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 期末复习重点整合 下载本文

1.信息的编码 ——识记

2.信息的继续编码和贮存 ——保持 3.信息的提取 ——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分类

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 三种记忆特征对比:

时间 编码 遗忘性 容量 意识性

感觉记忆 1s以内 刺激的物理特征 容易 很大 无 短时记忆 1min以内 语音编码 较容易 7±2 有 长时记忆 1min以上 以意义形式进行存储(语义编码) 不容易 无限 无 遗忘

概念: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识记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因素的制约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进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如何增进记忆与减少遗忘

采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 及时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反复识记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识记的数量和程度要适当 增强记忆学习的目的性

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把整体记忆与部分记忆相结合

思维

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人的思维过程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过程: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2、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

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比较的特点是在某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3、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4、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

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分散思维: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解答题)

适宜的表征: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个人因素

? 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知识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 原型启发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 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又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问题的解决

? 情绪与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问题解

决,消极的情绪会成为问题解决的障碍。

智力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智力的含义

?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 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 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 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 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是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并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认知因素

所组成的整体认知能力,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智力是:

①信息获取能力:注意力、感受力和观察力 ②编码和贮存能力:思维力和记忆力 ③检索输出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商:是由沙洛维和梅耶于1990年提出的。情绪智力定义为“监控自己和他人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智力理论:

二因素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的。个体在不同智力作业上的成绩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般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群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在1938年提出的。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基本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便构成每个个体独特的智力结构。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

1916年美国的推孟修订的比纳—西蒙量表最具代表性,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IQ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 IQ 139以上 120-13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名称 极优等 优异 中上 中等 中下 临界 智力落后 百分比 1 11 18 46 15 6 3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939,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特别为成人编制了一个智力量表,称为韦克斯勒—贝尔维智力量表。不仅能够得到个体总的离差智商,而且能够得到个体在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上的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力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

瑞文推理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在1938年设计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主要测量个体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瑞文推理测验主要有标准型、彩色

型、高级型、联合型四种。优点: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年龄范围也很宽,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 智力发展的阶段性: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根据贝利的研究,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 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组成因素的发展水平又不一样

? 组成智力的各因素达到高峰的时间范围不一样; ? 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样; ? 各种能力的衰退时间不一样。

? 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 成年时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 智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智商水平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智商水平低的发

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2、智力发展的年龄:即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个体从学龄前、儿童期到青少年、成年智力发展的特点是不相同的

2、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别:a、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一般用智商高低来衡量。 b、智力水平表现的时间差异:有些早慧,有些大器晚成 c、智力发展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不同性别发展时间的差异,智力表现的行为模式的差异 3、智力结构的个体差异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七种智力,不同的组合导致个体发展水平不同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1.社会文化 2.家庭

? 父母的教养行为 ? 父母的期望 ? 家庭教育方式 ? 家庭气氛 3.学校

(二) 实施教育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