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题和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之一。

①证明其存在的方法有: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壁染色:A.单宁酸(媒染),后加结晶紫染色,壁呈紫色;B.磷钼酸(媒染),甲基绿染色,壁为绿色;质壁分离(大型细菌采用) ;制备原生质体。

②电子显微镜观察

19.答案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层的一层厚实、坚韧、略具弹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

生理功能:维持细胞一定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如渗透压等);具有一定屏障作用,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可能是鞭毛运动支点;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等。

20.答案细胞膜又名原生质膜或质膜,是外侧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

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的重要中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送、交换;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合成细胞的各种大分子物质;产能基地;鞭志着生点并提供其运动能量等。

间体: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管状、囊状或层状结构,属内膜系统,主要分布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G+菌较为明显。

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

21.答案细胞膜是内侧包围细胞质,外侧紧贴细胞壁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且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的基本构造之一。

可通过选择性染色、原生质体破裂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证明其存在,较大的细菌还可用质壁分离法证明。

它的结构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极性类脂,它有一个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一个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相互平行排

9

列于膜内。头部朝向膜外表面呈亲水性,尾部埋藏于膜的内侧,呈疏水性;不同的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可在磷脂分子层的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 22.答案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电子显微镜下呈明显双层结构,由磷脂分子两层整齐排列而成。

磷脂的组成:主要为极性类脂——甘油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氮碱组成。

磷脂分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构成。

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具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膜内外两个表面,呈亲水性,非极性尾部埋藏在膜内侧,呈疏水性。

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使膜具有了流动性。

23.答案细菌细胞内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属于内膜系统;一般位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是细胞质中主要的、典型的单

+

位膜结构。在G菌中较为明显。

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

24.答案颗粒状贮藏物: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糖原、硫滴、毒性蛋白等。

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例如聚-β羟基丁酸颗粒由羟基丁酸组成,羟基丁酸呈酸性,当其聚合成聚-β-羟基丁酸颗粒后则呈中性。这样既可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同时可避免高渗透压的危害。

与人类的关系:如,聚-β-羟基丁酸可制作易降解且无毒的生物塑料制品。

25.答案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

数目:每个菌体内一般有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

染色体:除复制期内呈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 29.答案又称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又无核仁,也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是一个高度折叠的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功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特点: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

2+

较简单;细菌细胞DNA所携带的负电荷主要被Mg

和有机碱所中和,而真核生物的则由碱性蛋白所中和;每个菌体细胞内一般只含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细菌染色体除复制期内为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

26.答案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的原始形态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证明存在的方法: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先进行特殊染色(例如用Feulgen染色法)。 结果:呈紫色的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多种形态。

电子显微镜观察:核质体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周围细胞质密度低的、反差较弱的区域;

核质体DNA呈丝状,以高度折叠的结构存在于细胞质中。

27.答案这是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比而言的。

其最大特点: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复制时没有有丝分裂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凡是细胞“核”存在的部位,往往比周围细胞质的密度低,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反差较弱的区域;其化学本质和功能则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似,故称核质体、核区或拟核。 28.答案核质体又名拟核、核区、核基因组或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也无核仁、形态也不固定的原始细胞核。

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大型环状双链DNA丝,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呈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

10

30.答案合适。

细菌细胞质中确实存在有DNA集中区域;其功能与真核生物的一样,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高度折叠缠绕的“超线圈”结构,呈丝状体;化学本质为DNA。

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故现称为核质体、核区、拟核、核基因组或原始形态的细胞核等。 31.答案关系密切。

例如唾液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等,它们在适宜条件下生长时便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松散透明的粘液状或胶质状荚膜物质或其有关结构,使菌体附着于齿表。

唾液链球菌分泌一种已糖基转移酶,使蔗糖变为果聚糖,菌体借此附着于齿表;再经细菌等微生物发酵糖类而产生并积累乳酸,腐蚀牙齿珐琅质表层,从而引起龋齿。

32.答案荚膜:有的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透明、胶质状的物质。

按存在状态分为: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化学组成:因种而异,有多糖、多肽或蛋白质,个别的为DNA。

生理功能:保护作用;胞外贮藏养料;堆累某些代谢产物;粘附作用等。 (10分)

33.答案生理功能:保护作用,使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白细胞的吞噬;细胞外贮藏养料,当外环境缺乏营养时重新利用;堆积某些代谢废物;粘附作用,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

与人类关系:有的可用于制备代血浆或葡聚糖凝胶试剂;有的可提取胞外多糖用于石油开采钻井液添加剂或印染、食品等工业;有的菌胶团可用于污水处理。

有害:污染糖厂的糖液或牛奶、酒类、面包等饮料和食品;有的引起龋齿。

34.答案大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具有一定外形、松散、透明的胶质状物质,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

通过负染色法,用中国墨等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下看见菌体周围有一无色透明圈即是。

微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以下,与细胞结合较紧的胶质状物质。

通过血清学方法(如荚膜肿胀实验)可证明其存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

35.答案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因此可通过如下方法初步判断:

