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小儿哮喘缓解期无需治疗。 四、名词解释 1. 哮喘 五、简答题
1.哮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怎样哮喘的寒热性质?
3.虚实夹杂型哮喘的症状、治法、方药? 六、论述题
1.哮喘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2.试述寒性哮喘的病机及其诊治方法。 3.试述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 七、病例分析
1. 林某,男,5岁,因“发热、咳嗽3天,加重伴喘促1天”来诊,家长诉患儿自幼体若多病,有婴儿湿疹病史,自2岁半后,每当感冒后或气侯骤变时,就会出现喘咳,喉间哮鸣。3天前不慎受凉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经治症状无好转,昨日症状加重,又见喘促、哮鸣,故来诊。现症见: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吐痰黄稠,发热,体温39℃,口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见:咽红,双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 写出诊断、辩证分型、证侯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2. 患儿, 10岁。咳嗽喘促3年, 复发伴加重5天, 证见咳嗽气喘, 喉间痰鸣, 咯稀白痰, 形寒肢冷, 面色淡白, 恶寒无汗, 无发热, 鼻流清涕, 舌淡, 苔白滑, 脉浮滑。查体:T36.50C, 听诊可闻及两肺哮鸣音及痰鸣音。
写出诊断、辩证分型、证侯分析、治法、代表方药。
第三章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岁以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一年内呼吸道感染超过( )
A.3次 B.5次 C.7次 D.8次 E.10次 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证要点是( )
A.表里关系 B.虚实关系 C.邪正消长 D.寒热关系 E.阴阳消长 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肾虚骨弱、精血失充证的首选方剂是( )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口疮的记载,最早见于:( )
A.《内经》B.《难经》C.《颅囟经》D.《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E.《小儿药证直诀》 2.口疮风热乘脾证的首选方剂是( )
A.导赤散 B.泻黄散 C.清胃散 D.凉膈散 E.银翘散 3.口疮心火上炎证的首选方剂是( )
A.导赤散 B.凉膈散 C.泻心汤 D.泻心导赤汤 E.黄连解毒汤 4.口疮虚火上浮证的首选方剂是( )
第 13 页 共 46 页
A.补肾地黄丸 B.金匮肾气丸 C.右归丸 D.左归丸 E.八珍汤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两虚、气血不足证的治疗宜以下方加味( )
A.玉屏风散 B.桂枝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牡蛎散 E.黄芪建中汤 5.患儿, 3岁。平素经常感冒, 一年多则十余次, 被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现证见恶风怕热, 不耐寒凉, 平时汗多, 面色淡白, 肌肉松弛, 咽红不消,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浮而无力。其证候是( )
A.营卫失和, 邪毒留恋 B.外感风寒, 肺卫失宣 C.肺脾两虚, 气血不足 D.外感风寒, 营卫失和 E.肺气虚弱, 邪毒留恋
6.患儿, 7岁。反复感冒, 咳喘迁延不愈, 面黄少华, 唇口色淡, 畏风自汗, 厌食纳少, 肌肉松弛, 大便溏薄,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缓无力。其证候是( )
A.营卫失和, 邪毒留恋 B.外感风寒, 肺卫失宣 C.肺脾两虚, 气血不足 D.肾虚骨弱, 精血失充 E.肺气虚弱, 邪毒留恋
7.患儿, 6岁。反复感冒, 咳喘迁延不愈, 或愈后又作, 面黄少华, 唇口色淡, 畏风自汗, 厌食, 肌肉松弛, 大便溏薄,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弱。首选下列何方加减( )
