。为此可用断定:(D)

A. 控制图范围比公差限宽,说明生产不稳定;

B. 控制图内控制限的中心为21.9mm,与目标22mm有偏离,说明生产改进的首要目标是 缩小平均值与目标之间的偏移;

C. 生产基本上是稳定的,生产状况也很好;

D. 生产基本是上稳定的,但生产状况较差,螺纹钢直径波动太大。

10.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EWMA)适用于下列哪种场合:(A) A.探测均值持续的较小漂移 B.探测均值较大的漂移 C.自相关过程

D.探测均值较大的偏移和平滑数据

11.己知过程能力指数Cp =1.5 , Cpk =1.4, Ppk =0.8,首先应该采取下列哪种措施:(D) A.调整过程均值,使其接近公差中心 B.调整公差限,使公差范围增大

C.因Cp与Cpk近似相等,且都大于1.33,无需采取任何措施

D.判定过程稳定性有问题,找出影响稳定的因素并消除,保持稳定过程,使其处于受控 状态

12.对离散型测量系统研究时,可以对名义值数据进行属性一致性分析,通常采用Kappa系数来表征结果的一致性,请问Kappa=O表明了什么?( B) A.观测到的评价结果一致性很好

B.观测到的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可能与随机猜测的一致性相同 C.观测到的评价结果比随机猜测的一致性耍稍好些 D.观测到的评价结果无法判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Kappa 表示在评估相同样本时多名评估员所做名义或顺序评估的一致程度。Kappa 统计量常用于交叉分组(表)应用,或用在属性一致性分析(属性量具 R&R)中。

例如,两名医生对 45 位病人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疾病进行检查。医生诊断病情(阳性或阴性)一致的频率有多大?另一个名义评估的示例是检验员对电视屏幕上缺陷的评级。他们是否对气泡、起皮和尘土的分类保持意见一致?

Kappa 值介于 -1 和 +1 之间。kappa 值越高,一致性就越强。 当:

· Kappa = 1 时,表明完全一致。

· Kappa = 0 时,则一致性与偶然预期的相同。

· Kappa < 0 时,一致性比偶然预期的还要弱,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通常,kappa 值至少应该为 0.70,但 kappa 值最好接近 0.90。

当进行顺序评级时(比如按 1 到 5 个等级对缺陷严重性进行评定),Kendall 系数(考虑了排序因素)通常比单独使用 kappa 更适合用来评估关联度。

Minitab 默认计算 Fleiss kappa,但您也可以在需要时指定计算 Cohen kappa。Cohen kappa 是在两个评定员对一次试验进行评定或一个评定员对两次试验进行评定时计算一致性程度的另一种方法。由于使用 kappa 估计偶然一致的概率与使用 Cohen kappa 不一样,因此 kappa 值与 Cohen kappa 稍有不同。

有关计算 kappa 统计量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方法和公式 - 交叉分组表和卡方”以及“方法和公式 - 属性一致性分析”。转载请注明出自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http://www3.6sq.net/,本贴地址:http://www3.6sq.net/viewthread.php?tid=226329

13.据统计某打字员每页的平均差错数为2个,假定差错的出现是随机的。现从该打字员打 印的文件任抽一页文件,发现有3个错字。间:该打字员每页打字差错数的标准差是多少?(B) A.2

B.根号2 C.3

D.根号3

服从期望为2的泊松分布,泊松分布 期望=方差 故方差为2。标准差=√方差=√2

14.H 车间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测量芯片镀膜厚度,其生产规格是500±50μ(微米)。测厚仪在 05 年2 月10 日曾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过校准。为了监测此测厚系统的性能,从3 月1 日开始,每天早晨正式工作前,先对一个厚度为500μ的标准片连续测量5 次,坚持检测30 天, 记录测量的偏差值,共得到150 个数据。从数据上看,这30 天的状况是受控的,所有的点 都落入控制限范围内。计算后得知,这150 个偏差值数据的平均值X=0.94μ,标准差为S=1.42μ,经单样本T 检验,未发现偏差值之均值与0 有显著差异。 总之,整个测量系统的准确性(Accuracy)、精确性(Precision)及稳定性(Stability)都是合格的。这里“此测量系统的准确性(Accuracy)是合格的”指的是:(D)

