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芳教你学物理-----高考物理二轮主题复习探索
第一讲 运动
【线索一】 从力与运动的性质,力与运动的轨迹两方面,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物体的运动性质完全取决于其受力情况: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当物体所受外力为恒力时,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当物体所受外力为变力时,一定做变加速运动.
(2)物体的运动轨迹与它的受力情况有关: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在一直线上时,不管合外力的大小是否改变,它的轨迹一定是直线;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时,不管合外力的大小如何,它的轨迹一定是曲线.
【线索二】 从几种典型运动模型入手,掌握各种运动的规律及受力情况 模型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规律 [x=vt,v=c(c为常数),a=0]→受力特征(F=0; 模型2: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运动规律[x=v0t+ at2/2,vt=v0+at,vt2-v02=2ax,x=(vt+v0)t/2]→受力特征(F=恒量,且F与v在一条直线上);
模型3:平抛运动→运动规律(水平方向:vx=v0,x=v0t;竖直方向:vy=gt,y=gt2/2)→受力特征(F=恒量,但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且F⊥v0);
模型4:圆周运动(特例: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运动规律(对于匀速圆周运动有v=2πr/T=ωr,a=v2/r=ω2r)→受力特征(F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对于匀速圆周运动来说,F大小不变).
【线索三】 理解掌握运动学、动力学图像
(1)运动学图像有v-t图像、x-t图像等,对于v-t图像、x-t图像,要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像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能认识图像截距、斜率、交点、拐点、图像面积的物理意义,会借助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
(2)动力学中的图像有F-a图像、F-t图像等.对于F-a图像,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关系式结合图像,明确图像的斜率、截距等的意义,从而由图像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对于F-t图像,要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会分析每一时段的运动性质.
【线索四】 以加速度为桥梁,分析动力学的综合应用问题
运动和力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上,无论哪类问题,正确理解题意、把握条件、分清过程是解题的前提,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解题的关键,而加速度就是联系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
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研究对象.可根据题意选某物体(题设情境中有多个物体时尤显必要)或某一部分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应是受力或运动情况清楚便于解题的物体.有的物体虽是涉及对象但受力或运动情况不明不能选为研究对象,需要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分析.
(2)全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正确画出受力示意图,再根据力的合成知识求得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全面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简图(含物体所在位置、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等).特别注意:若所研究运动过程的运动性质、受力情况并非恒定不变,则要把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个不同的运动阶段详细分析.
【线索五】 以两个公式的巧妙运用为突破口,攻克高考热点——天体运动问题 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向心力,在复习时关键是理解两个基本公式,即(1)GMm/r2=ma向心=mv2/r=mω2r= m4π2r/T2(万有引力提供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式中r指星体运动的半径)
(2)GMm/R2=mg,即GM=gR2(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天体表面物体的重力,式中的R是指天体本身的半径)
对于天体运动问题,只要根据题设条件灵活选择公式(1),大部分问题可以解决,当给出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时,一般还需要结合公式(2)进行解题.
【线索六】 从三类模型入手,攻克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问题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一般只研究最高点和最低点,常见有三种模型(以小球运动为例):
(1)绳模型:绳和轨道只能提供指向圆心的力,可以归为一类;此情况小球恰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状态是重力等于向心力,即mg=mv2/R,得:v=(gR) 1/2.
(2)杆模型:杆或管或环对球既可以提供指向圆心的力,又可以提供背离圆心的力,球过最高点的条件是:球在最高点的速度v≥0.当0 1/2时,杆或管或环对球的弹力F随v增大而减小;当v=(gR) 1/2时,弹力F=0;当v>(gR) 1/2时,弹力F随v增大而增大.
(3)外轨模型:球在最高点时,若v<(gR) 1/2,将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 1/2,将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第二讲 能量
【线索一】 掌握两个“概念”——功和功率
正确认识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各种条件下力所做的功及功率:
(1)恒力做的功: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时,明确作用力F、物体的位移l以及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α,将它们代入公式W=Flcosα,就可以直接求出恒力做的功。当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时,可用W=Fl′求功,式中l′是物体沿力F方向所发生的位移.
(2)变力做的功:①微元法,将全过程中力做的功转化为各微小位移内恒力做功累积求和求出的总功;②图像法,由F-l图像的“面积”求功;③将变力转化为恒力再求功,如力是均匀变化的,可用平均力将变力转化为恒力;④耗散力若大小不变,所做功的大小等于力与路程的乘积;⑤应用动能定理求功,由动能的变化量求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再进一步求出某一力所做的功.
(3)求功率的方法通常有两种:①先求功,再求功率;②直接由Pi=Fivicosα求功率.
【线索二】 突破一个“定理”两个“定律” 1.一个“定理”——动能定理
(1)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其运动过程;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的做功情况;③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Ek2;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k2-Ek1和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2)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技巧:①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腅k与合外力对它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换的关系.这种等量代换的关系也提供了一种计算变力做功的简便方法.②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s、m、v、W、E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学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由于只需从力在整个过程内做的功和这一过程始末两状态的动能变化去考查,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又由于动能和功都是标量,无方向性,无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计算都特别方便.当题设条件
涉及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时,用动能定理求解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简便.用动能定理还能解决一些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求解的问题.
2.两个“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1)判断机械能守恒常用的方法:①如果系统中的物体只受重力和弹簧弹力作用,则机械能守恒.②只有重力、弹簧弹力做功,或系统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③若系统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则机械能守恒.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思路:①确定研究系统和所研究的过程;②进行受力分析,确认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③选择零势能参考面(点);④确定初、末状态的动能和势能;⑤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3)用能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列式的方法常有两种:①从初、末状态的能量相等(即E1=E2)列方程;②从某些能量的减少等于另一些能量的增加(即ΔE=ΔE’)列方程.
(4)规律的优先原则:
①对单个物体,宜选用动能定理,特别是涉及位移的应优先选用动能定理. ②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则优先考虑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③若涉及系统内物体间的相对路程并涉及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就要考虑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讲 场
【线索一】 整体聚合,从厚到薄,从整体上掌握“场”的知识
如在“电场”、“磁场”部分通过对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后,可构成如上面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利用知识网络,可对整讲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自己记忆、理解,实现读书“从厚到薄”的过程,便于自己使用这些知识时能迅速提取运用,同时,掌握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自己思维发展的过程.从这个知识结构网络,我们不仅可以做到提纲挈领,更能有效地帮助自己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有关场的基础知识,并且也为自己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完成上面操作之后,再做一份总结性测试卷.并对照参考答案来评价自己对该讲复习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复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反馈和解决,对于测试卷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彻底不留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