A.四君子汤 B.桂枝汤 C.牡蛎散 D.玉屏风散 E.补肾地黄丸 8.患儿,4岁。反复感冒, 一年多则十余次。咳喘迁延不愈, 恶寒怕热, 不耐寒凉,多汗, 厌食纳少, 肌肉松弛,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缓无力。诊断为( )
A.感冒 B.内伤咳嗽 C.哮喘 D.肺炎喘嗽 E.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问答题
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第四章 第二节 口疮
A.六味地黄丸加吴茱萸 B.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C.知柏地黄丸加附子 D.右归丸 E.大补阴丸
5.在口疮治疗中,常配合外治为:( )
A.熏洗法 B.罨包法 C.敷贴法 D.涂敷法 E.热熨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口疮主要病位在( )
A.心 B.肝 C.脾 D.胃 E.肾
2.口疮病证包括:( )A.燕口疮B.鹅口疮C.白喉D.雪口E.喉风 3.小儿口疮的病机为:( )
A.肝火上亢 B.脾虚湿蕴 C.风热乘脾 D.心脾积热 E.虚火上炎 4.小儿口疮的治疗原则有:( )
A.清热解毒 B.益气养阴 C.泻心脾积热 D.滋阴降火 E.引火归元 5.口疮实证的治疗原则是( )
A.疏风散寒 B.清热解毒 C.清肝泻火 D.清心凉血 E.活血化瘀 二、名词解释 1.燕口疮2.口糜 三、简答题
1.小儿口疮的实证与虚证如何鉴别? 2.简述口疮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 第五节 泄泻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儿泄泻病因主要是( )
A.风 B.寒 C.热 D.湿 E.食
2.泄泻的病位为:A.脾、大肠 B.肝、脾 C.脾、肾 D.脾、胃 E.心、脾 3.小儿泄泻各种证型中,最为多见的是(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4.病程很长的泄泻,首先考虑(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5.泄泻的诊断要点,每日大便次数应当( )
A.不少于2次 B.不少于3次 C.不少于4次 D.不少于5次 E.比平时增多 6.泄泻重症,每日大便次数常在( )次以上。
A.5次 B.10次 C.15次 D.20次 E.30次 7.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
A.清肠化湿 B.消食化积 C.祛风散寒 D.运脾化湿 E.健脾化湿 8.以下除哪项外,都是泄泻的常用治法( )
A.中药内服 B.中药静滴 C.中药外治 D.针灸疗法 E.推拿疗法 9.风寒泻与脾虚泻的鉴别诊断,以下各项中最重要的是( )
A.食欲不振 B.大便稀薄 C.大便不臭 D.腹痛较重 E.形体偏瘦 10.口服补液盐配方:1000ml溶液中氯化钠、碳酸氢钠、枸橼酸钾、葡萄糖分别为( ) A.15g、10g、5g、50g B.12g、10g、8g、40g C.10g、8g、6g、30g D.6.5g、4.5g、2.5g、20g E.3.5g、2.5g、1.5g、20g 11.治疗湿热泻的首选方剂是:
A.泻黄散 B.甘露消毒丹 C.葛根黄芩黄连汤 D.三仁汤 E.痛泻要方 12.治疗风寒泻的首选方剂是:
A.藿香正气散 B.异功散 C.匀气散 D.益元散 E.养脏散 13.饬食泻的临床特点为:
A.大便稀烂 B.大便有泡沫 C.大便色黄 D.大便清稀 E.大便有乳片 14.治疗腹泻气阴两伤型的首选方剂是:
A.连梅汤 B.人参乌梅汤 C.沙参麦冬汤 D.竹叶石膏汤 E.小建中汤
15.患儿,7个月。病起1天,发热,泄泻9次,大便稀薄如水,泻下急迫,恶心呕吐, 阵啼哭,小便短黄。治疗应首选( )
A.保和丸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藿香正气散 E.葛根黄芩黄连汤 16.患儿,6个月。今晨起啼哭不安,阵阵捧腹啼叫,已解清稀大便3次,便多泡沫,臭气轻,可闻肠鸣,指纹淡红。其证候是(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17.患儿,11个月。泄泻2周,起病时每日泻10多次,经治疗大减,但近日仍日行3~4 次,大便稀溏色淡,每于食后作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其病机是( ) A.风寒伤脾 B.湿热蕴肠 C.食伤脾胃 D.脾气虚弱 E.脾肾阳虚
18.患儿,1岁。泄泻时轻时重,已经3月,大便清稀无臭,夹不消化食物,有时便后脱肛,