A.这30 天所有的数据点都落入控制限范围内。

B.X=0.94μ这个结果与公差限范围±50μ相比,小于10%,满足GR&R 要求。 C.S=1.42μ这个结果与公差限范围±50μ相比,小于10%,满足P/T 要求。 D.对于150 个数据进行单样本T 检验,未发现偏差值之均值与0 有显著差异。

15.在六西格玛改进DMAIC过程中,确定当前水平(基线)是()阶段的活动要点。(B) a.界定 b.测量 c.分析 d.控制

16.收集了500 个关于比萨饼配送的数据,发现有25 个迟到,10 个太冷,7 个损失,8 个有错 误的成分,请计算DPMO 值(D) A.5% B 0.1 C.100000 D.25000

17.在起重设备厂中, 对于供应商提供的垫片厚度很敏感。垫片厚度的公差限要求为12 毫米±1 毫米。供应商对他们本月生产状况的报告中只提供给出 Cp=1.33, Cpk=1.00 这两个数据。这时可以对于垫片生产过程得出结论说(A) A. 平均值偏离目标12 毫米 大约 0.25 毫米 B. 平均值偏离目标12 毫米 大约 0.5 毫米 C. 平均值偏离目标12 毫米 大约 0.75 毫米 D. 以上结果都不对

18.设随机变量 X~N(1,4),则P (0< X ≤ )2 为: ( B ) a.1-2Φ(0.5) b.2Φ(0.5)-1 c.2u0.5-1 d.1-2u0.5

19.为了检验一种新研制出的降压药是否有效,选定了不同年龄的男女病人共48人。先记录 了他们服药前的收缩血压值(下称第一组数据),然后让他们连续服药一周,再记录了他们 服药后的收缩血压值(下称第二组数据)。经计算后得到每人服药后的降低值(对应的第一 组数据减去第二组数据,称之为第三组数据)。经讨论,决定进行配对t检验。为此应考虑 验证下列条件:

1)第一组、第二组数据的独立性和正态性。 2)第三组数据的独立性和正态性。 3)第一组、第二组的方差相等性。 正确的要求是:(A) A.只用2)

B.应验证1)2) C.应验证1)2)3) D.应验证1)3)

判断配对T检验,不是直接判断A与B,而是判定他们的差值是否为零,因此和A与B无关,只需差值的分布符合正态和独立。

20.起重设备厂用冲床生产垫片,其关键指标是垫片的厚度。冲床在冲压过程中,冲压速度 是决定厚度的关键条件之一。为了减小厚度的波动,先要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垫片厚度 变异过大。为此,随机选定了车间内的4个工人,让他们分别使用自己的自动冲床,按3种不同的冲压速度(8米/秒、10米/秒及12米/秒)各生产5片垫片。对于每片垫片,测量其中心部位及边缘部位的厚度值。这样就得到了共120个数据。为了分析垫片厚度变异产生的原因,应该:(D)

A.将工人及冲压速度作为两个因子,进行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 (Two-Way ANOVA), 分别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显著性,并根据其显著性所显示的P值对变异原因做出判断。 B.将工人及冲压速度作为两个因子,按两个因子交叉(Crossed)的模型,用一般线性

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 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做出判断。

C.将工人、冲压速度和部件作为3个因子,按三因子嵌套(Nested)结构,用全嵌套模 型 (Fully Nested ANOVA)计算出三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 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做出判断。

D.将工人、冲压速度和部件作为3个因子,按三因子先交叉(Crossed)后嵌套 (Nested) 结构, 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计算出三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 差分量, 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做出判断。 1员工和机器合并为一个因子,分别为A\\B\\C\\D 2速度分别为S1\\S2\\S3 3产品为60个不同产品

所以1与2之间为交叉(不同的1对应的都有相同的2) 2与3之间为嵌套(不同的2产生不同的3) 工人、冲压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垫片厚度不同; 5个垫片之间的变异体现部件间变异;

垫片中心与边缘厚度的差异体现了随机变异,狭义讲就是冲床的固有波动。

21.某六西格玛团队在改进阶段需进行一次试验设计,现有四个因子A,B,C,D,均为连续变量,分析认为除AB、AC二阶交互作用可能显著外,其余二阶交互作用不可能显著,三阶及以上交互作用也都可忽略,但不清楚因子与响应输出之间是否一定线性。下列哪种试验安排最合适

