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代表。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这时期的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山水描写的泛化成为一个突出特点。另一方面,经济的凋敝,时局的动荡,也使诗人们难以忘怀自我,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因此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读读韦应物的《东郊》、柳宗元的《溪居》等等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带着很重的心思到自然中寻求排解的,他们走入自然的时候,涤烦消虑之目的太明确了,因而无法把自己化入自然,相反倒常常让山水自然染上了诗人自己的失意、难堪、无奈。所以,如果说王孟在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的是一种绘画美,以及经自然塑造的人性美,那么韦柳笔下的山水自然则表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深入,那是自然的人化(情绪化):二者是文学中山水自然的两个阶段、两种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元白诗派和新乐府

中唐时期,思想倾向上关注民生,审美意趣上追求世俗化,这是元白诗派的特征。这个诗派的核心是元稹和白居易,属于同一趋向的还有张籍、王建、李绅,更早的元结、顾况可视为这个诗派的先驱。

一、新乐府与讽谔诗

汉以后,乐府诗成为文人诗的重要源头,唐代,汉乐府的音乐早已失传,唐人借用乐府体写作,表现的是诗人的主体的精神(如李白,深得乐府艺术精髓,故作有大量乐府体诗,但他的乐府诗浸润着他的主观精神,以他为代表的唐代乐府诗属于乐府的变体);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却逐渐淡化了。到杜甫,才重新回到了汉乐府的本源,直接反映重大的社会时事,

可算作是唐人新乐府。不过,通过唱和形式,使这种?即事名篇?的唐人新乐府蔚然成风、发扬光大,要到元和年间。李绅发端首唱以?新题乐府?作诗20首,元和四年,白居易和元稹等读这些诗后,加以唱和,元稹择和12首,白居易则扩充为50首,于是新乐府一时成为写作热点。?新乐府?之外,当时还有《古题乐府》之目,张籍、元稹等各有所作,这些诗已不再?沿袭古题,唱和重复?,变而为或?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或?颇同古意,全创新词?,因此实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与?新乐府?精神没有二致。另外,他们还有不少独立篇题,虽无乐府之名,实与之同趣。这几类诗,说到底都以反映时事、讽谔时政为目的,是他们诗歌的基本组成。

以白居易为例。他的讽谔诗代表性的是《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杜陵叟》。《轻肥》。社会批判的锋芒非常锐利。缺点是:题旨挑得太明,即所谓?题无剩义?。 二、白居易诗学观

白居易的诗学观代表了元白诗派。主要观点集中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为:

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尤其是讽谔作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这是创作宗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是诗歌的社会功用(《寄唐生》:?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此基础上,还明确指出了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谔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

于入乐歌唱。

这些就是白居易的创作讽谔诗的理论宣言,是政治家的文学理论,对于提升文学的社会地位是有益的,但它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狭隘性。 三、张王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因韩愈推荐而为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性格近于白居易,平易通脱。诗风?古淡?,乐府诗90首左右,在平易通俗的材料和表达背后,作了很深的挖掘。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此外,如《牧童词》《促促词》《节妇吟》等都有很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诗风与张籍近似,所作古题乐府约30首,新题乐府175首,其中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用质朴自然的诗句将这极微薄的要求和希望表述出来,同时也将欢乐表层掩抑下的农民的悲哀和忍耐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来。

王建和张籍的诗歌曾得到后世的广泛好评。明人高棅指出:?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唐音癸签》卷七引)清人翁方纲也说:?张、王乐府,天然清削,不取声音之大,亦不求格调之高,此真善于绍古者。较之昌谷,奇艳不及,而真切过之。?(《石洲诗话》卷二)

四、元白诗派

元稹(779-831)和白居易(772-846)都出身贫寒,又都当过谏官,当时齐名,交谊最深,文学唱和特多。二人有相近的文学主张,在新乐府诗、长篇唱和诗的创作上,声气相应,共同切磋,又与李绅、张籍、王建等遥相呼应,形成很大的声势,对后学产生示范作用,实际形成了元白诗派。

与元白诗派相关的还有几个名称,即?元和体?或?长庆体?。李肇《国史补》有:?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称元和体。?白居易《重寄微之》有?诗到元和体制新?之句,句下自注云:?众称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格。?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唱,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诗;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谔》等篇,时人罕知者。?这些材料显示,时人所称?元和体?,指的是驱遣文字、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可能还包括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

?长庆体?近于?元和体?,苏仲翔先生认为:?实兼指元白长篇叙事诗像《长恨歌》《连昌宫词》《琵琶行》等别开生面的新格调而言。?(《元白诗选注〃导言》,中州书画社1982) 元、白尤其是白居易在中晚唐直至宋初,地位是相当高的。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酉阳杂俎》卷八记:有人?自颈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人称?白舍人行诗图?。又记:女子诵得《长恨歌》,?遂索值百万?(白居易《与元九书》也有类似的记述)。杜牧、司空图对因元白诗流行而形成的文学风气大为不满,杜牧说:?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司空图则称白居易为?都市豪估?。这些否定性的评价,其实都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后世,对元白的评价是不一的,苏轼用?元轻白俗?一词来表示不满,而赵翼则充分肯定他们?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