采用光学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水浸片或菌悬滴。如果发现运动性细菌者,可能具鞭毛(注意与布朗氏运动的区别)

采用半固体琼脂穿刺接种或平皿点种,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具鞭毛者,其菌群沿穿刺线呈假根状扩散生长或从接种点向周围很快扩散生长。通过肉眼便可直接观察。

证明其有无鞭毛: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直接、可靠;

进行鞭毛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亦可以清楚看见。

36.答案偏端单生鞭毛菌,如霍乱孤菌,只在菌体一端长一根鞭毛;

偏端丛生鞭毛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菌体一端长一束鞭毛;

11

两端单生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菌体两端各具一根鞭毛;

两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螺菌,菌体两端各具一束鞭毛;

周生鞭毛菌,如大肠杆菌,菌体周围均具鞭毛。 此外,个别菌种具有侧生鞭毛。

37.答案鞭毛:某些能运动细菌的表面,往往具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而波曲的毛发状丝状体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或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看见。

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包括趋避运动)。 菌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较鞭毛短、细且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也起源于细胞膜处。

生理功能:普通菌毛,能使菌体较牢固地粘连在 物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的表面;

性菌毛,能帮助不同性别菌株间传递DNA片段或者是某些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38.答案大肠杆菌的鞭毛是G-细菌鞭毛结构的典型代表。

结构:由鞭毛丝、鞭毛钩和基体三部分组成。 基体又由一根中心杆和连接其上的四个盘状物,即L环、P环、S环、M环构成。

鞭毛丝和鞭毛钩伸出细胞表面。 鞭毛钩位于鞭毛丝与基体之间。

鞭毛丝连接于鞭毛钩的前端,呈丝状,往往比菌体长几倍至若干倍。

基体与细胞壁、细胞膜的相互关系是:

L环和P环分别包埋于细胞壁的外壁层(脂多糖层)和内壁层(肽聚糖层);

S环靠近细胞膜表面(与周质空间连接); M环在细胞膜表面上。

39.答案皮层是细菌芽孢构造的组成部分,位于芽孢衣和芽孢壁之间,约占芽孢总体积的36%-60%,内含大量芽孢肽聚糖,还含有占芽孢干重7%-10%的DPA-Ca。

特性:内含大量皮层所特有的芽孢肽聚糖,呈纤维束状,交联度小,负电荷强,可被溶菌酶分解;渗透

压大(约20个大气压);含水量仅次于营养细胞(约70%)。

功能:与芽孢耐热性密切相关。 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皮层膨胀,芽孢耐热; 皮层收缩,芽孢不耐热。

40.答案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每一构成部分各有其化学组成和功能。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壁;芽孢膜:含磷脂和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膜;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和酶类,是发展成新的细胞的代谢活动的重要部位;核区:含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44.答案芽孢耐热的本质,目前一般以“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

结论:皮层膨胀,核心失水,芽孢耐热; 皮层收缩,核心充水,芽孢不耐热。 原因:芽孢抗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及水分的透性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从而使皮层有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生命物质却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

具高度耐热性。

皮层膨胀的原因在于其含有大量交联度低、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离子浓度很高,当芽孢处于阳离子浓度低的条件下,皮层周围的负电荷在静电排斥力作用下,使皮层吸水膨胀。

皮层收缩的原因:当芽孢在高浓度阳离子条件下,

41.答案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形成过程:十分复杂,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分为以下阶段:束状染色质形成(或轴丝形成);细胞膜内陷、隔膜形成;前芽孢形成;皮层形成;芽孢衣形成;芽孢成熟;芽孢囊裂解,芽孢释放。

42.答案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是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特性:高度耐热;对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等因子也有很大的耐受力;休眠能力惊人,在普通条件下可保存几年、几十年以以至更长时间的生活能力。

能产生芽孢的细菌主要是G杆菌。

43.答案芽孢核心又称芽孢原生质体,由芽孢壁,芽孢膜、芽孢质和芽孢核区等构成,含水量极低。

+

芽孢衣透性改变,多价阳离子与皮层中的单价阳离子交换而进入皮层,与肽聚糖上的电负性基团形成复合物,使皮层收缩。

另有人用DPA-C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了稳定性凝胶来解释。

45.答案萌发:即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成营养状态细菌的过程。

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

生理特性的变化:耐热性、光密度、折射率等逐渐下降;DPA-Ca、氨基酸、多肽逐步释放;核酸、蛋白质迅速合成;着色力和呼吸作用加强,酶活力提高。

形态变化:体积加大、肽聚糖分解、芽孢囊破裂,皮层迅速破坏并长出芽管等。

2+

促进萌发的因子:L-丙氨酸、Mn、表面活性剂、

葡萄糖等。另外加热、低pH处理。

抑制萌发的因子:D-丙氨酸、重碳酸钠等。 46.答案芽孢萌发可为三个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