第 14 页 共 46 页
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指纹色淡。治疗应首选( )
A.异功散合平胃散 B.保和丸合二陈汤 C.参苓白术散合理中丸 D.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E.金匮肾气丸合人参乌梅汤
19.患儿,8个月。素来体弱,泄泻2天,大便日行20余次,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时而烦闹,皮肤干燥,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小便量少,舌红少津。其治法是( )
A.健脾温阳,助运止泻 B.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C.补肾滋阴,平肝降火 D.补肾温阳,涩肠止泻 E.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20.患儿,9个月。泄泻3个月,身体日渐消瘦,现仍泻下不止,日行7、8次,精神萎靡,哭声微弱,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其证候是( )
A.脾阳虚弱 B.肾阳虚衰 C.阴津耗伤 D.气阴两伤 E.阴竭阳脱
21.患儿,3岁。昨夜睡觉蹬被,今日腹痛阵作,呕吐2次,不思进食,解稀溏大便3次,腹中肠鸣,舌苔薄白。治疗应首选( )
A.健脾八珍糕 B.附子理中丸 C.纯阳正气丸 D.藿香正气液 E.葛根芩连微丸 22.患儿,5个月,体重6 kg。泄泻半天,已泻稀水样便拾几次。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及眼窝凹陷,啼哭泪少,小便少。诊断为泄泻,中度脱水。今日静脉补液量宜为( ) A.300ml B.360ml C.720ml D.960ml E.1200ml (二)多项选择题
1.泄泻的特征是:( )
A.大便次数增多 B.下利赤白 C.大便秽臭D.便下稀薄或如水样 E.泻下不止 2.泄泻包括西医学的疾病为:( )
A.消化不良 B.痢疾 C.小儿肠炎 D.秋季腹泻 E.肠功能紊乱 3.泄泻辨证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阴,阳 E.痰,湿 4.久泻脾虚,可转化成( )
A.疳证 B.积滞 C.口疮 D.鹅口疮 E.慢惊风 5.小儿伤食泻的症状有( )
A.脘腹胀满 B.嗳气酸馊 C.夜卧不安 D.便下酸臭 E.不思乳食 6.脾虚泻的特点是:( )
A.大便稀薄或溏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
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一、选择题
第 15 页 共 46 页
7.脾肾阳虚泻的腹泻特点是:( )
A.大便稀薄或清烂 B.食后作泻,气味不臭C.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D.大便色淡无臭 E.形寒肢冷
8.泄泻伴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浓后淡 D,先淡后浓 E.见尿补钾 二、填空题
1.小儿泄泻发病年龄以__岁以下最多,其发病高峰在__、__季节。 2.小儿泄泻是以__ 或如水样为主症。
3.泄泻一般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无度,易见__,甚则__。 三、判断题
1.外感六淫之邪都能导致小儿泄泻。 2.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3. 小儿易被食伤,故伤食泻最常见。
4. 为减轻泄泻患儿的脾胃负担,应暂时禁食。 四、名词解释 1.泄泻 五、简答题
1.筒述泄泻的治疗原则。
2. 小儿泄泻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
2.试分析“湿”在泄泻发病中的意义。 七、病例分析
李某,男,1岁,腹泻2天而就诊。患儿脾胃素虚,时常腹泻,此次2天前因饮食不当又致腹泻,大便色黄,有泡沫,少许粘液,便前哭闹,日行10余次。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黄少华,双目稍凹,囟门低陷,唇红少津,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时有干呕,小便黄浊、短少,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深红,达风关。大便常规:黄稀、白细胞少许。 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及方药。
