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

《李太白集》各体兼备,但他还是有其体式偏好的。对于格律束缚厉害的七律,他是不擅长的,因此他很少写。他最爱使用的诗体是七古和五七言绝句,前者便于他驰骋笔力、展开想象,表达激越的情绪;后者最适合他表现兴到神会、自然天成的神韵。此外,他的五律,自然高华,最是此体本色;五古,质朴浑厚,颇有汉魏气骨。

《塞下曲》。《古风》(西岳莲花山)。 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

《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诗境宏大、气势强劲。 2.突出矛盾,结构跳宕。

3.高大、雄强、壮伟的主体精神。 4.奔放、飘逸的风格。

第三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

杜诗被称为?诗史?,实际上是指杜诗具有史书一般的认识价值。

1.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了大量缘重大?时事?而发的,直接反映重大社会政治内容的大篇,读这类诗篇,我们仿佛在观看盛唐巨变的历史画卷,我们进入了历史的隧道,为之而惊愕、而长吁。

(1)概括地叙写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画面,他不是一般性地抒写自己个人在战乱中的遭遇、感想、忧虑,而是把笔触伸向整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下层,表现底层人民所承受到的社会苦难,三吏、三别、二悲的价值与意义正在这儿。与此同时,诗人描写底层人民承受的苦难,不是简单的出于同情,而是把它放在宏阔的社会灾难的大背景中来处理,?二哀?是哀皇家、皇族,但同属社会困难的承受者,都是诗人同情之所在。诗人不仅仅是同情,他更在热切地呼唤早日结束战乱,为此,他鼓励全国上下积极参加平叛战争。

(2)杜诗对社会苦难的描写不是停留在概括的事件,粗略的轮廓上,而是具体展示广阔而又细微的形象生动的场景画面。《悲陈陶》。

(3)细节的真实。在回忆逃难经过时,他忘不了与自己同时承受痛苦的妻子儿女,《北征》《彭衙行》等篇中,都有很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读之令人鼻酸。 2.没有直接写及重大时事,但是因为触及社会心理,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故间接反映了时代巨变。这类作品的数量很多,最典型、成就最高的允推《羌村》三首。晚期的杜诗,往往不是直接写的重大社会内容,而是直接写自己的处境、经历,但是把两方面融通起来,写外境就是写心象。如《秋兴》八首。

3.杜诗既注重客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生活的原态,同时又往往以议论入诗,夹叙夹议,或者直接议论国事,表达对国事的态度立场,指画朝政的干预性很直接;或者上下古今,纵横议论,但总是以现实政治为指归。如《剑门》等。 二、杜诗的艺术成就 1.乐府诗的写实倾向。 《新婚别》《垂老别》。 2.律诗的沉郁顿挫

(1)沉郁指情感质地之深沉、深厚,和情感郁积之久、之深、之厚。?悲愤慷慨、郁结于中?就是对它存在状态的描述。

(2)顿挫指语意和表现上的间歇停顿和转折变化,有顿,则不是一气而下;转折,则不是直泻。古人所说的?盘旋纡徐?就是顿挫的状态。杜律的拗体当如是观。

(3)沉郁和顿挫是相关的。情感深、而且郁结着,是不想让它滚滚而下,要在内心深处,盘旋几转后,再慢慢发出来。古人把这种表现称为?潜气内转?,这是很直观的说法。

关于?沉郁顿挫?一词的理解,请参袁行霈主编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卷,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章,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刊于《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叶树发、杜华平主编《诗词曲赋鉴赏》(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五章。 训练题

1. 背诵以下作品:《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兵车行》《羌村其一》《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2. 李白和杜甫在思想个性上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3. 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有什么不同?试述之。 4. 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四章 中晚唐诗歌

盛唐之后,唐诗并没有迅速跌入低谷,而是在经历了大历短暂的低迷与调整后,又进入了它的第二个繁荣期,这就是中唐的前中期,成就最高是在元和时期。它的特征是:在对盛唐典范的变革(史称?元和诗变?)中,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多向度的演化,政教化、世俗化、传奇化、心灵化是主要的几个倾向。在这样一个多向度的发展演变中,最突出的当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另外,游离于各派之外的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文宗开成至宣宗大中年间,唐诗又有个活跃期。在这期间,李商隐、杜牧等人作为是唐代文学的新生力量,产生了很强的吸附力,给当时已显出衰象的诗坛带来了一线生机。这个时期,一般文学史把它作为晚唐的开始,郭预衡主编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则把它列入中唐后期。

宣宗以后,唐诗真正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 第一节 大历诗与刘长卿、韦应物 一、大历十才子与刘长卿

在杜甫去世后的一段时期,诗坛显得较为岑寂。诗史上出现了?大

历诗风?。袁行霈主编本文学史具体阐述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诗风的代表是?十才子?和刘长卿。?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姚合所编《极玄集》,名单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唱和而知名。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其中,钱起各体皆工,可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刘长卿在安史乱前登进士第,生当乱世,而又仕途蹭蹬,他的诗多显得黯淡和凄苦。另外,他敏于感受,拙于叙述,长篇五古往往头绪不清,而且十首以上即语意重复,但他有些五言短章,省净而有意味,为后人所称道。 二、韦应物与柳宗元

中唐山水诗的代表是韦应物和柳宗元(合称?韦柳?),他们与王维、孟浩然合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四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