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勒索传经小费,分明是明代社会贪赃索贿、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艺术剪影。车迟国国王尊道灭僧、凭借“快手”、“缉事”迫害和尚的情况,又曲折揭露了明代嘉靖年间道士、特务横行肆虐的现实。
2、小说为了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不仅虚构了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而且别开生面地在取经途中安排了九个人间国度,形象地描绘了他们“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王也不是有道”的情况。比丘国的道士向国王进献女色,就被封为“国丈”;为了供奉延年益寿的秘方,竟要杀取一千多名儿童的心肝;乌鸡国全真道士夺了王位;灭法国国君要杀一万个和尚,等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嘲讽了明代某些帝王好色、炼丹、设醮、崇道等丑行。 (详见教材172-173页)
二十五、以猪八戒为例分析《西游记》如何将形象的人的特征与动物属性有机结合起来的?
1、注意人物性格与动物属性的巧妙结合,两者和谐统一。猪八戒原是天上天蓬元帅,错投在母猪胎里,所以猪头人身。他既有猪的好吃、贪睡,笨拙、懒惰的特征,又具有自私、好色、憨直等人类的特点。即使是法术变化,他也只能变粗笨的大象、骆驼、胖大汉,却变不了玲珑的女孩。
2、善于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与连锁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详见教材173-174页)
二十六、以孙悟空为例,分析《西游记》是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和联锁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
小说将取经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组成四十多个自成一体的情节生动的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富有故事韵味;又相互联系,前后照应。比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智斗二郎神”等,侧重描写孙悟空的机智顽强、变幻莫测的斗争精神的不同侧面。“三调芭蕉扇”中写到孙悟空与牛魔王原为结拜兄弟,又有“害子”之仇,所以孙悟空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变成鹪鹩虫钻进罗刹公主腹中,迫使其交出芭蕉扇;后又变为牛魔王骗扇;最后在众神的协助之下,才如愿以偿。
(详见教材174页)
二十七、简述《金瓶梅》对古代小说史的艺术贡献。
1、开辟了一条长篇白话小说描写日常生活的创作道路,为世情小说奠定了基础。
2、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
3、创立了一种以反面角色揭露、反映社会黑暗面的全新方式。 (参见教材188-191页)
二十八、简述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历程。
1、先秦:小说的萌芽期,如神话(《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寓言(《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散文中的叙事片断(如叙事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即便是《论语》、《庄子》、《墨子》中也有小说意味很强的篇章)。
2、两汉: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1)由历史衍生出杂传体小说,如《燕丹子》、《汉武帝内传》、《西京杂记》等。(2)从子部衍生出博物体小说,如《神异经》、《博物志》、《列仙传》等。
3、魏晋南北朝:(1)志怪小说的成立与勃兴,如《列异传》、《搜神记》、《幽明录》等。(2)志人小说的确立,如《笑林》、《世说新语》等。
4、唐:传奇小说空前繁荣,优秀篇章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枕中记》等。
5、宋:传奇志怪走向低谷,走向世俗。如《夷坚志》等。
6、元明:小说的数量、质量均不理想,比较有影响的唯《剪灯新话》(与《剪灯余话》、《觅灯因话》合称“剪灯三种”)等。
7、清代:志怪与传奇异军突起,取得辉煌成就,如《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 (参见上编各章节)
二十九、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聊斋是“孤愤之书”,又说“寄托如此,
亦足悲矣”,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孤愤”原是《韩非子》的篇名,取其“愤孤直不容于时”之意,即对方正耿直不能容于当时表示义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孤愤,我们不能只将其看成奇异有趣的故事,而应该深入地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其“孤愤”和“寄托”即为:一是不满社会现实,以抒写其愤激情怀,消释磊块;二是肯定自我,幻想美好人生,以表达其生活理想。作品中主要表现为:
1、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突破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窠臼,不再以财、貌、身份、地位作为衡量爱人的标准,而倾向于两情相悦,基本接近现代的爱情观。如《连城》、《婴宁》等。
2、抨击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不仅抨击了试官的昏庸贪婪、科场的黑暗,还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举子也作了嘲讽。如《叶生》、《司文郎》等。 3、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如《席方平》、《促织》等。 4、折狱公案故事,揭露封建社会司法的腐败。如《胭脂》等。
5、寓言故事等揭示生活哲理,对人进行教育和劝戒。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详见教材196-198页)
三十、鲁迅评价《聊斋志异》云:“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骨突,知复非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鲁迅先生概括了《聊斋志异》塑造花妖狐魅形象的手法。作品中的花妖狐魅具有二重性,既具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的特征,赋予人格化,同时又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既有人情, 又具物性, “人性”与“物性”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从而形成幽明相间、人妖交织的世界。如《红玉》中的狐女红玉,与常人无异,但她飘忽无定,来去自由,却表现了非人的特征。又如《绿衣女》中由蜂幻化的女子,“绿衣长裙,婉妙无比”,唱起曲来,“声细如蝇”,保留绿蜂的原型。《葛巾》中的葛巾,因是牡丹花妖幻化成人,所以她是一个“异香竟体”的女子。《聊斋志异》以此既显平常,又表现出独到之处。 (参见199-202页)
三十一、试述《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聊斋志异》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其写作技巧主要有:
1、善于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2、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癖好写活人物形象。 3、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详见教材199-201页)
三十二、谈谈你对《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点的理解? 1、通过披上狐妖外衣的形象,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因而是现实主义的。 2、借助花妖狐魅的超现实力量,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而又是浪漫主义的。
(详见教材199页)
三十三、《儒林外史》是如何批判和揭露科举制度的?其独特之处在哪里? 批判科举制度,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1、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触及科举制的本质,这是其它小说无法相比的。在小说第一回“楔子”中借理想人物王冕之口明确指出,用八股文取士“这个法却定的不好”,触及科举制度的本质,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
2、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如取士的不公,考场的舞弊,士子没有真才实学,等等。
3、揭露封建统治者用功名利禄腐蚀知识分子,毒化社会风气。 (详见教材209-210页)
三十四、举例分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成就。 小说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1、讲究真实,讽刺艺术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据学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