A.24-1部分因子试验附加了3个中心点 B.24全因子试验附加3个中心点 C.24-1部分因子试验无中心点 D.24全因子试验无中心点

22.某工程师欲对7个因子的工程问题进行筛选试验设计,目的在于找出关键的影响因子, 不必考虑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希望试验次数尽量少,则应采用哪种设计:C A. 27-2 B. 27-3 C. 27-4 D. 27-5

23.某工程师拟对两因子的问题进行23全因子试验设计。他拟合的模型为 y=b0十b1x1+b2x2+b1x1x2 后来有人提醒他需要增加几个中心点的试验,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曲性。于是他又补做了三次中心点的试验,然后重新拟合模型。我们可以推断,重新拟合的模型:C

A.参数估计b0、b1、b2、b12均不变

B.参数估计b0不变,但b1、b2、b12均可能有变化 C.参数估计b0可能有变化,但b1、b2、b12不变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加了中心点后,便有了系统误差,只有回归值的变化,但不会改变曲线的走向。 加中心点,对原模型的直接影响:

1、误差大小,所以与误差相关的分析就会有改变,比如各因子及交互作用的显著性,总体模型的显著性等。

2、截距,截距的计算是所有试验点的均值,所以加中心点对截距是有影响的,也就是b0。 而因子或交互作用的系数均是效应的一半(代码化后的),效应的计算是高低水平均值的差,与中心点没有关系。

以上是中心点对原模型的影响,另外的一个作用是,可以判断是否有弯曲,也就是判断原线性模型是否适用。

每个工人都有使用三个速度,反过来讲,每个速度都有被四个工人使用过,这肯定是交叉。而每个工人各自生产的部件(垫片,之前一直以为是冲床。)均只属于各工人自己,这个顺序不能像交叉那样颠倒,所以是嵌套。转载请注明出自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http://www3.6sq.net/,本贴地址:http://www3.6sq.net/viewthread.php?tid=226329

再看统计指南P419,选择中心点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估计随即误差,而不是用来参加对模型各系数(包括常数项)的估计。自变量代码化后,常数项(截距)的含义是将所有自变量为0代入得到,所以不管取多少个中心点,常数项也是不变的。

24.在一个试验设计问题中,共需要考查6个因子A、B、C、D、E及F,但经费所限最多只能进行20次试验(中心点在内)。要求除6个因子的主效应必须估计之外,还必须估计出AB、Ac、AE、BF及CE共5个二阶交互效应。问:下列哪个生成元的选择是可行的?D A. E=ABC,F=ABD B. E=ACD,F=ABC C. E=BCD,F=ACD D. E=ABD,F=ACD

A: E=ABC=>CE=AB, 不行 B: E=ACD 不行

C: E=BCD=>AE=ABCD, F=ACD=>BF=ABCD==>AE=BF, 不行 D: E=ABD=>CE=ABCD, F=ACD=>BF=ABCD==>CE=BF,不行 两边同乘以一个因子就好。

25.3因子的全因子试验设计共进行11次试验,是这样安排的:

因子A为温度,低水平是80度,高水平是90度,因子B为压力,低水平是700公斤,高水平是800公斤;因子C为时间,低水平是20分钟,高水平是26分钟。获得试验数据后,在分析中发现ANOVA表中模型的总效应是显著的,但是明显地有弯曲(Curvature)。为此准备进行响应曲面设计。但压力不可能超过800公斤,可是原来的试验结果还希望继续使用。这时应采用下列哪种响应曲面设计?C A.CCC设计(中心复合序贯设计) B.CCI设计(中心复合有界设计) C.CCF设计(中心复合表面设计) D.BB设计(Box-Behnken设计) 看书,书上有解释.

