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下载本文

趁年前这点时间,写个带队刷美国赛的攻略吧~

一、组队篇:

团队水平基本决定了最终结果的上限——在美国赛,差团队是无可能做出好结果的(这点与国赛不同)无论队员还是导师,猎取的优先级都应该是这样: 1. 没过得奖但有经验的:这种动力最足

2. 得过奖的:如果后来参赛成绩还不如之前,对人对己都交代不过去 3. 没经验但想得奖的:大多数

4. 没经验、想打酱油:不光说队员,还要留意导师,你懂的^_^

这跟创业组队一样,别在乎现在神马光环,关键看的是将来能够付出多少。 必须保证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愿景和强大的动力,否则内耗是迟早的事。

高手和好导师都是稀缺资源,下手越早收获可能越大,想找高手: ? ?

你必须也是个高手,至少某方面特长能给人信心;

必须保证团队间能衷诚合作,互相鼓励/配合——这点与谈恋爱一样,要经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考验,才能看得清; ?

保证每个人的弱点能有效弥补,即便是高手全才也不多,对其弱点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弥补,结果可能还不如实力平均的队伍; ?

要能顶得住本校其他队的竞争,比如挖人、争导师、抢机房等等——人才太多没办法,哎~

总之,除了主动出击、笨鸟先飞之外,还要求一定的口碑、人脉和组织能力、观察精准、明决善断,敢于取舍。

二、装备篇: ?

数值工具:各种软件和代码操弄熟练是基本要求,软件不必求多,但每款特色部分一定要尽可能熟。长的代码尽量拆成短的,而且要调通测试过,关键地方注释好,比赛时,宝贵的时间用来debug是不值的; ?

信息检索:搜索引擎技巧是根本,其他信息含量都不太高,国内各种数理论坛算是基础,国外各种资源尽量积累(免费论文库、wiki、各大数值软件官网、专业论坛、大牛的blog/twitter、stackoverflow、quora……不会翻墙的要尽量先弄清楚,不然有的资源打不开或者下不到哦),图书馆的国外学术资源也别忽视; ? ?

写作软件:有时间精力的同学学一下LaTeX,实在没时间的将就用word转pdf吧; 资料积累:钱少的同学可以下outstanding论文,仔细研究(新浪爱问和madio上能下到2011年前的);钱多的可以买comap的杂志,不只为看论文,主要看每题的综述,了解那一题当年的答题情况和阅卷人的思路(我那几年国内有卖的,之后几年没关注了,不清楚现在哪能弄到)。

赛前准备程度基本决定了比赛的时间充裕度,赛前准备不足往往要靠比赛时不眠不休、争分夺秒拼命抢时间来弥补,这种情况下能做出多少创造性工作就难说了。

三、练级篇:

? 练习:练习的时候要根据队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模型方面,多积累实际问题产生背景,注意培养思考的深度,善用发散和逆向思维;实现方面,注意提升各种算法求解效率的方法,多积累算法调试、测试、参数调整、有效性检验等方面的经验;

? 比赛:最理想是国赛前定下美国赛队伍,拿国赛练级攒经验比较恰当。其他如教工杯之类的比赛,鉴于真实比赛环境和练习的机会不多,建议当成美赛认真练。只要认真练,几次真赛历练之后,建模和配合方面问题就不应该太大了。

? 学术论文写作:难点不是专业词汇或格式排版的问题,这些问题阅卷人可能会对外国参赛者宽容些,真正困难是表达如何逻辑清晰严密、符合学术规范了。有条件的最好找英语国家教授或学术期刊编辑帮忙不断改,找不到就只能是找海归教授、理工专业外国留学生将就了,再没条件的只能研读outstanding和英文经典论文了。

最难练的是英语学术写作这关(这个问题当年我也没处理太好),这块短板往往决定最终成绩的下限,文章写得好,多普通的工作至少人家明白——可要是看不懂,悲剧的可能性很高。

四、打boss篇:

终于写到真正比赛了,然而,到这阶段,最终成绩范围已经决定了,能改变的东西也不太多了,这里能写的也不多了,主要是一些细节: ? ?

比赛报名:提前准备好visa或master card,名字和地址不要写错;

作息:要看各队情况了,原则是保证效率、不打乱节奏。前期都很亢奋,但如果打乱节奏可能导致后面疲劳期时效率过低,其实美国赛截止时间并不是很严格,前期利用好亢奋期和每天的高效率时间的话,到了疲劳期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否则就是给你再多时间都无法持续下去。对那些想尝试达芬奇睡眠法的同学,建议先在之前比赛和练习时充分适应,避免临时改变作息方式,打乱节奏,降低效率; ?

引用:如果copy了整段的原始论文,一定要注明来源——07年就出过outstanding奖因为引用的问题被收回的事。这是原则问题,千万注意! ?

