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下载本文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十堰市房县青峰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让学生从小多读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应该倍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这需要我们将经典文学内容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弥补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享受快乐人生。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让学生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通过“陶冶”、“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学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认读写。小学一、二年级是认识汉字重要时期;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五、六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诗经》、《国学读本》、《三字经》等诵读经典可以增加识字量,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人人热爱祖国,以经典诗文自幼陶冶儿童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记忆力,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吸取最具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髓,并能学以致用,口语、阅读、习作水平明显提升。 3、通过读中华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整合的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一、二年级的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培养学生品读、赏析能力和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让学生积累经典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4、经典诵读内容精选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辅性的研究 。通过经典诵读来陶冶学生情操,端正学生品行。 五、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经典性。阅读的作品,一是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二是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精神,让读者从中接受健全人

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三是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四是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例如,《三字经》、《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俱进。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应当做出精心选择。一是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二是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诵读讲究的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要谨防当前教科研实验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天搞实验,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 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经典诗文诵读必须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为孩子储备一生的文化积淀。随着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文化的冰山逐渐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借鉴国内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七、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该项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从2011年6月开始,至2014年8月结束,历时三年完成。各阶段时间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8月,课题申报、立项。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举行学校新经典诵读实验启动仪式,制定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开展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有前测。 3、不断学习,有效提升。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会、读书论坛等形式,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新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探索,以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4、举办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进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5、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加强新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力争形成学学特色校本课程。 2、开展分学段开展研讨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专题会,各子课题组每学期研讨、解决一个问题。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至8月 1、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 3、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策略 (一)营造氛围 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学生、教师、家长诵读的共识,提高他们参与诵读的“深度”和“广度”。 1、召开语文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参加的会议,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层面的老师讨论。 2、将诵读工程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家长就此话题进行对话,宣讲经典诵读的益处,

宣传通过经典诵读获得成功的优秀学生案例,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孩子诵读工程中来。 3、建立“经典诵读”管理机制。结合《课标》要求,确定各年级学生“保底”的诵读量,按照“每日一诵”的原则,在课表中设立读书诵读课,每天下午拿出15分钟的固定时间,大声诵读,争取熟读成诵,滚瓜烂熟,脱口而出;从中获取有关中华诗文知识、学习方法、典故等,以调动兴趣、开阔视野。 4、将“经典诵读”列入学校学生评价内容之一。 (二)建立评价保障机制 1、建立以班级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激励机制。 由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负责具体考评,制定星级班级评价标准,每学期末评选一星诵读班级、二星诵读班级、三星诵读班级,进行表彰。 2、学校完善学生的评价。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草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撰文 :石阳春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2001年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教科书变了,教学方式变了,评价方式变了?? 语文教学必须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两极性震荡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提到“新”课程改革,似乎就是越新越好,与以往的语文教学越不一样越好。实际教学中,不仅对于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如集中识字,注重积累,熟读精思等)缺乏认真的学习、借鉴,而且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被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好的做法(注重“双基”,读写结合,对于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等)也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审视、研究,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思想困惑,语文教学实践混乱,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师竟然不知该如何上语文课了。同时,由于一直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部分缺失,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充当着并不称职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角色,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取舍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教同一篇课文,不同教师教学差异很大;而且由于教材的编写从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都跟不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旧教材中对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不明确,加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长此以往使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发展前景堪忧。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造成社会信仰迷茫、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社会问题,而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他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的耐克、阿迪达斯,看的是日本的卡通漫画、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的断层,人们渐渐疏离、淡忘了经典。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对英语的关注和投入的精力甚至超过了作为母语的汉语的可悲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

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基于以上原因,提出“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旨在研究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文化传承有效整合的办法,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有更深、更肥沃的生存土壤。