当因子水平更换困难且试验水平不能超过立方体边界时, 可采用CCF即水平还是(-1. 0 1) 因此题限制压力不可能超过800公斤,既水平固定, 一般CCD因子有5个水平 BB不予考虑

因子范围不超出原范围,所以CCC肯定不行,希望之前的结果还可以使用,也就是序惯试验,BD也排除,CCI轴点取端点的时候,角点必内缩,所以原试验数据就不能用了,BB就更不行了,试验点都不在端点的。

26.在一个试验设计的分析问题中,建立响应变量与各因子及交互效应的回归方程可以有两 种办法:一种是对各因子的代码值(Coded Units)建立回归方程;另一种是直接对各因子的 原始值(Uncoded Units)建立回归方程。在判断各因子或交互效应是否影响显著时,要进行 对各因子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时,可以使用这两种方程中的哪一种?B A. 两种方程检验效果一样,用哪种都可以。

B. 只有用代码值(Coded Units)回归方程才准确;用原始值(Uncoded Units)回归方程有时 判断不准确。

C. 只有用原始值(Uncoded Units)回归方程才准确;用代码值(Coded Units)回归方程有 时判断不准确。

D. 根本用不着回归方程,ANOVA表中结果信息已经足够进行判断。 27.半导体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产品有缺陷就报废,为了分析生产过程状况是否真正达到稳 定,在连续20 天内,每天统计报废的产品个数,且由于面向订单生产,每天产量有较大波 动,这时候,应该使用下列哪种控制图?B A. 使用p 图或np 图都可以。 B. 只能使用p 图

C. 使用c 图与u 图都可以 D. 只能使用np 图

28.为了监测钢铁厂区域内的二氧化硫指标是否合乎环保要求,在全部厂区内设立了10 个监 测站,每小时记录一次各点处二氧化硫浓度。这时应使用的控制图是:C A.Xbar-R B.Xbar-S C.X-MR D.Np

首先你要确定SO2是最大值影响大,还是平均值影响大,还要考虑每个监点;建议LZ做单值极差值,以便查找各个区域的原因

因为需要监测SO2的浓度是否合乎要求, 需要对每一点分别监测, 有一点超标, 结果将是超标。而且,由于条件,地点不同, 不可以将他简单合并, 即,同一时间检测的厂区内不同位置的二氧化硫浓度不能成组。所以,正确做法是对各个位置的检测数据都分别做X-MR图。

(多选) X ? R控制图比X-MR (单值移动极差) 控制图应用更为普遍的原因在于: A. X ? R 图可适用于非正态的过程 B. X ? R 有更高的检出力 C. X ? R 图作图更为简便

D. X ? R 图需要更少的样本含量

29.芯片镀膜生产车间每小时抽5片芯片测量其镀膜的厚度,共检测了48小时,获得240个数据。经趋势图分析发现,各小时5片镀膜厚度之均值大体是稳定的,数据也服从正态分布。 但发现各小时内的差异较小,但各小时间差异较大。六西格玛团队对如何进行SPC(统计过 程分析)发生了分歧。正确的意见是:A

A. 变异来源不仅包含随机误差。此时,必须等待清除组间变异变大的情况后,才能使 用SPC(先除去特殊原因)

B. 其实只要将每小时芯片镀膜厚度之均值求出,对48个数据绘制单值一移动极差(X

一MR)控制图即可

C. 求出各小时芯片镀膜厚度之均值,对之绘制单值一移动极差(X一八妞)控制图外, 再绘制各小时的极差(R)控制图,三张控制图同时使用即可控制过程 D. 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用EWMA控制图

30.对于具有3σ控制限的Xbar-R图来说,原来子组样本含量为3,后来重新设计控制图,子组样本量为5,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C

A. 增加第I类错误风险,同时降低第11类错误风险 B. 增加第II类错误风险,同时降低第I类错误风险 C. 降低第II类错误风险,第I类错误风险不变 D. 降低第I类错误风险,第11类错误风险不变 第一类错误是虚报错误,也就是没问题报问题,第二类是漏报错误,也就是有问题报没问题。 本题中是一个受控过程,因此控制线是不变的3sigma,而不是随样本变化而重新调整控制线。

因为控制线不变,因此正常产品的分布是不变的,落于控制线外的正常点的概率也是不变的,因此第一类错误风险不变

而抽取的样本量增加后,异常点被抽取的概率提高,因此落入控制线外的异常点概率增加,从而使得第二类错误风险降低。

31.自动车床生产的螺纹钢直径之规格限为22±0.4mm,对于直径之数据需要监控。获得本车 间60个小时的记录后,绘制出的单值控制图,其上限为22.5mm,下限为21.3mm,且60个点皆落入控制限内。为此可用断定:D

