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专题04 地球上的水(解析版) 下载本文

A.T1的降水强度大 C.T2的降水历时短

B.T1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慢 D.T2的降水损失小

2.甲河的流量过程曲线T1出现的频率很高,则推测甲河的流域形状为

A. B.

C. D.

3.甲河流域内的下列人类活动对其径流形成影响程度最小的是 A.旱地改水田

B.修建调水工程

C.覆盖地膜

D.坡地改梯田

【答案】1.A 2.B 3.C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T1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峰值高,径流量变化大,说明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速度快,故A正确,B错误;T2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变化相对平缓,说明降水强度小,径流速度慢,下渗量大,蒸发量大,所以降水损失大,故C、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读图分析可知,流量过程曲线T1说明该河水量汇集快,流速快,据此推测可能是多条河流在此汇集,只有B项形状符合题意,上游和两侧支流同时来水,水流汇集快;其他三项支 流的分布,径流汇集量相对较小,速度较慢,与T1线不符。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3.根据上题分析结果,甲河流域内旱地改水田会使农业用水量增加,径流量减少,A错误;修建调水工程,径流量会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坡地改梯田,坡度减小,使径流发生显著变化,D错误;覆盖地膜会减少径流下渗,但甲河径流速度快,下渗量小,故影响程度小,C正确。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年高三5月调研考试)下图示意R河流域,R河最终注入L湖。L湖后期因面积缩小一分为二。据此回答4—6题。

4.R河径流量从源头到河口

A.逐渐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5.L湖“一分为二”的原因不包括 A.人类过度引用河水 C.源头冰川融水增加

B.逐渐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B.流域内蒸发量增大 D.湖泊中部地势较高

6.L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 A.农业灌溉水源减少 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当地气温日趋升高 D.土地的荒漠化加剧 【答案】4.C 5.C 6.D

【解析】本题以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区域为例,考察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湖泊水文特征及面积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本题考查河流流量的变化,据图分析R河发源于祁连山两山之间,有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水量不断增加,逐渐流出山后,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增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量减少,并出现断流,据此判断R河流量:先增大后减少,故选C。

5.L湖“一分为二”说明湖泊水量减少,本题考查湖泊水量变化的原因,面积萎缩,结合选项,人类过度引用河水、流域内蒸发量增大、湖泊中部地势较高都会造成湖泊一分为二;而源头冰川融水增加会增加湖泊的水量,湖泊水位上升,不会造成一分为二,故选C。

6.据材料分析,L湖萎缩,说明水量减少,会导致农业灌溉水源减少,但不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A错;湖泊面积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B错;当地气温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一致,C错;当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面积萎缩会加剧当地土地的荒漠化,D正确。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简图(图中箭头表示7月份表层洋流流向)。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7月份甲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大气环流

B.地形、地转偏向力

C.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D.海陆分布、大气环流 8.1月初

A.斯里兰卡岛各处降水稀少 B.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C.乙处洋流使得马累降温减湿 D.科伦坡乘船至马累顺风顺水 【答案】7.D 8.D

【解析】7.读图可知,图示海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为东逆向顺的季风洋流,7月份,甲处的洋流流向为是北向南顺时针方向流动,与季风有关,季风属于大气环流排除BC。洋流是海水的定向流动,与陆地地表形态的关系没有影响,A错,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形成中低纬及中高纬海洋环流,D对。故选D。

8.1月初斯里兰卡倒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岛屿东北部降水较多,A错。乙处没有寒暖流交汇,不会形成渔场,B错。乙处洋流属于暖流,使得马累增温增湿。C错。1月初该处为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科伦坡乘船至马累,顺风顺水,D对,故选D。

(广东省惠州市2019届高三4月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下图所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近年随着引黄水量的减少,部分灌区实施“井渠结合”灌溉方式,即打井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同时,每年定期引黄河水集中浇灌耕地,淋盐排盐,并为来年春季储水保墒。据此完成9—11题。

9.“井渠结合”灌溉主要为了 A.降低地下水矿化度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0.是否适合“井灌”,取决于 A.耕地类型

B.作物类型 D.地下水质条件

B.提高地下水位 D.提高农田单产

C.黄河水文条件

11.每年定期集中浇灌耕地的时间应在 A.1—2月 C.7—8月

B.5—6月 D.10—11月

【答案】9.C 10.D 11.D

【解析】9.由材料可知,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方式,是打井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弥补黄

河水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是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提高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C对;“井渠结合”灌溉方式对于地下水的矿化度没有影响,A错误;地下水位提高会导致盐碱化加剧,B错误;提高农田单产应该从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管理,减少病虫害等方面入手,D错误。故选C。

10.读图,结合材料,不同地区的地下水矿化度不同,如果矿化度高,含盐量大,则不适宜进行农业灌溉,与耕地类型、作物类型及黄河水文条件关系不大,故选D。

11.土壤盐碱化具有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盐分稳定,定期从黄河水集中灌溉,起到淋盐作用,且可补充夏季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分,起到储水保墒的作用,所以浇灌耕地的时间应为秋季,故选D。

12.(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如图)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1)新开河的吞吐受图中其它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3)2012—2015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分析其原因。

(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1)新开河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海拉尔河流量较小。新开河吐: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海拉尔河流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