二、相关研究概述

据查阅有关文献,目前省内外部分小学和民间已经有一些经典诵读的活动和研究,比较有影响的:1994年台湾王财贵教授发起并倡导的青少年“读经运动”;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也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全国许多学校参与实验;新教育实验研究院主持的儿童经典诵读——“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和活动有些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如“读经运动”从根本上否定现行的语文教学,力图用读经取代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这种观点和做法无视现代语文、语文教学和传统文言文、私塾教育的特点、区别,一味复古,显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况且“读经”作为民间的活动没有被纳入主流的学校语文教学计划之中,效果有限。还有的学校仅仅把经典教育理解为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当然,古诗是经典,但只是经典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期仅仅背诵几十首或百首左右的古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缺乏小学生经典诵读科学体系和有效实施方法的研究,没有从常规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有机整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致使有些实验增加了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负担,效果不够理想。本课题力图在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采用多种途径与方法,为“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儿童抓起,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的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历练文化眼光,提高文化品位,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丰富文化阅历,感受文化韵味。如此,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有保障。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

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增加语汇积累、提升作文能力;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学习专注力、持续力,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等。

3、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4、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我们认为,就目前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的水平而言,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都能独立地、科学地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点(难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展开具体而细致的研究,从而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参考、参照,是在目前教材编撰情形下必要而实际的措施。

四、研究主旨和特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使“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初步设想:

1、不改变现行教材和现行教学计划,不增加课时,不增加教师、学生、家长负担;

2、促使小学生提高语文阅读、习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力争效率高、效果好;

3、充分发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优势,通过给经典全文注音的方式,有效解决小学生识字量少的问题;

4、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鼓励学生以享受的态度诵读经典,只求全面体验,不为短期功利性的硬性理解。

五、研究内容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和不同年级特点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如“情境朗读模式”、“自主选择模式”、“探究讨论模式”、“角色体验模式”、“言语学习模式”等。每种模式均包括:①模式类型;②适用范围;③教学程序;④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研究

1、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能力的要求,研究确定每篇课文的功能类型和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设计相应的练习。

在明确年级、主题单元语文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实施“课时目标教学”,即要确定出每一节课的语文训练目标,做到集中、具体、可测,每节课以2-4个为宜。

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在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节课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如正音、说话、朗读、写字、速读等。

2、扩大阅读量。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

(1)一是要充分利用好“自读课本”;二是要加强课外阅读;

(2)利用阅读教学时间(午读)开设“自由阅读课”,重点是阅读“中华经典诵读”篇目,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二节。学生可以阅读自带书籍,也可以到阅览室阅读。

3、进行速读训练。从中年级开始进行有计划的速读训练。

(三)小学语文习作序列与教学研究

按照从“仿”到“作”的总体思路,结合新教育的“暮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

特点,构建系统的习作教学序列,探索科学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法。

语言形式决定于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决定于交际活动的类型。要以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为基础,根据学生不同交际语言的发展施之相应的语言教学形式。在完成现行教科书安排的习作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开设“自由练笔课”,一、二年级每周一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二节。不同年级的“自由练笔课”可以安排以下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作为调节各种活动的日常口头语言是主要交际方式。要让学生在轻松、游戏般的学习中发展交际语言。可以通过童话体作文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中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此阶段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真情实感。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强调写生活文,写真人真事。提倡学生把阅读经典的感受与思考写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高年级学生,人际联系逐渐成为其主导活动。根据不同对象表达语言的功能得到发展,并成为主要发展的语言活动。作文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把经典诵读中的积累应用于自己的习作,通过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写读后感、影评、书评以及各种实用文。

同时,以“晨诵课”为主阵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类:阅读欣赏、评论型;读书汇报型;资料收集型;读写方法训练型;速读训练型。

2、口头表达类:会话型;演讲型;朗读型;讨论型;表演型。

3、听力训练型:听记型;听记复述型;听记写故事型。

4、书面表达类:手抄报;想像作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5、其他类:书法小组、采访、调查。

6、此外,可以定期开展各种语文方面的比赛,如朗读、演讲、书法等。

(四)经典诵读实施研究

1、经典诵读的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代不同了,现在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在经典诵读方面不可能花费很大的精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问题),所以应该精心选择中华文化经典中最具代表性、传承性的核心内容,对于有些内容适当删减,并要与时俱进,同时诵读一些编写质量高的现代韵文。具体诵读内容及字数:《三字经》1080字;《弟子规》1080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000字;《中华成语千句文》10272字(2568个四字成语或短语);《论语》15917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老子》(5279字);《孟子(选)》(11280字);优秀古诗文约200首(篇)。

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初步拟定经典诵读篇目,日程安排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六年级上:《三字经》及古诗文35首(篇);