A. 控制图范围比公差限宽,说明生产不稳定;

B. 控制图内控制限的中心为21.9mm,与目标22mm有偏离,说明生产改进的首要目标是 缩小平均值与目标之间的偏移;

C. 生产基本上是稳定的,生产状况也很好;

D. 生产基本是上稳定的,但生产状况较差,螺纹钢直径波动太大。

32.协助倡导者、企业高层领导筛选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六西格玛项目,选择合适的人员, 并在项目进行中培训和指导,主要是下述哪个角色的职责:C A. 绿带(GB) B. 黑带(BB) C. 资深黑带(MBB) D. 业务负责人

33.对某项目实行风险分析,琳决定预期的收益(或损失),并得到以下四种不相交的可能 结果:D

结果A显示有34,000元的收益,并有0.25的发生概率 结果B显示有120,000元的收益,并有0.40的发生概率 结果C显示有40,000元的损失,并有0.10的发生概率 结果D显示有100,000元的收益,并有0.25的发生概率 则预期的收益(或损失)是: A.130,000元 B.520,000元 C.85,500元

D.77,500元

34.在六西格玛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法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些成员对另 一些成员提出的想法表示异议,由此大家争论了起来。这时,作为团队负责人,你应该C A. 保持沉默,让大家继续争论

B. 请团队中的权威人士发言,就大家的争论做出评判 C. 制止争论,将各方的想法记录下来

D. 采用投票法,按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议

35.在选定了六西格玛项目后,要编写项目特许任务书,一个特许项目任务书不应包括以下 哪项内容:D A.项目问题描述 B.改进机会描述 C.改进目标

D.问题主要影响因素

36.在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改造项目中,大家一致认为:要对8个因子安排因子试验,以确认哪些因子的效应是显著的,每因子只取高、低两水平,所有交互作用暂时可以先不考虑,由于经费特别紧张,试验次数要尽可能的少。下列哪个试验次数是可行试验中试验次数最少的?B

A. 8 B. 12 C. 16 D. 32

在进行Plackett-Burman试验中,一般情况下试验次数选取4的倍数,那么犹如以上题目所示,当因子个数正好等于4的倍数时,最少的试验次数是取当前因子个数的试验,还是比当前因子个数多4的试验次数,例如上题:选A or 选B 。 车床加工轴棒,其长度的公差限为180±3毫米。在测量系统分析中发现重复性标准差为0.12毫米,再现性标准差为0.16毫米。从%P/T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A.本测量系统从%P/T角度来说是完全合格的 B.本测量系统从%P/T角度来说是勉强合格的 C.本测量系统从%P/T角度来说是不合格的 D.上述数据不能得到%P/T值,从而无法判断

B 解析P/T是5.15σ/Δ=5.15*0.2/6=1/6,大于10% 小于30%。所以勉强合格。

36. 某企业用台秤对某材料进行称重,该材料重量要求的公差限为 500±15克。现将一个 500克的砝码,放在此台秤上去称重,测量20次,结果发现均值为510克,标准差为1 克。这说明:

A.台秤有较大偏倚(Bias),需要校准

B.台秤有较大的重复性误差,已不能再使用,需要换用精度更高的天平。 C.台秤存在较大的再现性误差,需要重复测量来减小再现性误差。

D.测量系统没有问题,台秤可以使用。

解析 :天平存在10g的偏倚,偏倚可以通过校准消除。P/T=5.15/30<30%,说明此天平的GR&R还行。

之前我发帖求助答案为:%偏倚=10/30*100%=33.3>10%

57.使用Mood's中位数检验时,选择应用的条件和假设是( ) A: 非正态数据、方差相等、分布形状相同,检验中位数的相等性 B: 非正态数据、方差不相等、分布形状相同,检验中位数的相等性 C: 正态数据、方差相等、分布形状相同,检验中位数的相等性

D: 非正态数据、方差不相等、分布形状不相同,检验中位数的相等性

58.下列内容中,适合使用卡方检验方法的是( ) A: 离散X 离散Y B: 离散X、连续Y C: 连续X、离散Y D: 连续X、连续Y

42.下列分析阶段目的中,最恰当的是( ) A : 判断X's是否为显著的因子

B : 按照X's类型别判断是否需要改善 C : 查找X's D : 收集X's

12. 6sigma水平的缺陷率(DPMO)比4sigma水平的缺陷率提高了多少倍( ) A: 约1800倍, B: 约27倍, C: 约60倍, D: 约20000倍