邮寄论文:提前联系邮局/快递,确认好邮局每天邮寄时间,以倒推截止时间,事实上这么多时间,很少有人能用满——这给了慢热队伍一个优势,之前练习也应先关注深度和质量,再考虑速度和效率;之前比赛的时候,交完论文的几天别闲着,继续魔鬼训练——对做到极致的模型再完善深化,对论文结论再推广演绎,甚至还要演练英文写作。

最后,希望大家对成败看淡些,把得什么奖励当成游戏杀boss的掉落——在默认得奖范围内进行一次随机取样:

所以得了O奖也别浮躁,只是说明你队伍水平确实好, 没得奖倒是要好好检讨,至少要明白失误的地方。

然而,在过程中锻炼出的能力、结下的友谊却是终身受益的。 说几个小的tips

1. 论文写作非常重要!MCM的奖项分配是很不均的,Outstanding+Finalist一共就十几支队伍,而Meritorious就有几百支队伍,而拿Meritorious的论文有时候和O或者F的质量其实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论文写得好格式好就成为了明显的优势。可以去看一下历年Outstanding的论文,有一些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条理很清晰语言也写得很明白。

2. 基础模型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我指的是类似《数学建模》这类基础书籍中的模型。不是说

它完全没有用,但是真正的题目出来了会比书中的题目复杂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多了许多,而且在看到题目之前你根本不会想到用什么模型比较好,所以如果投入太多时间研究最基础的建模,就会发生题目出来以后不知道用什么模型的问题。

3. Research是最有用的!正是因为等题目出来以后才能确定建模方向,所以在确定好题目以后做research的帮助很大。多多参考一些相关学科的论文,可能会有之前想不到的思路或者专业性比较强的模型。比如2013年的MCMB题水资源那道,我们在做的时候查了许多篇相关论文,除了最基本的回归、线规、图论模型以外,像水资源价值模型中的模糊分析、生态圈水循环模型、去盐碱化成本估计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查资料现学的。

4. 一定要分工明确。最好的组合就是一个建模+一个编程+一个写论文。编程强烈推荐matlab。其实到头来最轻松的应该还是建模的人,因为模型建的过程中很多还是需要运行程序,这部分就跟建模关系不大了……建模的人最需要干的就是research,然后想办法把这些现有模型适当修改套到题目里去。事实上凭我们现在的水平很难自己建一个比专业人士更好的模型的,所以套现有模型最靠谱。早期编程和论文的人主要应该负责数据的查找,这项工作量是很大的。写论文的人开始几天要休息好(可以先把introduction什么的先写掉),因为他肯定会在后期很忙很忙。最好是三个人配合好,建完一段写一段,就不会发生当中某一个人暂时没事情做的情况了。

5. 千万不要拖延。虽然deadline之前的生产力是最大的,但是也因为时间紧很多东西都容易仓促掉。像身边很多人在比赛头两天都会打游戏聊天什么水掉,但是其实这个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组当时非常配合,提前一整天就把整篇论文写完了,直接提交了。这一点我们非常后悔,因为提交以后才想起来我们漏做了水库蓄水的模型。如果利用了这24个小时也许奖项会更好。由此可见时间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现在是高中生,13年MCM拿了Meritorious,以上这些都是经验之谈,绝对有用的~ 2013-04-27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赞同25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王加冕,最近很忙,暂别知乎。

叶若当、杰尔考拉、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之前在 blog 上写过六篇文章,供参考。

http://www.

geektu.com/?

p=54

== Update:听 @小劳-女的,把那六篇文章的「重点」整理在下面。有点长。==

“数学建模—— 走过就是收获”系列是去年数模国赛结束后写的一个系列,一共是六篇文章。Blog 前段时间重新架了之后,以前的文章都丢了,这个系列也就一并丢失了。

自己参加数模比赛还是挺顺的:校赛一等,国赛一等,美赛一等。其实并非有什么秘诀,打包票说学了某某某就能拿国一的事情是绝对没有的。但是,参加过两场比赛后,经验还是有的。而经验,就可能对学弟学妹们有一些帮助。

比如,做国赛和美赛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做国赛,你一定要能够用你建立的模型得出一个较优的

结果来。没有好的结果,仅仅是模型漂亮,拿国奖的可能性不大。而美赛就不一样,美赛你可以做不出结果来(当然最好还是做出来,呵呵),评委评审时更重视思想和模型。

再比如,国赛和美赛的审题方式很是不同。国赛的题目一般都清晰明了地告诉了你:你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国赛题目的切入点是很明显的。而美赛就不一样,美赛题目的切入点要你自己去寻找。

前几天第五届数模校赛,有大二的学弟问我一些关于数模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系列再放过来。等闲下来时再写几篇文章吧,感觉有些学弟在做数模的时候经验还是有不足的地方的。

第一篇文章(geektu.com/?):

ttp://www.

p=54

1、能力,是来自于平时的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千万不要觉得什么东西学了没用—— 你学的那个东西,当时可能帮不上你的忙,可是后来却可能就是你超越别人的资本。

所以,不仅仅对于数学建模这个比赛,对于整个的大学生活(甚至还能往后延),下面这句话都是成立的——能力,是来自于平时的。

2、有些东西,还是要突击的

排版就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一篇二十页的论文,评委老师 10 分钟就看完,排版占到多大的比重,想一下咱高考写作文时写一手漂亮的字有多重要就知道了。

绝大多数的队伍应该都是采用 Word 排版,说实话,我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愿意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看姜启源谢金星老师的书,就不愿意用两个星期学一下 LaTeX。关键问题是,相信我,只要你用得还算熟练,用 LaTeX 打论文比用 Word 打论文快很多(如果 LaTeX 打论文巨慢无比,我肯定也不会用的)。

是的,Word 是容易上手,LaTeX 是刚上手时困难一些。可是,咱高中时候练字不也挺费事儿么。

另外,特别大礼一件:有一个 LaTeX 编辑器,叫 LyX,非常之好用。(更新:听学弟说,今年交 PDF 的队伍都被要求把论文改成 Word 排版了。实在是想不通。大伙儿参加比赛前一定确认一下最后可否提交 LaTeX 生成的 PDF。)

3、要开始比赛了……

准备了不少时间,要开始比赛了。假设比赛时间是从 9 月 11 号上午 8 点到 9 月 14 号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