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绝句中五绝,发源虽早,但历来作者不多,七绝虽晚于五绝,但在盛唐却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成为此体式的丰收期。当时,七绝是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而广受欢迎的,它有很强的乐歌性质,故而在声情上形成了婉转和谐、摇曳生姿的传统,即如沈德潜所谓?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卷上)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李白、王维和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王昌龄以七绝最擅,《出塞》以极富概括性的语词,表达深沉的思想情感,《从军行》五首把深刻的情思寓于深厚的情韵,可谓四两拨千斤。他的闺怨、宫词类七绝也都各具神韵,成为七绝史上的一种典范。 王昌龄之外,王之涣(688—742)、王翰(生卒年不详)等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存诗不多,也以七绝见长。年辈较晚的高适、岑参,也都有一些七绝佳作,?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三、高适、岑参与七言歌行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史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其实他二十岁到长安,求仕不遇。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却又弃官而去。直到安史乱后,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后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终于散骑常侍。 岑参(715—770),南阳人。三十岁举进士,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为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封常清的判官,再度赴西北边陲,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高适、岑参最出色的诗体为七言歌行,与四杰、张若虚等人的歌行相比,盛唐的歌行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果说,初唐诗人发现并心醉于歌

行的外在形体美,并努力借助这种形体表达自己的幽怨、纯情、天真、期待,在铺排辞采、表现帝国气象与诗人深刻苦闷,或清丽、婉转、悠扬的声情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歌行史上的第一个典范;那么,盛唐诗人,从这一外形中超脱出来,让自己的精神自然流露,于是有了不注重外形,却又张扬主体意气,表现劲健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成为七言歌行的第二个范型。高适、岑参外,李颀也是出色的代表。

高适《燕歌行》。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训练题

1. 背诵以下作品: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逢入京使》 2. 列出盛唐两大创作阵营的成员表 3. 以高、岑为例说明盛唐边塞诗的思想主题 4. 试述山水田园诗的价值

5.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和?诗中有禅?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第一节 李白与杜甫的人生 一、李杜的文学史地位

盛唐诗坛最灿烂的花朵是李白与杜甫,他们是公认的中国古典诗歌最优秀的诗人,是唐诗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两颗巨星,合称?李杜?。对这两大诗人的接受和理解,虽然各人因气质的差异,处境、遭际的特点,而有不同的接纳方式,但是,人们几乎都把他们看作是并世二雄,给与崇高的评价。二人一为诗仙,一为诗圣,都永远是诗的典范,永远让人顶礼膜拜。

当然,事实上,李杜比较、李杜优劣的争论,也一直是文学史上聚讼纷纭的老话题。这种比较或争论,折射的是不同的性情、不同的诗学观。今天的人们大可不必去理会这种较量。 二、李杜与时代

李白与杜甫生逢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遭遇了巨大的历史变故。一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毁灭了百余年间经过几代人造就的安定、富足和繁荣的局面。如果说,开元盛世激发了士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气度,造就了盛唐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诗歌,那么,安史之乱就把这一切都给粉碎了,理想与自信的盛唐精神一变而为拯时济世的渴望和直面苦难的勇气。唐代社会的这一巨变,是李杜诗歌发展的最重要背景,这正是所谓?苍生不幸诗家幸?!社会的动乱加给人民的是痛苦、是灾难,但沉重的代价换来了诗歌境界的提升。可以说,认识时代巨变与诗人的关系,是深入理解李杜的关键。

1. 繁华、太平背后潜伏着的腐朽和危机与李杜清醒的社会批判意识。 2. 社会苦难中的民胞物与之心。 3. 老境凄凉与不甘寂寞 三、李杜的人生经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据考证,李白很可能出生于中亚碎叶镇,五岁时,迁居蜀中,在绵州度过了读书和任侠的青少年时期。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又两入长安,最终在天宝元年(742)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谗被逐,在?赐金放还?的名义下离开长安。从此,他漫游各地,东至齐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逃难,隐居庐山屏风叠。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出兵东南,经九江,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遂慷慨从军。但此时肃宗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蒙冤入狱,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回。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征东南,李白又毅然从军,无奈半途病还。次年病逝于当涂,终年62岁。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京兆杜陵。年轻时,适逢开元全盛时期,他有过三次、历时十年的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经历。?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让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后,又于天宝五载(746)来到长安,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屈辱、辛酸的求仕之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因献《三大礼赋》而为玄宗所奇,待制集贤院,但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位臵。旋即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陷落长安。第二年春潜出长安,奔赴行在,被授予左拾遗。又因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辗转秦州、同谷,抵达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晚年生活。中间,有过避乱梓州、阆中的一个阶段,也曾一度在严武幕下做过幕职,后迁居夔州,再出峡,漂泊江湘,大历五年冬,病逝于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小舟中,终年59岁。

第二节 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安史乱前生活的,盛世的繁荣,和唐前期培养、积蓄的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感染着李白,因此,在他的性格中,浪漫、疏狂、自信,占据着很重要的位臵。

所以,当李白表达?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儒家用世之志时,他设计的方案是颇具战国策士的气息:把自己摆在?帝王师?的位臵上,在他的想象中,他仿佛就是姜尚、傅说、郦食其。(这种浪漫传奇的经历,在唐代有它的土壤,因为马周、姚崇就是显例,但唐代并不是战国的延续,姚崇就很善于保护自己,被人认为是善于玩弄权术。)李白过于理想化的设计只能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不过,还好,他还算幸运,他的经历在我们看来也具有传奇色彩,天宝元年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风流一时,虽然这种得意为时不久,但却与司马承祯、贺知章的称许一起,成为李白一生自负、独立不羁个性的基础。 李白的悲愤、痛苦主要来自于:一生自负的李白,却处处受到排挤,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蜀道难》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