六年级下:《三字经》及古诗文35首(篇);

2、经典诵读的实施。

(1)利用晨读、晨诵课、语文课等时间,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高效利用时间诵读经典。

(2)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如诵读接龙、诵读传花、诵读表演等,让学生在动一动、演一演、玩一玩中快乐诵读。

(3)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

(4)每个实验学生拥有一张“亲近经典”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诵读的进度、比赛的成绩等。

(5)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6)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经典诵读亲子一刻钟”活动,将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

巩固诵读效果。

六、研究方法

研究分两条线进行,一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划分若干小课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班级以点带面开展研究,两条线的研究互相配合和补充,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好地结合,并取得实效。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树立“为改善实际教学行为而研究”的观念,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善于省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主要包括对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案例分析,自己对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对自己或他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在自己或他人后续教学中实施的情况等。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

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

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5——2011.9)

(1)查阅有关文献,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论证;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2)撰写本课题开题申请报告,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培训实验教师,明确研究的方向和任务。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3)对实验小组实验教师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4)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拟定经典诵读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启动阶段(2011.9)

参加湖北省“小学经典诵读”课题实验开题会,进一步细化完善课题方案,制订课题实施计

划,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学习和培训活动。

(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10——2014.5)

(1)按照研究方案在实验班级实施“经典诵读”;

(2)组织实验教师以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内容,分别从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3)每月召开一次实验教师联系会,交流、总结研究经验,布置研究任务;

(4)课题实验教师要不断发现、总结典型经验、做法;

(5)组织实验教师参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学生诵读汇报会、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

(6)每学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小结报告。

(7)2012年10月至12月迎接课题实验中期评估鉴定。

(四)课题总结与结题阶段(2014.5—2014.10)

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成果。

课题结题:收集成果,装订资料,迎接结题验收。

预期研究成果:

①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结题报告、自评报告;

②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集;

③小学语文人教版各年级课文阅读教学内容与训练设计汇编;

④小学语文人教版各年级习作教学资料汇编;

⑤小学生经典诵读资料集。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主持人(禹宗保)现为湖北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主持并参与湖北省教研室“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实验”的子课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性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并于2010年11月经湖北省教研室组织鉴定组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本课题主持人具有比较强的教育

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此项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教师石阳春、李娟、张玉琴都参与湖北省教研室“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实验”的子课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性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并于2010年11月经湖北省教研室组织鉴定组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课题组中有小学高级教师和县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

九、研究对象

随州市随县草店镇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十、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禹宗保 负责课题小组的行政管理,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协调、组织人员对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鉴定;考核课题小组成员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

组 长:石阳春 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研究业务工作,档案建设;参入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考核;承担相应的实验研究任务。

实验教师:

李娟:负责高年级的实验研究。侧重于语文阅读教学与经典诵读的整合研究。

张玉琴:负责中年级的实验研究。侧重于经典阅读对促进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研究。

黄培霞:负责低年级的实验研究。重点是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与经典诵读的整合研究。

宋文芳:侧重于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经典诵读的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李紫蓉 发稿时间:2013-2-21 14:49:00 阅读次数:522 来源: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弘扬国学经典一直是我校办学的传统特色,近几年来,考虑到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我校正式开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并于2008年申报了镇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历时2年多,目前该项课题已初获成果,学校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在丰

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家长、教师耳濡目染,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还编写了一套《诵读千古美文,浸润书香人生》的校本教材。2011年中央文明办来校参观,获一致好评。

在近两年的研究中,经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无选择性,原校本教材中有些内容脱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的出现了读音不规范,个别注释不准确,甚至出现了错误,表现为要求学生整本诵读而没有加以去芜存菁地选择;然后是无整合性,表现为教材内容编排上没有规律,学生识记与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第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王财贵教授“小朋友,跟我念”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只求读熟,不求甚解”,一味苦读,死读,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校课题组及一些专家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2011年5月,在市级原有课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升师生素养的研究》中期汇报中我校教师以《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主题,第一次尝试运用主题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得到市区教科室领导的肯定。于是我校课题组的老师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寻求出路,将新课题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并将新课题研究的内容锁定在了经典诗文的教学与研究中。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经典诗文作为祖国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是每个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令人欣慰的是经典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了。但目前在教学中,经典诗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死记硬背、教法陈旧等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诗文的厌学现象。教材本身体系偏重于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鉴于上述原因,我校在原有国学教育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的研究构想。就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而言,开始了“主题单元”板块式编排的追求探索,意在打破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架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从而使得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总结出“主题式”经典诗文的教学策略。

