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下载本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很庆幸这个学期修读了管理经济学这门课,这门课让我了解了很多管理与经济方面的思想和著作,所学到的很多都是很实用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期间我也相应的关注和阅读了一些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麦克〃波特的《竞争论》、科斯/王宁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到了期末,老师要求读一本书作为作为期末考核,我想来想去,虽然在大学修读了宏观经济学,但仅限于教科书的知识,对于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却没有认真读过,所以我想选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来认真地读一遍。曾经听大学的老师说过:“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而最能代表凯恩斯思想的著作即《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共同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于是,我急急忙忙在当当网买了一本全新译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进行阅读。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这个决定可能不是很明智,这本书真的就如同书里序言第一句所说的“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家所写……”,我的经济学功底那么浅,阅读起来自然是很困难了,真不愧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经济学著作,因此,我赶紧去又去买了一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作为参考,后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还陆续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让我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汲取其中的精华。由于时间有限,我也只能勉勉强强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受到了大师的思想魅力,我将我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一、背景介绍

首先,我在看这本书的最大的感觉是,凯恩斯是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又才华横溢、雄辩的经济学家,他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内在含义。凯恩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切入了战斗模式,宣称《通论》的目标就是传统经济学。他的准星对准了所有的经济学前辈,不光有他剑桥的亲密同事亚瑟〃庇古,甚至还有他的导师——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其实他也对他之前所信奉和发展的理论提出了质疑,我相信他尖锐地攻击古典经济学及经济学家,并不是要证明别人是错的,而是希望让分歧更加明确,希望挑起经济学家的争论,只有在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中,经济学的理论才能得到

更好的发展。

1936年2月4日,《通论》正式出版。正如他自己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预测“我相信自己正在写的这本经济理论书,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如何思考经济问题具有革命意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该书的重要性在西方更被认为是能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齐观,而他也被公认为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这里我得提一下凯恩斯写作这本书的背景: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原本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他也是古典经济的信奉者和支持者,他自己也承认“对于我抨击的理论,我本人曾多年奉为圭臬,因而,我想我不至于忽视该理论的有利之处。”。然而,当环境的变化导致旧的理论不能指导和解释新的经济现象,他开始对古典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改革,《通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就是凯恩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摆脱传统思想而长期奋斗的过程,《通论》也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便认为是纯粹的自由经济,不须要政府的管理,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都需要宏观计划的管理,只有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通论》在当时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第一,它所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1929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并使它们在二战后约为20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其次,它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它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

二、内容梳理及理论介绍

毫不夸张地说,《通论》一书中的论点毫不含糊地恰如其分,理性呈现,覆盖全面,逻辑紧密。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他的中心论点是:提高总需求是充分就业的关键。本书共分6篇24章,以下对各篇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篇引论中,凯恩斯主要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中我所理解比较深的一点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臵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单位的选择等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脱离主题的性质,凯恩斯在这里停下来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说明:1,选择一个合适与研究整体经济体系问题的数量单位;2,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3,收入的定义。

第三篇中,凯恩斯主要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第四篇中,他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利息率的一般理论、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并对一般就业理论做了重新表述。凯恩斯否定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需求。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如果储蓄的人太多,利率会下跌,鼓励人们投资企业,产出最大化;如果储蓄的人太少,利率会提高,吸引更多的储蓄者。凯恩斯探讨了储蓄者的动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储蓄者往往不把钱存入银行或投资于股票,而是喜欢把钱以流动的形式存起来,主要因为可能的三个动机: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

第五篇中,凯恩斯对庇古教授的《失业论》做了详细的批评,主要阐述了货币工资的决定和价格、就业函数和价格理论。凯恩斯提出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主要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通过结束语的方式,提出了《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思考。

三、对于凯恩斯理论的思考

凯恩斯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以及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主要缘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对货币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当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失业的终极原因就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不变,资本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减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够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相应地呈现较低水平,这时便产生失业。所以,在本书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首先,他提出节俭有害论:在非充分就业存在情形下,消费的增加会引起储蓄同步增加,从而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而节俭则可能导致贫困;其次,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

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政府的投资带动的,中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投资,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首先,本书中有力地证实了: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本书强调了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四、凯恩斯主义在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我认为这其中凯恩斯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中国各级政府和绝大部分官方经济学家,似乎都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因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根本没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或者不了解市场经济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能够达到充分就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之后,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影响开始逐步增加。尤其是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迹象。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及时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一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采取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之后几年一直连续增发,大规模增加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实践证明,1998年之后一段时期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认为这是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一次成功的实验。

另外一个我要说的是,2007年,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剧烈的一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要比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得多。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08年底开始出台实施总规模4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次,虽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这一系列的措施,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是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且很强调采取扩大政府支出的政策来直接刺激需求。其机制就是在企业、家庭等微观经济主体由于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或者悲观而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或者“有效需求”出现显著下降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张来弥补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从而促进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就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即存在着政府投资的空间。如果政府的投资是替代企业投资,那么就会导致国进民退的现象,有效需求不可能增长。政府投资的领域应是企业不愿投资的

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这样才能起到创造有效需求的作用。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投资建设了不少基础设施,但是我认为由于我国底子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基础设施的缺口还是很大的,继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很必要的,不存在过剩的担忧。尤其是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我们面临的缺口还很大,亟需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大规模投入。例如,我所知道的,广州地铁在未来的几年里,每年的新增投资超过300亿每年,可以有效地增加投资需求。其次,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广大人民天然地存在着“需求不足”的倾向,即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也就是中国人都比较喜欢存钱,不喜欢花钱也不喜欢风险。另外,鉴于私人企业经常出现所谓“盲目性”的扩张,以发改委为首的计划机构不停地发布产业指导政策,试图消除产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一系列的政府主导的政策和投资确实使得中国的经济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因此,在我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扩大有效需求是有必要的,是符合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有限性,是药三分毒。凯恩斯理论经常被大家说成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的,在盲目应用凯恩斯理论,运通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盲目地进行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例如去年的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就是一个很好地案例。所以在运用凯恩斯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适当的时候要选择打组合拳——中国宏观调控的法宝。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宏观政策的运行机制不同,需要相互协调,从政策取向来看,一般有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稳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期,尤其是2008年底到2009年底,我国采取的是双松搭配,就是两种政策都是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从宽松转向稳健,两种政策呈现出一松一稳的搭配。在财政政策方面,也需要统筹考虑,综合运用政府支出和减轻税负等不同手段,在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政府支出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当地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盈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五、小结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

“战後繁荣之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其革命性的理论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我勉强读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虽然有些内容还是没有理解透彻,但是整个读书的过程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其实,对于一种经济理论,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一种理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教条主义,而应该辩证地去吸收和应用。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需要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经济思想的魅力,训练经济思维的发散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参考书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参考书2:《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美】尼古拉斯〃维普肖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