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10. 迷走神经分布于腹腔肝、胆道、胰、脾、肾、肾上腺及 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 11. 主要有四条神经分布: 12. 舌神经:舌前2/3一般感觉。 13. 面神经:舌前2/3味觉。

14. 舌咽神经:舌后1/3一般感觉和味觉。 15. 舌下神经:舌肌运动。 16. 主要有以下几条神经分布: 17. 视神经:感光。

18. 动眼神经: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19. 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20. 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21. 眼神经:管理角膜、结膜的感觉。 22. 面神经:泪腺分泌。 23. 交感神经:瞳孔开大肌。 24.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①低级中枢不同:脊髓第1胸髓节段至第3腰节的中间

外侧核 / 脑干内的内脏运动核和第2-4骶髓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②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 /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③节前、后纤维: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④分布范围: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 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和大部分血管无分布 ⑤对同一器官作用:二者既相互拮抗又相互统一

⑥产生的化学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及少量肾上腺素 / 乙酰胆碱 14、去向:⑴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⑵在交

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⑶穿过椎旁节,至椎前节内交换神经元。

15、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小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的腰骶干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内,梨状肌的前面。

16、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支配环甲肌,损伤后可导致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并支配除环甲肌外的喉肌,损伤后可致喉肌瘫痪,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 17. 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①支配对象:骨骼肌 / 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②行程经过:只有一个神经元 / 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

③形态特点:以条索状神经的形式分布 / 节后纤维常攀附于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 ④结构特点:较粗的有髓纤维/ 细纤维(节前纤维是薄髓纤维,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 ⑤功能特点:只有一种功能成分/交感和副交感两种成分 ⑥意志控制:受 / 不受

中枢神经系统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处,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 2.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灰质团块称神经核。

3. 延髓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称锥体,其内有皮质脊髓束通过,此束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4. 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呈条纹状,故两者合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躯体运动

的一个主要调节中枢。

5. 边缘叶与有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该系统

41

在进化上属于脑的古老部分,与嗅觉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情绪反应及性活动密切相关,还涉及个体生存功能和种族延续等。 6. 锥体系以外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主要有纹状体系和小脑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

7. 由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发出的纤维横行穿过内侧丘系,在中线交叉至对侧,这些横行的纤维成为斜方体。 8. 胼胝体为位于大脑纵裂底,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板。分为嘴、膝、干、压四部分。 9. 靠近大脑半球底部髓质内埋藏的灰质核团的总称,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0. 在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易形成颅内血肿。 11.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黄韧带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略呈负压,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静脉丛及

脊神经根等。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将药注入此隙,阻滞脊神经根传导,达到麻醉目的。

12. 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平面之间扩大为终池,内有马尾而无脊髓。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

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13. 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间隙较宽称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14.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间的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的后交

通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起到调节血液和代偿作用。 二、填空题:

1. 椎管,枕骨大孔,第1腰椎,颈膨大,腰骶膨大 2. 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梭外肌,梭内肌 3. 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丘脑束 4. 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5. 上丘,下丘

6.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7. 内脏感觉核,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8.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喉、食管横纹肌 9.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10. 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 11. 顶盖前区,脑桥

12. 4,齿状核,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13.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测丘系,脊髓小脑前,后束 14. 第三脑室,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背侧丘脑 15. 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16. 背侧丘脑下方,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神经内分泌,皮质下内脏活动 17. 胼胝体,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18. 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壳,苍白球,尾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壳,苍白球 19. 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20.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21.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颞横回

22. 脊神经节,脊髓I、IV、V板层(后角固有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囊,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

部的大脑皮质。 23. 右侧,左侧 24. 锥体系,躯体运动

25. 颈内动脉,椎动脉,顶枕沟以前2/3的大脑半球和部分间脑,顶枕沟以后1/3的大脑半球,部分间脑、小脑和脑干 26.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前部。 27. 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粒。 28. 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脊膜支。 三、选择题:

42

单项选择选择题

1、B 2、D 3、B 4、A 5、E 6、A 7、D 8、D 9、C 10、C 11、E 12、E 13、D 14、D 15、C 16、C 17、B 18、D 19、B 20、B 21、C 22、E 23、B 24、E 25、B 26、C 27、D 28、A 29、E 30、C

多项选择题

1、A B C D 2、B D E 3、B D 4、A C 5、A C 6、AC 7、A B 8、B E 9、ABD 10、ACDE

四、问答题:

1、可引起左侧半第八胸髓节平面以下出现“布朗色夸综合

征”即:左侧肋弓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薄束和楔束损伤);左侧下肢硬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右侧脐平面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束损伤)。 2、