96. 某黑带进行了一个四个因子两水平的试验设计,初步拟合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Y (coded units) Source DF Seq SS Adj SS Adj MS F P

Main Effects 4 0.0327000 0.0327000 0.0081750 19.55 0.017 X1 1 0.0242000 0.0242000 0.0242000 57.87 0.005 X2 1 0.0012500 0.0012500 0.0012500 2.99 0.182 X3 1 0.0072000 0.0072000 0.0072000 17.22 0.025 X4 1 0.0000500 0.0000500 0.0000500 0.12 0.752

2-Way Interactions 3 0.0019000 0.0019000 0.0006333 1.51 0.371 X1*X2 1 0.0000500 0.0000500 0.0000500 0.12 0.752 X1*X3 1 0.0018000 0.0018000 0.0018000 4.30 0.130 X1*X4 1 0.0000500 0.0000500 0.0000500 0.12 0.752 Residual Error 3 0.0012545 0.0012545 0.0004182

Curvature 1 0.0011879 0.0011879 0.0011879 35.64 0.027 Pure Error 2 0.0000667 0.0000667 0.0000333 Total 10 0.0358545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判定:

A. 这是一个 24-1+3(中心点)的试验设计

B. 因子 X2 和X4 对应的P 值大于0.05, 所以X2 和X4 不显著 C. 由于模型曲性显著,不能简单地判定主因子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 D. 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1、在混料设计中,有A,B,C,D,E等5个因子,假如采用单纯重心法最少试验次数为:()

2、在混料设计中,有A,B,C,D,E等5个因子,假如采用单纯格点法中,阶段为3的最少试验次数为()

A :31 B:9 C:10 D:20 我认为因该为(5+3-1)里面取3 的组合:35次

已知某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小型设备服从平均寿命为40000小时的指数分布。从中采购4台设备加工生产,问在40000小时内,这4台设备都正常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单台在40000小时内正常工作的概率为0.6321

4台在40000小时内都正常工作,是不是同时工作正常?概率是0.6321^4=0.15964

请思考

1 为何想做有中心点的实验?

2 一般全因子设计通常水平数>2,就有中心点的意思

1、因为选中心点为了重复试验,只有重复试验了才能得到随机误差,只有将各处理(试验)间的误差与随机误差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各处理间的差别是否显著。而不选中心点的重复,试验次数过多,但好处是可以更准确的估计随机误差。而多数在二水平全因子设计中,常选用+中心点的方式。

2、是不是三水平的全因子设计不能使用+中心点的方式,只能全部的重复。而三水平部分因子试验虽然MINITAB没有给出专门的窗口,但可以自行安排试验+中心点。 PPK:标准差S,是所有数据减去数据均值的平方之和除以n-1,再开方; CPK:标准差σ,是估计标准差,是极差的平均值除以d2.

1. 某改善项目团队试图减少某工序的平均加工时间,有4个不同的班组进行生产,他们怀

疑不同班组的加工时间分布不同。他们比较了4个班组加工时间的数据,各班组数据量大约有20个左右,数据的分布形态不对称,更不服从正态分布。另外还发现各班组的数据的标准差也不一样大,请建议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统计分析结论: A 直接做方差分析

B 直接做中位数检验,如Mood’s Median检验 C 采用克鲁斯卡尔-沃丽斯(Kruskal-Wallis)检验 D 进行F检验

此题我觉得选B,因为题目说到数据分布形态不对称,而克鲁斯卡尔-沃丽斯

(Kruskal-Wallis)检验要求数据对称性较好。? .以下对精益生产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 精益生产以消除浪费为核心,通过尽量减少库存来暴露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 B 价值流分析中提到“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叫做浪费”,在企业某过程为了防止不良产品流入市场而安排了检验工位,这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因此不叫浪费。 C 精益要求各个活动都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的流动,因此需要保持一定量的在制品库存。

D 看板拉动的原则是保证后工序所需要的零部件,因此前工序应该稍微多准备材料,以保证供给。

20.某项目团队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对项目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时间估计,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对A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了三个估计:最乐观时间:2天,最可能时间:5天,最悲观时间:11天。那么完成A活动的期望时间是: A.6天 B.5.5天 C.5天 D.6.5天

