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工生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及维护、工艺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四)课程设置满足岗位需求
本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了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通过研讨会,明确了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岗位及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岗位技能与素质要求等,构建了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对应的课程体系,为拓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安排中增加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化工设计》、《煤化学》、《煤质检验分析》、《煤炭气化技术》等课程,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
(五)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岗位工作能力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理论实践并重,突出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质量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稳定性显著提高,通过对宁夏丰友开元化工有限公司、鲁西化工第七化肥厂、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等企业的调查,我院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部分学生已走上技术管理岗位,为区域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企业对我院就业学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六)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我区传统化工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装备水平的任务;新建煤化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础。
调研过程中发现,化工企业对人才学历的需求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态势,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总体需求的13%,位居第一;对大专学历的需求占到17%,相形之下,高学历明显“滞销”。对毕业生进入企业必经第一岗位——一线操作工而言,要求“本科及以上”1家;“专科(高职)”4家;“中专学历”2家。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负责人也表示,除个别研发类岗位和高级工程师外,化工人才学历不需太高,一般来说,大专和本科就可胜任,对于一线操作工
12
而言,企业尤其重视应化专业高职生。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和强大的需求量正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改革的理念,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无疑将带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六、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思路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建设师资团队、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管理教学过程、校企共享教学资源、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1.校企共同建设师资团队
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熟悉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将正在研发之中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体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教育,更不同于基础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校企合作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发展脱离的问题。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首先,企业技术人员要参与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也能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对知识的运用,给出适当的意见,让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与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相一致。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发展非常迅速,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传统的工艺技术,毕业后很快就会被
13
淘汰。在教学中应采用正在研发的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毕业后就会有用武之地。通俗地讲,就是“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远远不能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边工作、边学习,亲身感受企业的技术环境。创新型企业也是学习型企业,在车间内要建立用于职工培训的“学习岛”。这种“学习岛”配备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一些职业院校采用企业淘汰的设备作为实习设备,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第四,在评价方式上,要广泛吸纳企业人员的意见。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毕业生是否合格,企业最有发言权。不能等到了人才市场上再听企业的意见,那时就太晚了。应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先进和课程考核标准是否合理,都要应该由企业把关,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的需要。
4.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互利共赢
与区内相关化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企业》,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实现建设成果共享。例如: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设备、工具、材料、指导教师参与实训教学;企业为教师挂职锻炼搭建平台;企业优先安排学生就业。学院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教育、职业资格鉴定、新技术培训;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技术革新,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二)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管理、创新工作。
在新的人才培养规格修订中,在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细化为35项能力要求,使学生毕业后更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三)确保教学条件的建设 1.继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计划;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挂职锻炼时间,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结构,积极
14
引进具有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化工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化工企业的能工巧匠及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继续加强校内外实训设施建设
按照化工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增加仪器设备,整合扩建、新建实验室,增加实训功能,针对不同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制定各实训项目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构建校企合一的实训管理体系,在实训车间建立企业文化长廊,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四)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创建学生定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新模式,加强过程监控与考核,采取措施如下:1.制定切实可行的定岗实习教学计划及管理方法;
2.做好定岗实习工作安排,签订“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协议,确保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
3.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确定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考核方式。 4.做好学生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接受校企双方的管理及指导,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习成绩评定,共同填写学生定岗实习考核表。考核评价方式分为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