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工程开工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制度,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及工人了解所担负的工程任务的技术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 技术交底按技术责任制的分工,分级进行。各级技术负责人将本队承担的工程项目,将工程项目的构造、工程数量、技术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质量标准、安全措施、进度要求,各分部工程施工组织的分工和配合,主要施工机具的安排和调配等及工程的施工计划,向所属的班组及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交底;班组技术负责人按上述同样要求,并进一步将具体操作方法、劳动组合、机具配备等,对全体工人进行交底。各级人员接受交底后,进行讨论,充分了解自己在施工中应负的责任,并对改进施工劳动组织和操作方法、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分级交底时,作好记录,作为检查施工技术执行情况和检查技术责任制的一项依据。 4)建立材料检验制度
凡用于施工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都要有合格证明文件。水泥、钢材、焊条、混凝土外加剂要有出厂证明和检验单,所有原材料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检验。配合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的设计,经试验合格后,才能用于施工。新材料、新产品,要对其作出技术鉴定,制定出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后,才能在工程上使用。 5)建立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
本工程在接受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外,将建立自己的检查验收制度。在技术责任制中明确各级技术负责人应负的质量检查责任,同时设置专职的质量检查员,进行具体的检查工作,对质量进行监督、量测、试验及作出原始记录,检查结果交付技术负责人审查签字。建立班组检查、班组互检及交接检查制度。 6)建立施工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的资料员对施工技术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工程施工准备工作开始,直到工程竣工验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对各类施工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实行标准化,电脑化管理。 8.4.3 质量体系主要要素控制
1)原材料采购之前要对分供方进行评价,从中选择生产管理好、质量可靠的厂家作为采购对象,建立供货关系,并作好记录。以确保所采购的材料具有稳定可靠的质量。 2)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每个部位、分项、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标识用质量检查证和质量记录来载明。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严格按公司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进行,并根据本标段的施工技术要求,补充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达到质量优良。 4)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总工为副组长,项目部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各单项工程由施工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负责的质量负责制,使创优落实到人头和施工具体工作中,做到层层包保。 5)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用全员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 6)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精心组织施工。 7)认真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把施工图纸审签制、技术交底制、质量“三检制”、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安全质量检查评比奖惩制、验工计价质量签证制、分项工程质量评比制、质量事故(隐患)报告处理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8)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难点。对本工程箱梁吊装架设等关键部位成立QC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解决技术难关,确保施工一次成优。 9)加强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检验,杜绝不合格产品在工程中使用,达到结构工程内实外美。 8.4.4 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1)桩位偏差 在开工前用测量仪器对甲方提供的大样点进行认真复核,经确认无误后引出控制点,在场地周围建立控制网,其中永久性控制点不得受到施工干扰,对临时性控制点必须经常校核,桩孔定位必须严格遵照下列程序:计算→复核→测量,每道工序由甲方专人负责复核检查,实行签字通过制度,在钻机开钻之前,由技术负责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复核检查,测量护筒偏差必须小于20mm。 2)偏孔事故 (1)事故原因:场地不坚实、不水平,地表循环不科学,钻机安装不水平(或在施工时出现歪斜)、钻机运转中振动过大,主杆没有导正,摆动过大,钻具刚性小,加之钻进中转速过快,钻压大且不均匀,人为造成孔径不规则,换层、换径或遇到较大坚硬障碍物。 (2)根据以上各种原因,应该在施工中加以预防,一旦出现偏孔现象,应该利用翼片较多的扫孔钻头慢转,从偏斜处上方往下反复多次扫孔,或者直接使用筒状钻头加以修正,向孔内回填黏土,捣实后重新缓慢钻进。 3)堵管事故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造成堵管原因可能会有如下几种: (1)导管原因:导管内壁不干净,造成混凝土在下降过程中局部受阻,或由于导管接头处于不完全密封,造成管内进水而使混凝土局部离析,或者导管因变形导致垂直度无法保证。 (2)初灌量原因:初灌量过大或过小,过大则可能造成导管底节爆开,过小则造成导管脱离混凝土面,使泥浆反压管内。 (3)泥浆原因:泥浆比重过大,增加导管底部反压力,使管内混凝土无法正常压出。 (4)混凝土质量原因:混凝土制作时搅拌时间不够,造成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严重导致混凝土在管内离析,或在运输中振动离析 。 (5)粗骨料原因:由于卵石级配不符合施工要求或夹杂粒径较大的杂物。 (6)埋管原因:埋管过深造成混凝土面混凝土初凝,埋管过浅在浇筑过程中,可能导致脱管,使泥浆与砂浆混合物反压入管内。 (7)操作原因:导管没有位于钻孔中央,以致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导管底部插入孔壁。 (8)其他原因:如孔口杂物不小心掉入导管内,或有水掉入导管内,或大斗出口处被堵住。 事故处理方法:提升导管2m 左右,在孔口板上上下振动,让混凝土在其自重力作用下压出导管,或使用高频振动器安置在导管顶部,开启振动器可以使管内混凝土因振动液化原理而压出导管。以上办法无法解决,证明导管被堵严重,应立即提离混凝土面,采用球内胆止水,重新下导管及安装大斗浇入混凝土。在两混凝土面交接处反复捣插,使其混合均匀,重新浇入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该办法应该在孔内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到方可使用,并作好浇筑记录。 4)浮笼或掉笼事故 (1)浮笼原因:导管埋深过大是浮笼的重要原因,故在底管接近笼底时,应尽量减少埋管,泥浆比重过大或泥浆中含砂率过大也会导致浮笼,由于导管接头法兰外突,故在提管过程也会造成浮笼,此时应顺时针旋转导管,让钢筋笼自动脱离法兰。 (2)掉笼原因:一种原因是孔口吊筋固定不牢固;另一种由于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由于下插导管时碰到笼壁,使钢筋笼下掉,再有一种是由于地坪标高或吊筋长度计算错误而造成掉笼,掉笼是可以预防的。 5)断桩、夹泥、夹心事故 该事故在施工过程中须严格禁止,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 (1)浇筑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中途停顿时不宜超过30min。 (2)二次清孔时孔内沉渣须清理干净,泥浆比重应调到1.2 以下。 (3)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允许浇入孔内,应退回重新搅拌。 (4)在浇筑结束后,应注意假灌现象,严禁距混凝土面4~6m 处混凝土与浮浆混合,有条件应尽量使用振动棒或利用导管自身反复捣插。 8.4.5 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
1)成孔质量控制 本工程地质特殊性主要有: (1)5-2c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5-2d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6-3中等风化灰岩层中钻进; (2)5-2c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5-2d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6-3中等风化灰岩层中有溶隙、蜂窝状溶孔和溶洞发育,洞隙中充填有粉质粘土和风化岩碎屑、碎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