B 红皮书P72,有计算公式,3点法估算项目完成时间 E=(O+4M+P)/6,O为乐观时间,M为正常时间,P为悲观时间

37.某公司对20名六西格玛绿带奖励了2万元,奖金按每个绿带的表现进行了二次分配,有人计算出奖金额的方差为81。后来,公司又出了两个追加奖金的备选方案:(1)每人增加100元;(2)每人增加10%。问若实施这两种方案,奖金的方差分别是多少(保留整数)? A.81 98 B.81 89 C.91 98 D.以上都不对

第二题B 均增加100,则sigma不变,增加10%,sigma变为原来的1.1倍

70.在提高压塑板断裂强度的全因子试验中,对于因子A(温度,两水平取为220和240摄氏度)、因子B(压力,两水平取为360和400帕)进行了含3个中心点共7次试验后,发现响应曲面有严重的弯曲现象。为此希望进行响应曲面设计,得到二阶回归方程。由于压力机最高只能取400帕,本实验的成本又较高,希望能在归纳出二阶回归方程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试验次数,最好的方法是:

A.采用CCC(中心复合序贯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B.采用CCI(中心复合有界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C.采用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只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

D.采用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除再增加4个星号点(轴向点)试验外,还要再加3个中心点试验

第三题C 由于有弯曲,所以要采用RSM,由于压力机最高只能取400帕,所以需要采用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由于成本高,减少实验次数,所以不需要增加中心点。

34.假设规格中心为T,样本均值为 。关于过程能力指数Cp、Cpk、Cpl和Cpu,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当 =T时,Cp=Cpk;当 ≠T时,Cpk<Cp

B.若Cp=1.86,Cpl=0.81,说明过程均值偏大,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降低均值 C.若Cp=1.86,Cpu=0.81,说明过程均值偏大,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降低均值 D.当Cp值一定时,Cpk将随着过程输出中心 与规格中心偏离的增大而减小

第四题B 根据公式Cp=(USL-LSL)/6sigma=(USL-T)/3sigma=(T-LSL)/3sigma Cpk=min(Cpl=(u-LSL)/3sigma,Cpu=(USL-u)/3sigma),当T=u时Cp=Cpk,当T不等u时,Cpk

51.某工程师进行了一个两因子的试验设计,因子分别是A和B,试验输出是注塑件的收缩率Y,以下是Minitab输出的方差分析结果,针对这一输出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Shrinkage, Y (coded unit)

Source DF SeqSS Adj SS AdjMS F P MainEffort 2 5846.6 5846.6 2923.31 141.02 0.000

2-WayInteraction 1 564.1 564.1 564.06 27.21 0.000

ResidualError 12 248.7 248.7 20.73 Pure Error12 248.7 248.7 20.73 Total 15 6659.4

A.这是一个两因子、两水平的部分因子试验

B.这是一个两因子、两水平的全因子试验并有中心点 C.这是一个两因子、三水平的全因子试验

D.这是一个有仿行的两因子、两水平的全因子试验,无中心点

第五题D 首先看有2-Way Interaction的自由度为1,其次主效应的自由度为2,说明是2个因子2个水平的实验,另外总的自由度为15,说明有重复实验,没有弯曲项自由度说明没有中心点

“交互作用的自由度等于所在各列自由度的乘积”,而不是说“交互作用的自由度等于交互的各因子的自由度乘积”,

78.某企业拟对其生产的PCB上的缺陷点进行控制,数据搜集结果显示,平均每100块上的PCB上有16个缺陷,拟用c控制图进行控制(将100块PCB看成一个单位),则c控制图的上下规格限为:

A.UCL=20,LCL=12 B.UCL=24,LCL=8 C.UCL=28,LCL=4 B.UCL=26,LCL=6 第六题C 根据公式控制线=C+/-3sqrtC C=16

在一个实验中有4 个因子,其中2 个因子有2 个水平,另2 个因子有3 个水平,则其全因子设计中的试验个数Run 是: A. 48 ; B. 36 ; C. 24 ; D. 18

李工程师想用流程的数据作 I-MR (单值移动极差图). 他按照时间顺序收集了10个数据点: 5.7 3.6 2.1 3.7 2.9 4.8 6.0 3.1 5.0 4.2 请问第一个移动极差点的数值应该是: ( B )

A.-1.9 B.2.1 C.1.9 D. -2.1 A怎么错了啊?不是后面减去前面吗?

