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了爱吃的食品还能分给同学吃。对陌生人能按年龄、性别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25岁的王显凤已经于1999年12月结了婚。
老师可视情况选择其中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后总结发言提问:王显凤的故事是沉重的,却又是令人欣慰的,残缺家庭把孩子变成“猪”,而认真负责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和老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又把“猪孩”变成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第一课标题下面的引文“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一段。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一)感受社会生活
1.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的四个情景图,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教师请同学们回答。
问题:(1)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或体验、观看或欣赏、与人交流或沟通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突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等皆可。
2.探究与分享
(1)结合教材第2~3页小字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经历了一个快
5
乐的暑假,同学们对哪些事情印象深刻?你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可请部分同学给同学们作一些介绍,然后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同学们刚才都讲得很好,显示出大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时刻与社会同步、接轨的态度。
(2)提出问题: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或表现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关注身边的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关心国家发展或是为国家而自豪,或准备为国家分忧。
教师可列举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如北方的雾霾天气治理、为解决首都拥堵而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朝鲜核问题对我国国防安全的威胁等事例。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列举名言
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小水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雷锋
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孤独一人难以维持生活,至福之人也应与朋友协同,因为只有协同的现实活动才能持久。——〔古
6
希腊〕亚里士多德
正像一只离开了人的躯体的脚再也不能称其为脚一样,人如果与人群相脱离,也不能称其为人。
——〔古希腊〕爱比克泰德
一个人若不和其他人一道组成社会,则无法获得精神、道德、物质上的生存。——〔法国〕勒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国〕马克思
如果一个人被抛弃在一个孤岛上,他就不会专为自己而去装饰他的小茅棚或是他自己,不会去寻花,更不会栽花,用来装饰自己。只有在社会里,人才想到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要做一个按照人的标准来说是优秀的人。
——〔德国〕康德
人是一种部落动物,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首领的部落中的个体动物。
——〔奥地利〕弗洛伊德 ……
揭示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名人名言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教师提出问题: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关系? 请同学回答或自由讨论后,老师小结。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如果把个人
7
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由各种社会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了社会这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小活动: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张网,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探究与分享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5页的探究分享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从未见过的长辈、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老师可请几位同学回答这两个问题,但建议对这两个问题要把顺序颠倒一下,请同学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再回答第一个问题,不然它对八年级的同学认知难度较大。
教师总结:(1)情景中的人处于不同的场所、场合,就代表一个人与不同社会关系的人交往、建立、发生关系。正是如此一个人的身份就由社会关系来确定。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身份。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
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这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落脚点。
8