(1)延髓:倒置锥形,中线上有前正中裂,在与脊髓处

裂内有锥体交叉,裂两侧是锥体,其外侧为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根丝穿出。沟外侧为橄榄,内含下橄榄核,后方为橄榄后沟,由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进出延髓。延髓腹侧面上缘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分界,沟内由内侧向外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根。

(2)脑桥:宽阔膨隆,为脑桥基底部,沿中线有基底沟。基底部两侧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在两者移行处有三叉神经根。 (3)中脑:有一对隆起,呈“V”形,是大脑脚,中间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脚内侧有动眼神经根穿出。 3、小脑从发生和进化上分为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三部 分。

古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调节躯干肌和眼肌的平衡运动,损伤主要导致平衡失调,站立不稳。 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张力,损伤主要导致肌张力改变。

新小脑(大脑小脑):主要协调随意运动,损伤可引起运动的共济失调(如辨距不良、轮替动作障碍和运动性震颤等)。

3、 背侧丘脑借“Y”形内髓板分为3部分:前核群、内侧核

群、外侧核群(腹侧核群和背侧核群)。腹侧核群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传出纤维主要至皮质下结构。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前核、腹中间核接受小脑上脚、纹状体和黑质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后核发出的纤维以丘脑中央辐射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及相关其他中枢。

4、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可分为3部:

前肢、膝和后肢。内囊前肢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等通过。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三偏综合征”。

5、 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将丧 失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称运动性失语征。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书写正确的文字,称失写征。 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此区受损患者虽然

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含义,称感觉性失语征。 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此区受损患者虽然视觉正 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征。

6、 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

器→脊神经节→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 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脊神经节→脊髓第I、IV、V

层(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 症状和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43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 增高 降低 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消失 病理反射 出现 不出现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10小指的痛觉感受器→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臂丛寸脊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颈8一胸1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第二级神经元)换神经元→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脊髓外侧索内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延髓(平橄榄体中部平面在下橄榄核背外)、脑桥(平面丘平面在斜方体背外)、中脑(平上丘平面在红核背外)→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换神经元→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味右侧中央后回中部。

1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直接瞳孔时光反射消失,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此因患侧视神经损伤,光线不能进入,故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患侧动眼神经正常,光可从另一侧视神经传入,故患侧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12、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直接与间接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此因,动眼神经是对光反射的传出路,只要传出路受损伤,光无论照哪侧眼球,该瞳孔均无反应。 13、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下行中交叉的纤维构成侧束,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四肢肌;未交叉的纤维构成前束,止于双侧脊髓前角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膈肌和躯干肌。

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等处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核束,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和副神经核,支配相应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小部分纤维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支配睑裂以下面肌和舌肌。

14、海面窦位于蝶鞍两侧,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其交通广泛,向后外经岩上、下窦通入横窦和颈内静脉,向前借眼静脉与面部浅静脉交通,向下借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若通过海绵窦内和窦壁的神经受损,则出现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复杂的症状。

15、脑脊液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经中脑水管流至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并迅速扩散至整个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入到上矢状窦,回流入血液循环中。

内分泌系统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可分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它将体液性的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发挥其对远处和相近的靶细胞的生物作用,参与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 2.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3.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连接甲状腺左、右两个侧叶的部分。

4.是甲状腺两层被膜中的内层被膜,临床上常称其为真被膜,其包裹甲状腺表面,并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体实质,将腺体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小叶。

5.激素的作用有特异性,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某种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即靶器官。 二、填空题 1.脑垂体 甲状腺 2.侧叶 峡 3.第2 第4 4.胰岛素 血糖浓度 5.糖尿病 雌激素 6.卵细胞 精细胞 7.甲状腺素 基础代谢

44

8.钙磷代谢 血钙平衡 9.皮质 髓质 10.腹主动脉 肾动脉 11.激素 血液 12.视上 室旁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选择题

1.B 2.A 3.C 4.B 5.B 6.A 7.A 8.E 9.B 10.B

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 3.ABC 4.ABCD 5.BCE 6.ABC 7.ABE 8.CE 9.ABCDE 10.AE

四、问答题:

1.甲状腺分为左、右两个侧叶和峡,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两侧面。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的前外侧,后方平对第5~7颈椎高度。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甲状腺有两层被膜,内层为纤维囊,临床上常又称之为真被膜,包裹甲状腺表面,并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体实质部分。外层被膜为甲状腺鞘,临床上常称其为假被膜,有气管前筋膜形成。 2.垂体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正常垂体上缘平直或稍下陷。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漏斗。远侧部和结节部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称垂体后叶。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