二、概念界定

(一)经典诗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对“经典诗文”诠释为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诗歌和文章。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说:“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人民日报》文章表述)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

迪,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经典诗文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最有价值,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这里特指适合小学生成长需要学生能够接受的,既便于学习又适合反复诵读而精选出来的具有“深者得其身、浅者得其浅”的原创性诗文典籍。

(二)“主题式”教学策略

“主题式”教学策略,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而创建的一种整体性教学方式。

(三)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策略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确立若干个丰富学生知识和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经典诗文教学主题,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以主题为核心,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诗文教学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一个主题为单位组织教学;而不是一篇诗文又一篇诗文地去教。主题好比一根藤,精选的诗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论、认知科学、建构论和课程统整的概念

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是由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以及评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这些系统又分别、联合和环境发生关系,启发性的理解,调理出课程统整的新理念、新作法和新视野系统论理。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经典诗文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下一下发展区的发展。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基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按年龄、分年级,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四)教育心理学

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

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经典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智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生理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的研究。在此方面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文化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能系统地阐述并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重要性的问题。而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主题式诵读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五、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课题研究顺应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顺应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纵向发展,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课题的开展,将有利于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净化校风,浓化学风;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实践证明,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会有意识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目标

1.基本形成学校开发和应用经典诗文校本课程的环境,编写一套适合一到六年级不同学段的经典诗文校本教材。

2.探索和总结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课型、教学策略、基本规律,形成主题序列。

(二)研究内容

1.开发经典诗文课程资源,以主题教学理念探索和编写一套校本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与教案。(包含四点)

(1)研究经典诗文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编写思路。

(2)研究经典诗文主题式教材结构与体例。

(3)研究经典诗文课程统整的呈现方式。

(4)研究学生适应性。

2.探讨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课型、教学策略,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主题内容来探索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包含四点)

(1)教师对教材内容主题性的理解把握。

(2)教师对教学内容统整的教学策略。

(3)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

(4)通过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探索学生主题式学习的适应性。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诗文方面的论文、著作、报道等,了解经典诗文研究的现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校本课程教学的现状,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经典诗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拟定活动计划,在研究过程汇总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4.经验总结法:每一阶段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整理教案、活动记录、个案资料等,写出总结报告、实验论文,以更好地促进经典诗文教学工作。

八、研究思路

(一)开发和编写经典诗文校本课程教材。

(二)探索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方式、课型、方法。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织学习,进行实验前测,了解学生和家长对经典诗文学习的态度和认识,收集统计数据,完成课题论证,请专家来校指导,制定研究方案,分工落实。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

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做出教学实验计划,摸索教学要旨,编写经典诗文教材,总结研究内容,展示阶段成果。反思与撰写研究心得,总结提高,并组织对其它语文教师培训,为推广做好准备。

1.学习主题式教学理论。

2.开设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课程。

3.开展主题式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4.对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策略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5.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

2.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参加实验的学生和家长分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分不同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统计实验数据,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3.搜集整理实验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录像、照相资料,电子资料等)

主要是主题教学活动材料、主题诵读活动材料、课题研讨活动材料、媒体报道材料、学生作品材料等等。

4.撰写研究报告。

5.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由经典诗文教学迁移到大视野阅读,产生文学熏陶和文学审美的意趣和功用。

6.以评促改、力求完美,多形式展示成果,完成研究内容,达到研究目标

7.总结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经典诗文教学策略。

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一)组织机构:

课题顾问:赵联、郭昌华

课题负责人:周建苏、李紫蓉(实施、策划)

课题组主要成员:

一年级:王启莲、史红霞(2人)

二年级:汤文楚、周红英(2人)

三年级:田英、谢晔(2人)

四年级:杨明华、孙娟(2人)

五年级:汤平、赵婕妤(2人)

六年级:汪婷、岳莹(2人)

