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P72)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的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六、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2)

·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七、真理及其客观性(P73)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定义)

2、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八、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4)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即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向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是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即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其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应,这是它具有的条件性、有限性。

(3)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第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九、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P77)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13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原因:第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79)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十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P80)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十二、价值的特性(P81)

(1)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2)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题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十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 价值观(P84)

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主要由以下三个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价值评价的功能(P84)

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14

十四、如何理解价值和真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85)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五、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P87)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民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应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耻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十六、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是?(P71)

(1)必须从实际出发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十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P87-92)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P9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P95)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P96、98)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1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四、社会意识的特点(P99)

首先,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101、106)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六、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P101)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定义)

2、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4~105)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2、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P106)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