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练(一)
综合升级练第57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宁夏银川三模)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又表现为功能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展的空间反映。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330平方千米。下图为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2题。
1.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 ) A.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 B.居住用地 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D.工业用地
2.2003—2012年,该城市功能用地变化表明,该城市( ) A.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 B.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 D.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功能区内部更替面积始终为负值或0,而外部扩展为正值,说明该功能用地的土地由其他功能替代,导致该功能用地逐渐向城市外缘扩散,应为工业用地,故选D项。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扩大,逐步向外发展,城市原工业用地被住宅区等功能所占据,故选D项。
(2017·湖北黄冈三模)中国纺织业集聚于东部沿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推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表现出了很强的产业区际转移粘性特征。产业区际转移粘性是指由于诸多因素的约束,导致某产业强烈依附于原产业所在地的倾向,使得产业梯度转移难以循序进行的情形。据此完成第3~4题。
3.造成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粘性的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较低
B.东部地区市场广阔 C.中西部地区原料不足 D.中西部地区能源短缺
4.下列措施有利于减轻产业区际转移粘性的是( )
①给予一定力度的政策支持 ②扩大东部地区生产规模 ③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④提高东、中、西地区间贸易自由度 A.①②③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东部地区是我国纺织业的主要消费市场,受其影响纺织业难以向原料更充足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故选B项。第4题,给予政策支持、完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地区间的贸易自由度,可降低产业转移和运营成本,推进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故选C项。
(2018·四川成都九校联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第5~6题。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6.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反映的是夏季多雨。“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第6题,寒露在秋分之后,济南昼短夜长,清明在春分之后,济南昼长夜短。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夏半年和冬半年时间长度不一样。
(2017·福建三明质检)下图示意某国位置及城市分布,该国铜矿、铀矿等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埋藏浅,但常规能源不足,需大量进口。甲港是该国重要的港口,近年来该国计划将炼铜基地从乙地迁往甲港。据此完成第7~8题。
7.甲港的气温特征及其成因是( ) A.夏凉冬暖 临海并受暖流影响 B.年较差小 终年受高气压控制 C.终年温凉 纬度低且寒流经过 D.日较差大 纬度低且邻近沙漠
8.该国炼铜工业从乙地迁出,最可能是因为乙地( ) A.工业用水矛盾突出 B.能源输入成本偏高 C.炼铜原料趋于枯竭 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临海并受寒流影响,A、C两项错;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B项错;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该地纬度低且邻近沙漠,D项正确。第8题,从题目的材料可以看出,常规能源不足需要大量进口,甲为海港便于进口能源,减少能源输入成本,所以该国炼铜工业从乙地迁出,最可能是因为乙地能源输入成本偏高。 (2017·安徽合肥三模)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第9~11题。
9.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10.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C.坡度缓
B.植被多 D.降水多
11.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第9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项正确。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三项错。第10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项正确。第11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正确。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正确。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
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12.(2018·河南焦作模拟)(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湖面海拔4 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纳木错流域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天气多。纳木错沿岸虽然河流众多,但在入湖口处均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纳木错鱼类数量非常少,而且鱼类个体也十分小。
(1)指出纳木错沿岸河流的分布特点。(6分)
(2)说明纳木错沿岸河流难以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8分) (3)分析纳木错湖水中鱼类数量较少且个体小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1)入湖河流呈向心状;(2分)河流大多分布在湖泊南岸和西岸;(2分)湖泊北岸河流数量很少。(2分)
(2)沿岸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上游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泥沙含量较小;(2分)下游河口地带地形坡度较大,河水流速快,泥沙难以沉积;(2分)湖岸地带风速大,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烈,难以形成适宜的沉积环境;(2分)河口处水深坡陡,不利于浅滩露出水面。(2分)
(3)地处高原腹地,水温低,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长慢;(2分)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水严重缺氧(溶氧量小),鱼类成活率低;(2分)入湖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水中矿物质缺乏,不利于鱼类生长;(2分)地处内流区,湖水盐度高,湖水中浮游生物稀少,饵料贫乏,营养条件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