课题组成员:全体语文教师

(二)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与保障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新课题组成员均是原参加《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很出色,教师有极高的研究热情和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同时学校还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科研方法,积极开展研讨活动。积累各种资料,及时分析案例,总结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是人文素养培育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把课题活动引向深层次,避免形式化和表面化;其次学生对经典诗文感兴趣,有一定的经典诗文的基础;第三,还有积极关心指导我校开展诵读活动的家长参与研究,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通过对百名学生及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以及原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生阅读的现状堪忧。因此,在小学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养教育研究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领导支持: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学校专项课题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从管理上保证课题工作的正常开展。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2)资料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购买了关于本课题研究方面的许多书籍,同时国内还有一定理论和经验可供借鉴,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3)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4)环境保障:我校在数年的书香校园和墨香校园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内可以形成一套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对学生本身就能产生浸润效益。

(5)活动保障:学校成立“经典之声”广播站,组织开展“读书节”、“大型中华诗文文艺汇演”等活动;班级定期开展主题读书会、红领巾书市、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并作为课题的研究载体和展示平台。采用全面普及办法,开设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课,并在全校推广,坚持由点到面的研究。

十一、研究的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1.研究报告 2.“主题式”经典诗文校本教材

3. 经典诗文“主题式”教学策略集

4. 教师论文集、教案集、课件集、评课资料集、课堂实录集、活动掠影集、媒体报道资料

5. 学生原创格律诗汇编集、经典诗文广播稿、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集

6.课题研究计划、总结、课题会议记录本、课题参考资料

7. 家长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经典诵读: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

语素质的必由之路。因而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2、经典诵读: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9年春节,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王财贵教授也在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全盘化西论?。

3、经典诵读: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经典诵读: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

海座谈会上说:?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这话有点极端。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二)研究现状述评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第二、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第四、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

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因此,我们提出了?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诵读经典,无疑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3—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

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因为,还在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人们机械记忆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对较少的时候,抓住这一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国学经典以后,我们成人最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这是一份美丽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战略眼光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与心血的等待。

当我们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与把握这种等待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动物生长中的反刍原理可以引进我们国学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因为反刍原理告诉我们,预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里慢慢蠕动、消化,最后将会逐渐地转化为它所需要的养料;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 2、《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研究《千人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教案编辑成《经典诵读课程教案集》,继续完善《千人诵读》这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和制度保证 (一)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二)课题研究的制度保证

本课题将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实行上级领导分级管理,并通过课题简报、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自检、课题网站建设和维护等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与实效性。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课题组领导将定期了解和总结进展情况,根据出

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实验教师认真负责、努力攻关,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资料保证

我校拥有3.5万册藏书量的图书室,拥有312台电脑,建有校园网及网站,可以随时共享最新教育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具体操作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元月—2011年4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建立以及开展教育教学论坛。

(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追踪法、交流讨论法、个案调查法、资料查询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A、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书面材料分析,了解有关情况。

B、实践研究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C、行动追踪法:调查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实践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生活中的自主积累方式进行跟踪、记录以及有关数据的对比。

D、个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设重点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在取得面上的经验的基础着重分析?点?的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

E、资料查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探寻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策略。

F、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对三个变量作出客观的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主要研究手段:

具体通过分年段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策略实施,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案例分析等手段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总结出有效的积累与运用策略。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论指导实践,从教学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

B、发挥各个学校优势与个人优势,发挥个人和全体成员的合作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实践跟踪调查、网络资源和电子图书查找所需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八、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9年9月——2009年10月 《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 刘光栋 2 2010年3月——2011年6月 《我与经典诵读》 案例 黄隽 3 2010年元月——2011年6月 《我的研究日志》 个案 廖萍 4 2010年9月——2011年6月 《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行动策略》 论文 全体成员 5 2010年4月——2011年6月 《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 论文 全体成员 《多彩瞬间》 6 2011年5月——2011年6月 《精彩的经典大课堂》 文清路小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千人诵读》 光盘 肖燕 刘光栋 7 2011年7月——2011年8月 校本教材 全体成员 8 2010年元月——2011年6月 《经典诵读教案集》 案例 全体成员 9 2011年5月——2011年8月 《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刘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