第四章 第六节 厌食
(一)单项选择题
1.除脾胃外,下列哪脏病变还可引起厌食( ) A.心 B.肝 C.胆 D.肾 E.肺 2.厌食的主要病机为( )
A.脾胃虚弱,纳化无权 B.脾失健运,乳食不化 C.暑湿内伤,脾为湿困 D.脾胃不和,纳化失职 E.肝郁气滞,乘脾犯胃 3.厌食与积滞的主要区别是( )
A.食欲不振 B.形体消瘦 C.精神异常 D.脘腹胀满 E.腹部疼痛 4.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 )
A.消食导滞 B.运脾开胃 C.健脾助运 D.理气醒脾 E.养胃育阴 5.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的首选方剂是( )
A.不换金正气散B.保和丸 C.健脾丸 D.异功散 E.平胃散 6.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的首选方剂是( )
A.保和丸 B.异功散 C.四君子汤 D.补中益气汤 E.不换金正气散 7.患儿,4岁。素喜煎炸食物,近两月来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欠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花剥。治疗应首选( )
A.增液汤 B.养胃增液汤 C.沙参麦冬汤 D.养阴清肺汤 E.增液承气汤 8.患儿,3岁。体重13 Kg,自入幼儿园2月来,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恶心,精神尚可,二便调,舌苔薄腻。其治法是( )
A.消食导滞,理气行滞 B.健脾益气,开胃助运 C.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D.疏肝开郁,理气助运 E.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9.患儿,6岁。体重11Kg,近3月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多食则胸脘痞闷,嗳气泛恶,精神如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其病机为( )
A.脾胃气虚 B.脾为湿困 C.乳食积滞 D.脾失健运 E.脾胃阴虚
10.患儿,10个月。体重7.6 Kg,人工喂养,近两月加食肉末后,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不思进食,多汗肢倦,乏力易感,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无力。以下治法哪项不宜( )
A.运脾 B.健脾 C.燥湿 D.导滞 E.益气 (二)多项选择题
1.厌食与疳证的主要区别有( )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疳证的病位主要在:( )
A.脾肾 B.肝肾 C.脾胃 D.心脾 E.肝脾 2.疳气的发病机制是( )
A.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B.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C.脾胃虚衰,津液消亡 D.脾胃阴虚,津液内耗 E.脾失健运,精微不布 3. 疳证多见于哪一年龄段小儿?( )
A.1岁以下 B.3岁以下 C. 5岁以下 D.12岁以下E.14岁以下 4. 疳证患儿体重低于正常值的:( )
A.5~15% B. 10~20% C. 10~30% D.15~40% E.40%以上 5.疳肿胀患儿血清白蛋白量约在: ( )
A.40g/L以下 B.45g/L以下 C.50g/L以下D.55g/L以下 E.20g/L以下 6.治疗疳积的首选方剂是: ( )
A.资生健脾丸 B.人参健脾丸C.保和丸 D.曲麦枳术丸E.肥儿丸 7.治疗疳气的首选方剂是: ( )
A.健脾丸 B.枳术丸 C.肥儿丸 D.异功散E.资生健脾丸 8.治疗干疳的首选方剂是: ( )
A.当归补血汤 B.大补阴丸 C.沙参麦冬汤 D.人参养荣汤E.八珍汤 9.口疳的病位在( )
A.心脾 B.肝脾 C.脾胃 D.脾肾 E.心肝
第 16 页 共 46 页
A.食欲不振 B.形体消瘦 C.精神异常 D.大便不调 E.嗳吐酸腐 2.厌食的病因有( )
A.过食肥甘 B.长期偏食 C.恣食零食 D.滥服补品 E.遭受打骂 二、简答题
1.小儿厌食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三、问答题
1.试述小儿厌食证的诊断要点。 2.试述小儿积滞与厌食的区别。
第四章 第八节 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