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期末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点评: 该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试题趣味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差异,然后灵活运用即可. 15.(3分)(2015春?吉林校级期末)A元素原子的L层比B元素原子的L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个,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表示为( )

A. BA2 B. BA3 C. A3B2 D. B3A2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元素原子的L层比B元素原子的L层少3个电子,则A的L层电子应为5,应为N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个,则B的原子核外电子数应为12,为Mg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B两元素原子的L层上有电子,则K层上肯定填满2个,而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5,

所以A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元素原子的结构的示意图为,

即A为氮元素,B为镁元素,形成Mg3N2(氮化镁).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6.(3分)(2014?新泰市校级模拟)短周期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与Y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Y、Z位于同一周期.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Y

B. 同周期元素中Y的金属性最强

C. 同主族元素中X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 同周期元素中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X、Y在同一周期,X与Y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X在Z、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平均原子序数为12,则X为O、Y为Na、进而可知Z为Cl,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 解:X、Y在同一周期,X与Y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X在Z、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平均原子序数为12,则X为O、Y为Na、进而可知Z为Cl,则

A.Z为Cl,Y为N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A错误;

B.Y为Na,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同周期元素中Y的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

C.X的氢化物为H2O,X位于同族的最上方,根据元素周期律,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故C正确;

2﹣

+

2﹣

+

2﹣

+

D.Z为Cl,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和元素周期律,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元素的推断的角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

二、实验题(注释) 17.(2015春?吉林校级期末)某同学做元素周期律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记录现象时随手记在纸片上,不对应,需整理):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1

⑤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

(2)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 (3)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填序号) 实验现象 (填序号) 有关化学方程式

(4)实验结论: 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5)请用物质结构理论简单说明具有上述结论的原因 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考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 (1)实验涉及Na、Mg、Al、S、Cl第三周期元素对应化合物的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3)根据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溶液的酸碱性选取相应的实验现象;

(4)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实验的结论,涉及铜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5)原子的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利用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1

解答: 解:(1)分析每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①③做的是镁、钠分别和水反应的实验,比较两者和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及两者碱性的强弱;②Cl2能从H2S中置换出硫;④⑤可分别得出镁、铝和盐酸置换反应的难易;⑥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把上述分析结果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可比较出钠、镁、铝三种元素金属性强弱和氯、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所以其实验目的是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故答案为:验证Na、Mg、Al、S、Cl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的规律;

(2)回忆每个实验过程可知,这些实验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等,故答案为: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

(3)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逐渐缩小,溶液变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方案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离子反应为2Na+2H2O=2Na+2OH+H2↑,

由B.产生气体,气体可燃,溶液变浅红色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①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由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⑤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由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④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 由F.生成淡黄色沉淀可知,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

﹣+

水,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2S+Cl2=2H+2Cl+S↓,

由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该现象对应的方案为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为AlCl3+3NaOH═Al(OH)Al(OH) 3↓+3NaCl、3+NaOH═NaAlO2+2H2O,故答案为: 实验方案

(填序号) 实验现象 (填序号) 有关化学方程式 ③ A 2Na+2H2O═2NaOH+H2↑ ① B Mg+2H2O Mg(OH)2+H2↑ ④ D Mg+2HCl═MgCl2+H2↑ ⑤ C 2Al+6HCl═2AlCl3+3H2↑ ⑥ E 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② F H2S+Cl2═2HCl+S↓

(4)实验可知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则实验结论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5)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答案为: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明确现象和结论的关系及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18.(2015春?吉林校级期末)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 钾 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铝 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 铝 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

﹣2﹣

式为 S+Cl2═S↓+2Cl .

Ⅱ.利用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B的名称为 锥形瓶 ,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止 倒吸 .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 变蓝 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 NaOH 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 饱和NaHCO3 溶液的洗气瓶.

考点: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氯、溴、碘的性质实验. 专题: 实验设计题.

分析: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判断钠、钾、镁、铝的活泼性,活泼性越强,与盐酸反应越剧烈;根据电子守恒比较生成氢气体积大小;

(2)硫离子被氯气氧化成硫单质,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根据仪器的构造写出仪器B的名称;球形干燥管具有防止倒吸的作用;

(4)氯气能够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成蓝色;氯气有毒,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碳酸酸性强于硅酸,二氧化碳能够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硅酸;除去二氧化碳中氯化氢,可以使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解答: 解:Ⅰ(1)金属活泼性顺序为:钾>钠>镁>铝,所以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最激烈的是钾,反应速率最慢的是铝;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l电子,1mol钾、钠都失去1mol电子,1mol镁失去2mol电子,而1mol铝失去3mol电子,所以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金属铝, 故答案为:钾;铝;铝;

2

(2)氯气氧化性强于硫单质,所以氯气能够与硫离子反应生成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

+Cl2═S↓+2Cl,

﹣2﹣

故答案为:S+Cl2═S↓+2Cl;

Ⅱ(3)仪器B为锥形瓶;球形干燥管D能够防止倒吸,可以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 故答案为:锥形瓶;倒吸;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用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硅酸;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吸收,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故答案为:变蓝;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