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主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奴隶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2.有关井田制瓦解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②“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贵族之间争夺田地的现象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其中对“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诗人夸大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B.诗句准确反映了当时粮食高产 C.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D.诗句反映国富民强
14.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 )
A.改革官制,强化君主专制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改革赋税制度 D.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15.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积极性大提高 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使用 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下列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态的是 ( )
①井田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私有土地⑤均田制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8.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1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
9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20.下列有关租佃农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土地兼并的结果 ②无地和少地农民 ③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④经济非常脆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1.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27 浙江 26 福建 11 四川 9 广西 2 114 贵州 0 江西 22 湖广 12 广东 5 云南 0 北直 17 山东 13 山西 5 48 河南 11 陕西 2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22.《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23.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 )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铸业 D.造纸业
24.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②③④①
25.“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的是( )
A.唐朝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
C.唐朝城市商业发展 D.唐朝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26.据《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 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海禁政策 ③闭关锁国政策 ④地主阶级的剥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7.下列文献记载中,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10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28.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 )
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人口增多
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29.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 )
A.唐朝时的市有时间限制 B唐朝时市坊分立 C唐朝时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D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30.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有 A.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 B.官营手工业采用雇募制
C.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D景德镇制瓷业雇佣临时工按日发工资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13分)以下是古代关于农工商关系的一些观点言论,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清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三: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回答:
(l)结合两宋史实,简要说明并评述陈亮的观点。(3分)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3分)
(3)结合时代背景评述黄宗羲的观点。同是明清之际,雍正帝和黄宗羲为何在同一问题上有正好相反的看法。(7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11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6分)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6分)
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材料三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3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