21.某次DOE的分析结果为 Y = 8.7+ 3X1 - 3X2,现要用最陡上升法尽快找到最优点区域,那么最陡上升方向应为?( A ) AΔX1=1ΔX2=1 BΔX1=11.7ΔX2=5.7 CΔX1=3ΔX1=-8.7 DΔX1=1ΔX1=1

某工程师为了分析洗衣机箱体的尺寸,上午9点连续收集了10个箱体尺寸,下午1点收集了10个数据,下午4点收集了10个数据,假设这30个数据稳定、正态,请问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D )

A.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B.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不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C.不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D.不可以使用I-MR控制图进行稳定性研究,也不可以使用这30个数据进行Cpk计算;

某产品分为6个等级,现从该批产品中抽取100件,结果如下: 等级 件数 I 26 II 13 III 12 IV 22 V 10 VI 17 则上表中件数的众数为: A.I B.IV C.26 D.22 91.(多选)某工程师在六西格玛项目中关于选择试验设计方案与团队成员产生了分歧,该试验有6 个因子,

皆为连续型变量,根据工程经验,并非所有因子都显著。他准备用两水平设计,但是有的工程师认为个别因子与响应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建议用三水平设计,为了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响应与因子的模型,你认为哪些是可以实现试验次数较少的试验设计方案:BC? A. 进行三水平 36 全因子设计,一次性拟合出模型; B. 先进行 26-2 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C. 先进行 26-3 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必要时再进行折叠设计,然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D. 先进行 26 的全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然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为了研究如何在车床车削轴棒时提高光洁度问题,绿带张先生在11 次试验中安排了6 个因子(例如进刀速度、横移速度、刀具倾角等)的部分因子试验26-3+3(中心点), 共11 次试验。黑带王先生提示他,根据试验设计的原则,一定要注意安排试验的随机化。有关试验随机化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 对 26-3 次角点试验进行随机化,中心点安排在所有角点试验后进行

B. 将计算机生成编号从 1 至11,将11 次试验次序随机化,必要时适当调整3 个中心点使其均匀分布到11 次试验中,按随机化的顺序依次进行

C. 对 26-3 次角点试验按标准顺序进行,将3 个中心点随机插入角点试验中 D. 随机化要保证试验中因子参数的调整次数最少

1、 BC应该都可以 A没办法拟合曲率,D实验次数较多

2、A不对,中心点最好安排在实验的头、中、尾;B正确;C没有做到随机化;D正确

某厂生产一批小型装置,它的使用寿命服从均值为8,标准差为2(单位:年)的正态分布,根据

下面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表,试问如果工厂规定在4 年保修期内有故障可以免费换新,所有已售产品

的免费换新率估计会是多少? A. 0.00% B. 2.27% C. 4.54% D. 47.73%

1. 对于作业时间不确定的网络计划问题(PERT),已知活动时间的三个估计值(最乐观、最

可能、最悲观),可以计算出每道工序的期望时间,并根据期望时间找到了总期望时间最长的一条线路(双代号网络中从网络始点至终点的通路),并假设总期望时间为T,在对工期进行评估时,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总期望时间最长的一条线路一定是关键路线

B 若有的线路上期望时间略低于T,但方差很大,该线路也可能成为关键路线

C 对于已知的预定工期D,在网络图的所有路线中在D时间内完工概率最大的线路最可能是关键路线

D 对于已知的预定工期D,在网络图的所有线路中在D时间内完工概率最小的线路最可能是关键线路

2.某个2水平的全阶乘DOE设计包括4个因子(其中之一乃离散属性的)加3个中心点, 6 个仿行, 请问如果你执行Minitab 里的Stat > DOE > Factorial > Create Factorial Design .. 你会总共得到多少个实验次数 ? D,D,102

有部分因子为离散型时,伪中心点要由各离散型因子的全水平进行相互组合。本题仅一个2水平离散型因子,因此每个伪中心点需要2次实验。总实验次数为: 2^4*6+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